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虽已称霸,但他的霸主地位还很不牢固,所以管仲的下一步任务,就是辅佐齐桓公巩固和发展霸业。综观管仲为齐桓公所谋霸策,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尊王攘夷,救灾恤邻,征伐不服。这几个方面是交错运用的,而中心则是尊王攘夷。尊王的实质,是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攘夷就是抗击异族的侵扰,这同救灾恤邻是一致的,目的在于安定中原诸侯国,以巩固齐国的霸主地位。征伐不服则是管仲“示之以武”的策略的继续。
齐桓公称霸之始,诸侯内部尚未完全和谐,因此又相继发生了多次大大小小的武装冲突。例如郑国自郑庄公以来与宋国所结下的世仇,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消释。因此桓公称霸的当年秋,就发生了郑国侵宋的事件,这是违反同盟原则的。为此,第二年(前678)夏,齐桓公便联合宋、卫两国伐郑,迫使郑国认错屈服了。接着鲁国又出现了叛齐的迹象,齐桓公又联合宋、陈两国,把鲁国打服了。与此同时,又发生了遂人反叛齐国、攻杀齐国驻军的事件,齐桓公又出兵把反叛者歼灭了。这期间,还经过了种种复杂的斗争,直到公元前667年夏,齐桓公邀集各诸侯国在幽(宋地,在今河南兰考县)会盟,霸业才大成,这时已是齐桓公即位的第十九年了。这一时期,即从公元前679年齐桓公称霸,到周惠王十年(前667)幽地会盟,可以说是征伐不服,巩固霸业的时期。由此可见,“示之以武”始终是管仲辅佐齐桓公谋求霸业的重要手段。
同年冬,周惠王派卿士召伯廖赐命于齐桓公,正式承认了齐国的霸主地位,并且命令齐桓公去讨伐卫国。原因是周惠王的祖父周庄王很宠爱王子颓,但是庄王死后由太子胡齐即位,是为周僖王。周僖王即位五年之后去世,由太子阆即位,这就是周惠王。周惠王即位之后把王子颓的老师蒍(音wěi)国的菜园子拿过来做了自己养马的苑囿。边伯的房子接近王宫,惠王也霸占了它。惠王还夺取了子禽祝跪与詹父的田地,并且没收了詹父的俸禄。因为以上原因,荔国、边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四家,便联合起来作乱,并召集南燕和卫国的军队攻打惠王,惠王出奔到温地,并向郑厉公求救。郑厉公把惠王安置在自己曾经居住过的栎地。郑国于是拥立了周僖王的弟弟王子颓即位为君。公元前674年冬天,王子颓宴请对自己登上君位有功的五位大夫,演奏六代的音乐来助兴。郑厉公听说之后,和王室的执政大臣虢叔说:“我听说音乐有它固定要演奏的时节,在不该演奏的时候演奏,那就是灾祸快要到来了。现在王子颓的歌舞之声不绝于耳,这是音乐引起的祸乱呀!”于是郑厉公和虢叔率领军队攻入成周,王子颓逃往卫国,卫惠公收留了他。周惠王复位。周惠王对于卫惠公收留王子颓大为恼火,但是因为当时自己的力量不够强大,也只能忍气吞声。现在齐国的势力强大,周惠王就命令齐桓公为自己出这口恶气。
齐桓公于第二年(前666)春兴兵伐卫,这是他第一次正式奉了王命去讨伐敢于叛周之国,以示“尊王”。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卫国只得认罪屈服了。到这时,黄河下游地区的诸侯国,才在齐国所高举的“尊王”的旗帜下,结成了一个集团。
