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是高安镇政府所在地,亦名高滩场、高安场,位于县境中部,距垫江县城14公里。垫江县内有一条最大的河流流经此处,形成一片宽100米、长310米、落差达8米的青石滩。
高安乃为一块风水宝地。按勘舆家的看法:精华山最高峰——宝鼎山上的一条青龙直扑而下,经曲尾坡,到达高滩河边,常饮高滩河清水。从明月山而来的高滩关雄踞高滩河两岸,形成典型的“青龙对白虎”的风水。岸东青龙低头饮水,服服帖帖;岸西白虎看守青龙,威风凛凛。勘舆中论曰:“青龙对白虎,发人又发福。只准白虎高万丈,不准青龙抬头望”。居住在这种风水下的人民平安祥和,少灾少难。
高安,曾是清水县、桂溪县的县衙所在地。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分临江县地置清水县,县城设置于高安场。玄宗天宝元年(742年)间,因清水县与陇右清水县同名,改清水县为桂溪县,以溪旁多桂树之意而命县名。至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才省桂溪县入垫江县。自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分临江县地置清水县起,至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把桂溪县归入垫江县止,高安为县城之地长达363年。到了明末清初,因天灾人祸,人口消亡,高安县城的历史资料荡然无存。清水县、桂溪县史料一无所有,在垫江县志里仅存一纸半言。县城虽废,遗风犹存。
清朝,康熙帝再度移民“湖广填四川”,随着人口增长,高滩也逐渐繁荣。高滩河将垫江县从中分开,天然地分为东西两大板块,东部梨树场、大顺场、高安场、坛神庙(福安场)、界石场、龙凤场、杠家场、赵家寺、裴兴场等地的老百姓到县城办事十分不便。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在高滩设置县丞署,为东部地区老百姓理事。县丞刘柄建在高滩河边的高滩场修建丞署衙门。衙门口修在现顺河街、文福街、凤凰街交会处。衙门口立一照壁,供贴告示之用。衙门口进去右边有一对太平缸(现凤凰街居民涂文远家的厨房处);左边建有一个惜字库(供人们烧毁写字的纸)。再往里有一座火神楼,署丞衙门在原高安区(乡镇)政府的坐落处。在县衙的四周分别建有文昌宫、张爷庙、万寿宫、禹王宫、神龙庙、广东庙、财神庙、观音阁、回龙庵等九座庙宇。主要街道有老街、桥头街、渔市街、正大街、河坝街、后街、米市街等11条街。这些街道在清朝、民国年间皆由皮、廖、童、谭四大姓所建造,有皮半场、谭半街之说。皮半场含廖、童三姓。谭半街由谭姓掌管。
清嘉庆三年,全国闹白莲教起义。4月,达州教首王三槐、徐天德起义军由大竹入县境,邑东彭家沟的彭仕忠举事,攻打高滩场上的署衙。县丞李晨(老百姓称县丞为坐二官,垫江县里知县为坐一官)督团丁抗击,因高滩无城而援兵不至。而西岸的高滩关属县府治地,关内地方武装不准署丞进入。李晨无奈,将县署丞金印抛入高滩河中的一个水塘,后来高滩百姓称此抛印处为上官塘。县署丞弃印之后沿河岸往西寺河下边跑,把官衣抛入水中,老百姓称之为下官塘。白莲教军追至西寺河岸,将署丞李晨杀死。李晨被杀后安葬在高滩的康市坡上。“缺裁署废”,高滩始由垫江知县直接治理。1953年,高安在康市坡修建粮库,挖基础时挖出李晨之墓,作无后人墓处理,迁到棺山坡统埋,尔后,此墓失去踪迹。同年5月,白莲教军被清军提督七十五部追击,在高滩河与卧龙河汇合处的乱石窖里发生一场大战,阵亡将士2000余人,致使卧龙河被尸首填满堵断,血水成河。
嘉庆八年(1803年)四月清将桂涵率兵入垫,大败白莲教义军宋帼品部于高滩场的山王庙。从清朝雍正七年高滩场设立县丞署至嘉庆三年,前后共达69年。造就了高滩场的二度繁荣。
废县,现高安主要有水、桥、山之乐。
水:利用高滩河上电站形成的水库,开发了水上旅游。坐游艇出发,循河而上,可达三河口(20公里)、马头滩(30公里)。人随景动,景随人意,或赏景,或吟诗,或作赋,随心所欲。大桥西岸水上乐园,可垂钓,可游泳,可凭栏远眺,可品食高滩河中的红鲤、青鲅、翘壳鱼、河虾等美味。桥东岸头建有“民泳园”纪念碑,碑上有县政协副主席廖谟高所作的碑文。
桥:民称高滩大桥、高安大桥,文人骚客称之“三元桥”。自光绪十二年(1886年)九月竣工,经风吹雨打,车轮辗压,人为伤害,已经历120余年,仍屹立在高滩河上,被垫江县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高安镇政府即将维修,适当时候将重建33间长廊,重雕11条青龙,重塑镇水王爷。到时高安大桥可重现古貌。
山:即高滩关,雄踞高安镇河西岸,自古兵家之争夺要隘,匪盗亦相夺。1958年高安区(乡)两级共建为花果山,种植奇花异果于其上,建亭台于其间,有石凳木椅供游人乘凉解疲,这是离高安镇最近的旅游景点。关中有胡姓居民,建“农家乐”向游人提供食宿。登关一望,高安镇全貌尽收眼底。往关下一看,一头白虎雄踞于此,千年白虎不减风威。
(吴宗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