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出身清贫,学业优异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九月二十二日生,明末清初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二十七都英山霞美乡(今福建南安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

  洪承畴的远祖本姓陈,因入赘于洪氏,故改姓洪。洪承畴为当地望族的后裔,是武荣翁山洪氏的第十二代孙,属东轩五房。这是一户书香门第,然而到了他的曾祖父一代,家道已经中落。曾祖父洪以诜,庠生。祖父洪有秩,贡生,卒于赴考途中。父亲洪启熙是洪有秩的遗腹子,母戴氏,因孝事姑婆,扶孤成长,被朝廷旌表节孝烈女,赠一品夫人。

  洪承畴的父亲洪启熙,字尔朝,号幼迹公,也是一名秀才,以致孝远近闻名。其妻傅氏为名门闺秀,有文化教养,具备传统女性优良品德,对三个儿子要求极严。次子承畹早逝,三子承唆的书法极佳,很受人们的喜爱。

  洪承畴是启熙夫妇的长子,对他的期望和钟爱更是无可比拟。七岁时,洪承畴进入溪益馆读书。后因家境贫寒;十一岁时便辍学在家,每天帮助母亲做豆干,次日早上再到集镇上出售,如果还有剩余,就在附近乡村走街串巷高声叫卖。这种艰难的生活,给了洪承畴很大的磨炼,也使其思想认识有了提高。因为接触到大千世界,特别是社会下层的贫苦人民,所以使他对社会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从而也给有抱负的洪承畴在脑海里勾画出一幅未来想要实现的草图。

  当时,洪氏西轩长房的才子洪启胤在水沟馆办村学。好学、上进的洪承畴,在闲暇的时候,就到学馆外听课,偶尔有的学生不会作对子,他便代其完成,并且还能得到先生的赞扬。久而久之,洪启胤发现洪氏家族还有这样一个天赋极高、抱负不凡的人,就决定收洪承畴为门徒,让他免费读书。

  洪承畴非常珍惜这一难得的学习机会。他抓紧时间,刻苦学习,不但出色地完成学馆的课业,而且博览群书,尽量获取不同学科的知识。启胤先生见洪承畴前途无量,也就更加用心培养,将自己的藏书如《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等经典著作借给承畴阅读,对于他所提出的问题,都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洪承畴从小就表现出了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对此,洪启胤很是赏识,同时也加以鼓励和正确引导。洪启胤就曾在洪承畴的一篇文章中写下“家驹千里,国石万均”的评语。

  五年以后,洪承畴来到泉州城北学馆读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二十三岁的洪承畴到省城参加乡试,中乙卯科第十九名举人。第二年赴京参加会试、殿试,结果中丙辰科二甲第十四名。洪承畴从此释褐,踏上仕途,并步步高升。

  洪承畴初授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六年中,历员外郎、郎中,成为清吏司的最高长官,是尚书、侍郎以下的重要部员。

  明天启二年(1622),洪承畴由中央调到地方,为浙江提学佥事。按照明朝规定,该官在三年的任期内,要巡回考试各府、州、县的生员。乡试前负责考定各地教官的等第,以便选聘至省城阅卷。洪承畴以其渊博的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判断力,所选拔的人才皆称俊奇,因而受到了朝廷的赞扬和赏识。两年后,即迁为承宣布政使司左参议。三年任满,又迁陕西督粮参政,成为国家从三品地方大员。

  洪承畴从万历四十四年,二十四岁时金榜题名,到天启七年三十五岁时升任陕西督粮参政,短短十二年间便成为一名三品的朝廷命官。由此也可见洪承畴的办事能力,及对人际关系的妥善处理。然而此时的洪承畴,只是一个听命于上级的下属官员,并未能发挥个人运筹帷幄的聪明才智,及独当一面的组织能力和高超的领导艺术,从而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创造奇迹,在同辈中独树一帜。洪承畴只能企盼着机会的到来。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