这一时期,山戎经常侵扰燕国。周惠王十三年(前664),山戎又大举侵燕。燕向齐求救。齐桓公和管仲商量对策,决定出兵救燕,并向鲁国请兵支援。鲁庄公口头上答应出兵,实际却按兵不动。齐桓公独率齐兵讨伐山戍,山戎抵挡不住,逃往孤竹国求救。齐桓公和管仲带领军队一路追击,却误入瀚海,大风四起,辨不清方向,拿出携带的火种点燃火把,当即就被吹灭,再也无法点燃。这时管仲给桓公出主意说:“都说老马可以顺着原来的路走回去,我们试一试吧。”于是找了几匹老马,解开缰绳,军队跟在老马之后,果然找到了来时的路。
走出瀚海的齐军,越战越勇,一直打到令支(山戎的盟国,在今河北滦县和迁安县之间)、孤竹(也是山戎的盟国,存今河北卢龙县南),为燕国解除了祸患。燕庄公对齐国感激不尽,在送齐桓公回国时,不知不觉中已经送到了齐境。齐桓公说:“除了天子,诸侯之间相送是不能超出自己的国境的,我不可以对燕国无礼。”于是把燕庄公送至齐国的疆域划为燕国的领土。管仲让燕庄公重新学习召公之政,就像周成王、周康王时一样向周王室纳贡,燕国自然也就加入了同齐国的联盟。诸侯听说之后,都来归附齐国。这是管仲辅佐齐桓公攘夷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但是,齐桓公对鲁国的言而无信大为恼火,想要移兵伐鲁。管仲劝谏说:“讨伐远国而攻打近邻,邻国就不会亲近我们,这不符合霸王之道。再说我们攻打鲁国,鲁国必然会投靠楚国,这样我们就一举而两失。”齐桓公说:“照你这么说,我们对鲁国就这么算了不成?”管仲说:“不!”于是他向齐桓公献了个以德报怨,以求安鲁之策。管仲说:“君伐山戎所获得的珍宝器物,都是中原地区国家所罕见的。君把这些宝器拿出一部分来给鲁国,就说是进献给周公庙的祭品。这样鲁国必然会惭愧而感激我们,天下诸侯也会更加亲信我们。”桓公采纳了管仲的意见,拿出一部分宝器来献给周公庙。鲁庄公果然对齐国既惭愧,又感激,所以第二年齐国伐莒,鲁庄公便下令全国的丁男都参军入伍,连五尺童子都动员起来,支援齐国伐莒。鲁国知道齐桓公的做法是听信了管仲的意见,所以对管仲尤其感激,特意抽调人力、物力为管仲的私邑小榖(在今山东东阿县)筑城。天下诸侯听说了这件事,都纷纷表示愿意听从齐国的号令,于是齐国的威望大增。一百多年后的孔子淡起这件事,还十分感慨地说:“人们说圣人能够转祸为福,以德报怨,就是说的像这样的事情啊!”
以德安鲁的事情还没有完。公元前662年,鲁庄公死。鲁庄公没有嫡子,在临死前打算立党氏之女孟任的儿子般为君。庄公死后,其弟季友立般为君,般在党氏舅家侍丧。古时候女子出嫁,出嫁女的妹妹和侄女要陪同出嫁,被称为媵。鲁庄公娶齐襄公的女儿哀姜时,作为媵陪嫁的是她的妹妹叔姜。哀姜没有儿子,叔姜有个的儿子叫开。哀姜与庄公的弟弟庆父私通,想立叔姜的儿子开为君,于是庆父派遣曾经与公子般有争执的一个国人到党氏家中杀死了般。庆父立公子开为君,是为闵公。闵公二年(前660),庆父杀死闵公,打算自立为君。但是鲁国人民厌恶他,庆父被迫逃到莒国。季友带着闵公的弟弟公子申从陈国流亡到邾国。齐桓公二十七年(前659),为安定鲁国,齐桓公依管仲之谋,立公子申为国君,并大义灭亲,杀了他的侄女哀姜。季友奉公子申回国即位,是为鲁僖公。
周惠王十六年(前661),狄人又起兵攻打邢国(在今河北邢台市)。管仲对齐桓公说:“戎狄的性情如豺狼一般,是没法使他们满足的。诸夏之国都是亲戚,不可丢下他们不管。安乐是酰毒,不可过分留恋。请您发兵救邢吧。”桓公听了管仲的话,便发兵去救邢国了。
