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自金元时期传进我国以来,便成为一种主要的吹奏乐器,700多年来在巴渝地区广为流传,特别是在垫江县,唢呐更是深受人们的喜爱,并已形成一大特色。解放前,垫江县历届官府每年都要举办“迎春、打春”等时令性节气庆典活动,每次都要雇请民间唢呐吹奏高手为其吹奏,民间逢年过节、修房造屋、婚丧嫁娶也要请唢呐班吹奏热闹一番,数百年来这已形成一种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垫江人喜欢唢呐是因为唢呐吹奏易学,制作简单,携带方便。在交通不发达的垫江农村,它是人们婚丧喜庆制造热烈气氛惯常使用的吹奏乐器。它发音高亢、嘹亮、粗犷,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在巴渝农村广袤的土地上,它是人们长年累月面对高山大壑感到压抑时高声宣泄内心强烈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结婚、死人垫江并称红、白喜事,当事人要雇请“唢呐客”举行隆重的吹奏仪式,表示对新人的祝福,或对死者的哀悼。垫江民间流传的唢呐曲牌(也叫“引子”或“曲调”)有数百支,它们或悲或喜,根据红、白喜事选择曲牌。用于红事的有《嫁幺妹》、《花牌子》、《寿牌引子》、《顺引子》、《小开门》、《喜进瑶池》、《闹莲花》;用于白事的有《大开门》、《六字翻》、《沙帽头》、《赶板》、《问板》、《花六句》、《逗四句》等等。
唢呐吹奏可即兴加花,曲牌可以任意反复,吹奏者还可以展示许多特殊技巧。比如有的把两支唢呐插在鼻孔里吹奏,有的用鼻孔吸烟嘴巴吹奏,有的用嘴巴吸烟鼻孔吹奏……这种随意性是垫江唢呐的一大特色,从古至今所有唢呐曲牌和技巧都是靠师傅口传心授,这也是垫江唢呐吹奏吸引人的地方。垫江人欣赏它、偏爱它还与垫江农村民风民俗息息相关。垫江人喜辣、耐寒,勤劳朴实,民族性格粗犷、豪放,喜好热闹,这些特点正好与唢呐的声音色彩尖锐、明亮、灿烂相契合。
位于巴国腹地的垫江,旧时人称唢呐窝子,唢呐曲牌优美动听,吹奏者技艺娴熟,历来为相邻地区人们所喜爱。人们每逢红、白喜事争相邀请垫江唢呐为其演奏。垫江唢呐还曾远赴湖南、湖北、山西、陕西。改革开放以来,垫江唢呐在地、县文化部门的关怀扶持下更加兴旺。前些年,县文化馆多次组织民间唢呐比赛,并对他们进行辅导,出现了小到8岁儿童,大到70岁老人同台献艺的动人场面,促进了乡村唢呐吹奏的继承和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垫江全县有唢呐班子30多个,吹奏手六七百人,这些人几乎全是解放后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唢呐吹手。其中女性约占20%。垫江县18岁的女吹手陈燕,1990年在涪陵地区民族民间文艺调演中,以一曲唢呐独奏倾倒了涪城观众,并于同年在四川省的比赛中获奖,数百年来唢呐吹奏为男性独占的局面被打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好转,垫江民俗风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土唢呐客”,纷纷为广大城乡人民所接受。前些年,垫江唢呐吹手频频进入较高的社交礼仪场合,为涪陵地区1991年春交会、多届丰都鬼城庙会剪彩吹奏,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好评。
民间响器唢呐,经过数百年来的改进和发展,如今已成为我国的民族乐器奇葩。在弘扬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指引下,垫江唢呐必将重新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华。
(刘永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