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气门,民间习惯称华渡嘴大卡,位于鹤游坪东部华渡嘴岩楞陡坡上,是鹤游坪古城堡的36个大卡(城门)之一。现属白家乡永平村。
紫气,《辞海》解释称:
“旧指宝物的光气或所谓祥瑞之气。”《晋书·张华传》:“初,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焕(雷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耳。’”韩偓《辛酉岁冬随驾辛歧下作》诗云:鸾旗驻“凤盖行时移紫气,处认皇州。”传说,春秋时候,函谷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前来。尹喜便请老子在关上写下了《道德经》。后人因此便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杜甫《秋兴》诗云:
“西望瑶池声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洪昇《长生殿·舞盘》亦云:“紫气东来,瑶池西望,翩翩青鸟庭前降。”由此可见,在清代嘉庆年间修建鹤游坪古城堡时,在给大卡(城门)命名时,把位于坪东华渡嘴的大卡,命名为“紫气门”,蕴藏着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其内涵寓意十分深远。
紫气门,修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所轿的抬人8用即(轿大抬八的坐乘员官的时当足满是为要主,筑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年的紫气门,正处于鹤游坪地区的第一大场——
飞龙场通往白家场的大道中部,是鹤游坪防守城墙的重要大卡之一。城门是拱形,用石料建成,高3米,宽2.5米。拱门上方的门匾上有楷书“紫气门”3个字,苍劲有力,两边有对联,在“文革”中被铲掉。城门内,可驻兵丁多人,便于防守。城门装有木质铁皮包装的厚木门,可以开关。城门上面建有垛口,作瞭望、放箭、打枪之用。城门中间地上,是用青石板铺设的大路。往西上坪5公里,直抵白家场;往东下坪5公里,直达飞龙场。下坡石梯大道宽2米,厚50厘米,皆用整块青石铺设,蜿蜒直下,长约1公里,直抵长寿湖水滨(其余路段已沉入湖底),至今保存完好,雄关漫道,古风犹存。这种道路的设计与建子)能够正常顺利通行而修建的。一般过往行人,到了紫气门都坐下歇气,饱览四周风光。
站在紫气门,可东眺鹤游坪的风光——飞水洞瀑布。它位于黄草山峡谷中,飞流直下,气势雄伟,源泉滚滚,吼声如雷,成为一大胜景。瀑布高悬,仿佛银帘高挂;日月折光,好似蓬莱蜃楼。民间传说,飞水洞是鹤游坪的总风水。有民谚云:“飞水洞水吼,坪之文士多中举;高硐水吼,我坪久旱必落雨。”清代涪州翰林学士周煌有《飞水洞瀑布》诗一首,曰:悬岩飞下洞中幽。中衔石宝常开户,“源泉滚滚出山头,高撒银帘不挂钩。听去潺潺风带雨,坐来清冷夏疑秋。龙泉飞下槽终处,美到蓬莱结蜃楼。”壮观的飞水洞瀑布,从古到今吸引了不少人去游览观光。
紫气门往白家场古道西行0.5公里处,有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大荷包。那里有小山,有奇石,有古树,有翠竹,有水塘,有平畴,和谐地相聚一处,令人陶醉。民谚云:(大石宝)(黄桷“两石夹一黄树),三根棕树(古大棕树)充坝王,一脚跨过双水井(两口又大又深的凉水井),回过头看月儿塘(山平水塘)。”过往的行人,每到此处,都要一面吟念,一面欣赏,或坐下小憩,或伫立观望,久久不愿离去。
从紫气门往南,沿鹤游坪古城墙约200米,就是大名鼎鼎的“永平寨”。这是坪上至今保存较完整的古寨之一。
永平寨,修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涪州志·白里寨堡》记载中,就有“永平寨”。《四川省垫江县地名录》载:“永平寨,清代修寨防匪,为住户安全,故称。”永平寨的主人姓何。据《何氏族谱》载:何氏祖先,自1363年(元至正二十三年)由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迁移至今鹤游坪镇石堰口安居之后,经过历代繁衍,人丁兴旺,创业有成,逐渐形成了鹤游坪的一个望族。为了防止战乱和盗匪,元明时期,已有人在鹤游坪的山丘顶或悬崖绝壁之上,修建石寨。到了清代中期,白莲教起义造反,引发战乱,坪上居民为求保卫家园,在嘉庆至咸丰年间(1796~1861年),大量修建石寨。永平寨的何姓主人,就是在这个时候动工修建石寨,以图永久太平,故名“永平寨”。
永平寨坐落在鹤游坪东部岩楞一个山堡上,一面是悬崖绝壁,四周均有石墙。寨分内外两层。外寨占地约2.6万平方米,内寨占地约6660平方米。内寨城墙高5米以上,墙厚3米。内寨的大寨门上方,有“永平寨”3个大字及“咸丰七年”字样。字体苍劲有力,至今犹存。内寨的布局设计很讲究,寨中由南至北有一条青石板街道,街道两旁为民居,是木质穿榫平房住房。东部有一个池塘,供寨内居民饮用。北部有一片竹林,东北角有一石碉楼,高5层,为瞭望、打枪之地。东部城墙处有一小寨门,大寨门和小寨门均安装有厚重的木门,用铁皮包住,早开晚关,以策安全。城墙上白天有人巡逻,晚上派人值班打更。寨内原住有何姓主人及亲友几户,现已扩展到20多户,成了一个新的居民点。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紫气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今非昔比。永平寨内的石板街、吊脚楼、穿斗房、水塘及石碉楼,经历了148年的风雨岁月,依然存在。
(王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