到第二年冬(前660),狄人又起兵侵卫。卫国当时是卫惠公之子卫懿公在位,卫懿公非常喜爱鹤,喜爱到痴迷的程度,宫中的鹤还封有官阶和俸禄。所以在狄人侵伐卫国时,卫懿公想发兵据守,但是很多兵士叛乱。大臣都说:“国君您喜欢鹤,还是让您的鹤将军去抗击狄人的进攻吧。”卫懿公至此恍然大悟,后悔莫及,亲自带兵作战,但是一切都为时已晚。狄人攻入卫国,杀死了懿公。狄人长驱直入,攻打到卫都(初都于沫,即今河南淇县),把卫国灭了,还追赶卫的遗民,一直追到黄河边。宋国救出卫的遗民,男女总共才七百二十人,加上共(今河南辉县市)、滕(今山东滕县西南)两邑的居民,才凑足五千人。宋国就在曹地(在今河南滑县东)立了卫惠公庶兄昭伯的儿子申为卫君,这就是卫戴公。齐桓公又听从了管仲的意见,派自己的儿子公子无亏带领三百乘兵车,三千名甲士,去替卫国戍守曹邑,又送给卫国乘马、祭服以及牲口、木材等等,帮助重建卫国。
时隔不久,狄人再次进攻邢国。于是齐桓公又邀集宋、曹两国的兵救邢。邢国的人逃出城来的,都投奔到诸侯军队中。诸侯的兵终于把狄人赶走了。邢国原来的都邑已被毁,齐桓公便把邢国迁到了夷仪(邢地,在今山东聊城县西),并命令诸侯的军队替邢国筑城。这时,卫戴公卒,弟文公即位。齐桓公把卫国迁到楚丘(在今河南滑县东北),又命令诸侯的军队在楚丘筑城。邢、卫两国的人民都非常高兴,史书上记载:“邢迁如归,卫国忘亡。”意思是说:“邢国的迁民好像回家一样,卫国人也忘记灭亡了。”
救燕、救邢、存卫,是齐桓公遵照管仲攘夷、救灾恤邻的策略干出的二大功业,而安鲁则是管仲以德亲四邻的外交策略的一次最成功的实践。
这一时期,齐国的势力迅速发展,就连原来楚的盟国江、黄(江在今河南息县附近,黄在今河南潢川县附近),现在也归附了齐。这当然引起楚国的不满,加上楚早有向中原扩张的野心,因此就用连连伐郑,来打击齐国在中原地区的势力。于是齐桓公便考虑联合诸侯救郑的事。恰在这时,齐桓公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最后由于管仲的策划,促成了伐楚之举。
这一天,齐桓公和蔡姬在园中乘船游玩。蔡姬和桓公闹着玩,故意把船摇荡起来,吓唬桓公。桓公不会水,怕船翻了,被吓得脸色都变了。他制止蔡姬,蔡姬却故意撒娇不听。于是桓公发怒。便打发她回娘家蔡国(都城在今河南上蔡县的西南),以示惩罚,不过当时并没有要和蔡姬解除婚姻关系的意思。但蔡侯却感到受了莫大侮辱,一气之下,便把蔡姬嫁了出去。消息传来,齐桓公大怒,立即决定伐蔡。管仲劝谏说:“因为妇女的事,就去讨伐别人的国家,理由不充分,也不可期望成就大的功业。”桓公不听,坚持要伐蔡。于是管仲只好因势利导,向他献了一计,说:“您如果一定要伐蔡的话,那也得找个合法的理由。”正好当时楚国有这样一件背理的事。原来楚国生长一种草叫菁茅,这是一种叶茎都生长得较长的茅草,祭祀时可以用来“缩酒”,就是把菁茅捆成束,立在祭坛上,祭祀时把酒从上面浇下,使酒顺着菁茅下渗于地,以象征神饮酒。按照惯例,楚国应该每年向周王室贡献菁茅,可是楚国已经三年没向周王室进贡了。因此管仲对齐桓公说:“不如这样:您先出兵伐楚,因为楚国已经三年没有向天子贡献菁茅了。您可以为天子而兴兵责罚楚国。楚国服罪,您就可借回师的机会,顺便袭击蔡国,那时您就可以质问蔡国说:‘我为天子伐楚,而蔡国不出兵助战,该当何罪!’这样,我们既打击了楚国,为郑国出了气,又可达到伐蔡的目的。我们这样做,既有为天子之名,又可得报仇之实,别人也就没有什么话可说了。”听了管仲的话,齐桓公大为高兴,便决定伐楚。
