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月湖北边冈峦起伏的内槽中,有一道呈“S”形左拐右折的小峡谷,长约数里,谷的两岸陡峭如削,不宽的谷顶浓荫掩隐,却有一片异常抢眼的白色山崖屹立其间,这就是白崖口。
窄窄的谷口,两边有陡壁山崖,一条小溪从谷中潺潺流出。由于谷底平缓,虽然没有路径,仍能从容地在谷中穿行。
谷中步移景换,妙趣横生。这小小峡谷,可谓集险、秀、奇、幽于一身之世外美景。
白崖口之险在于崖。置身谷中,两边的山崖虽高不过百米,因逼得太近,给人一种“地拔双崖起,天余一线青”的感觉。在峡谷中部两边各有一片壁立参天的山崖,通体泛着白色,只有少量小草和苔藓附着其上,多少染出一点斑驳,真有古人所谓“草杂今古色,岩留冬夏霜”的景象,尤为神秘而壮观。这白崖之白亘古不变,白崖口便因此而得名。
白崖口之秀在于泉林。这里的溪流是明月湖两大水源之一,清澈明净的溪水流淌在布满卵石的河床上,不时在山崖边聚成一个个水潭。水中的鱼儿精灵般游来荡去,憨态可掬的小螃蟹则四处横行,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这里生长着众多的植物种类,谷底的灌木林林总总,谷顶的林盖郁郁葱葱,就是那壁立如削的山崖上,也布满了各种枯藤老树。这“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景观,使整个峡谷充盈着生机和灵秀。
白崖口之奇在于独特的地质地层。据地质资料记载,构成整个明月峡背斜内槽的地层为咸化浅海相和闭塞的澙湖相碳酸盐沉积,其岩性通常为灰岩和泥质灰岩,极易风化破碎。但白崖口的岩性却是灰沙兼具,质地坚硬,整体性强。其峡谷的形成,除了自然的风化,主要应得力于长年累月的地表水的冲刷和侵蚀。在悬崖绝壁上部,时有洞穴出露,但悬崖基部,却常被水流冲刷得异常光洁整齐。
白崖口之幽在于封闭。一踏进狭窄的谷口,除了在谷底穿行,便再无他途可走。这片未曾开发的处女地,处处给人以一种宁静、幽深、原始、苍郁的感觉。行至峡谷尽头,山崖更为陡峭,一潭深水阻住去路。水潭那头,一挂“人”字形瀑布从天而降,四周藤萝倒垂,苍苔叠生。这挂瀑布,因无从探源,说不清从何而来,不由使人想起了王维《桃源行》中的诗句:不辨仙源何处寻春来遍是桃花水。
(蒋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