耍锣,又叫闹年锣鼓,是一种民间娱乐形式,也是一种纯粹的打击乐。它由大锣、小锣(又叫马锣)、鼓、钹4种打击乐器构成。除了敲打,没有其他表演形式,也不需要多大的舞台,只要鼓锣钹几样乐器凑在一起,就可以演奏上百支耍锣引子。
耍锣起源于何时已无从查考,但巴渝人说也就是的意思,的“耍”“玩”“耍锣”其实就是“玩锣”,解放前能玩得起耍锣的,自然是绅商富豪地主等有钱人,以后才逐步推向民间。解放前垫江城区人民文化生活极度贫乏,打耍锣无疑是逢年过节最吸引人的文娱活动之一。
耍锣平时不打,只有春节前后和元宵节前后,在辛苦劳作一年之后的闲暇时节才打耍锣。
每到逢年过节时,绅商各界或名门望族都有人承头组织打耍锣。耍锣一响,四面八方的人都围过来看热闹。因此,打耍锣是有钱人家为了图喜庆、快乐,庆贺年节,庆丰收颂吉祥才举行的公益性娱乐活动,这也是当时垫江约定俗成的规矩。解放前在长(寿)、垫(江)、梁(平)一带的西大路打耍锣非常盛行,垫江小复兴、周嘉一带的小南路也很盛行。
耍锣,实际上是一种比较抽象的听觉艺术,它非常讲究“音份”。所谓音份,即是一种乐器经敲打后发出的一种嘹亮悠长的音响产生的韵味。锣、鼓、马锣、钹经击打后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让演奏者和听众都能从中品出各种乐器不同的音份。演奏者在打耍锣时要全神贯注,击打乐器时声音要清脆明亮,演奏起来声音不能马虎含混,因为各样乐器都要按照强弱节拍击打,才能完整地演绎一支耍锣引子,也才能产生美妙动听的艺术效果。所以耍锣非常富有地域性和民俗特色,是一种深受垫江人民喜爱的娱乐形式。
打耍锣要能够做到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快起来有如急风暴雨,慢起来,犹如莲步轻移。耍锣比川剧锣鼓紧凑,其节奏短促轻快,演奏时花样繁多,敲打灵活,随意性较大。而川剧锣鼓则是根据剧情发展需要,由鼓师视演员唱、做、念、打和手、眼、身、法、步这“四功五法”来发鼓眼,击打锣鼓时而快时而慢,完全根据剧情司鼓。所以川剧锣鼓张弛有度,在川剧中能起到推波助澜、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就有了川剧是半台锣鼓半台戏的说法。而耍锣则纯粹是为了制造热闹气氛,吸引乡邻街坊,取悦于人的听觉器官,让人感觉兴奋愉悦好玩而已。打耍锣完全根据主人要求,喜欢慢引子也可以,喜欢快引子也行,欢快悲戚的情感,耍锣都能表现出来。
耍锣引子有上百个,比如有《白鲢》5个、《沙帽头》5个、《顺癞子》18个、《逆癞子》18个、《燕拍翅》5个、《顺》5个、《新癞子》、《新沙帽头》、《上天梯》、《厌灯蛾》、《乡的白鲢》、《反五锤》、《一炷香》、《火疤眼》、《懵鼓》、《鸡打架》、《铁脚板》、《霸王鞭》、《凤点头》等等。
以前,逢年过节是地主、乡绅出钱请人打耍锣,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打耍锣不再由有钱人掌控,它逐步在民间传开。20世纪三四十年代,垫江新民镇在“玩友帮”组织的俱乐部里,有一些爱好戏剧的玩友如刘代长、李增福、刘自强、黄春和、申民垣等,在新民街上经常进行耍锣表演,还进行过打耍锣比赛。以前的比赛形式与现在不同,当时为了表现评比的公正性,让担任评判的人坐在万年台上,万年台周围则用布围起来,以上面的人看不见下面的人为宜。参加比赛的人则坐在万年台下打耍锣,评委主要是靠听台下参赛者击打耍锣时所表现出来的音份来定输赢。垫江武安场曾经有一个叫吴立言的人,由于参加耍锣比赛时心情太紧张,在比赛结束时将马锣多打了一锤,回家后为此生了整整三个月的病。可见当时人们对耍锣这一艺术是多么的喜爱和看重,比赛时又是多么的严肃认真。
解放后,垫江城乡各种文娱活动形式多了起来,耍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前靠口传心授习艺方式的耍锣,现在学的人已经不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传播媒体的快捷方便,各种新型娱乐形式层出不穷,对传统的民俗文化造成了强大冲击,如耍锣之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濒临失传。垫江县文化部门从保护传统民俗文化角度出发,曾先后多次举办耍锣比赛,收到一定效果。1999年,垫江县耍锣参加重庆市民间艺术节耍锣比赛,获得二等奖。如今在垫江县城乡偶尔还能见到打耍锣的情景。虽然耍锣不像现代流行歌曲那样有广阔的市场,但是,作为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俗娱乐形式,在上了些年纪的人群中间,在人们普遍怀念故土回归自然的今天,耍锣还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文化娱乐园地里,耍锣也应该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屹立于我国繁花似锦的文艺大观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