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春,齐桓公邀集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国的军队伐楚。楚成王兴师与齐军对峙,并派使者前来质问道:“楚国何罪,齐国为何要攻打我国?”管仲说道:“从前召康公对我们齐国的先君太公说: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来辅佐周王室。给我们先君划定的可以征伐的范围是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楚国负责给周天子进贡菁茅,但是三年都没有进贡,以至于周天子祭祀时没有东西可以用来缩酒。还有,当年昭王南征,却没能回去,所以我们来责问你们。”楚国的使者说:“没有进贡菁茅是我们的过错,怎么敢不进贡呢?但是昭王南征却没有回去,您还是去问问汉水吧。”当年昭王南巡时渡汉水,是因为船坏溺水而亡,才没能回去,所以楚使才这样回答。双方对峙了一段时间,楚成王最终派遣屈完来同齐国讲和,齐桓公趁机向屈完夸耀自己的军队,屈完说:“您如果用德来讨伐楚国还可以,但是如果您单单以武力来讨伐,那么我们楚国就以方城为城墙,以长江和汉水为护城河,你们齐国的军队哪里还攻得进来?”于是两国在楚国的召陵(在今河南郾城县)订立盟约,表示要共尊周天子,友好相处。在回师途中,齐桓公顺便袭击了蔡国,报了蔡姬之仇。
伐楚的第二年,周室内部又出现了不宁,同时郑国又出现了离心倾向。齐桓公又在管仲策划下,忙于安周服郑。那时正是周惠王末年,周惠王想废掉他的太子郑,而立少子叔带为太子。于是齐国又邀合诸侯国和周太子郑,在首止(卫地,在今河南睢县东南)集会,图谋安定周室,稳定太子郑的地位。周惠王看到齐桓公居然与自己作对,心里自然不高兴,就暗中派大臣周公来召郑文公,劝他说:“我保护你去服从楚国,再叫晋国帮助你,你就可以不受齐国的气而得到安宁了。”郑文公得到王命,自然很高兴,但又畏惧齐国,于是就来个溜之大吉,不与诸侯结盟,就逃回国去了。于是齐桓公率诸侯之兵伐郑,楚国出兵救郑。齐桓公只得暂且回师,使郑国侥幸得免。齐桓公三十三年(前653),齐国又召集诸侯在宁母(鲁地,在今山东鱼台县)结盟,再次谋划伐郑。这期间,由于郑国的离心,引起了管仲的深思。他总结了齐桓公在外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觉得桓公近一个时期以来过于崇尚武功,而忽视了德和礼的原则,往往对诸侯不能以礼相待,才造成某些诸侯国的不满。于是他劝谏桓公说:“我听说,应该用礼来招抚诸侯,用德来使远方的诸侯归附;能坚持德和礼的原则而不改变,就没有不归附的人。您也应该注意这样做呢。”齐桓公接受了管仲的意见,开始注意修礼于诸侯,并命诸侯向周天子修职贡之礼。
就在这时,郑文公迫于压力,也派太子华来宁母,听命于会,这也是向齐国做的一种友善的姿态。可是太子华却别有用心,他想借齐国的力量,消除他通向国君道路上的障碍,以便早登君位,所以他对齐桓公说:“我们国内的浅(音xiè)氏、孙氏、子人氏三家,才真正是使我同违背您的命令的主谋,您若除掉这三家,我就可以拿郑国来做您的内臣了。这对您也没有什么不利呢。”齐桓公听了郑太子华的话,未加深思,就想答应他的要求。管仲谏止说:“您以礼和信联合诸侯,现在却要帮助儿子去反叛父亲,这是不合情理的事,诸侯一定会不服的。”桓公说:“去年诸侯伐郑,没有得胜,现在幸而有隙可乘,利用一下,不也是可以的吗?”管仲说:“您如果用德来安抚郑国,加上教训,郑国还不服,再率兵去讨伐,到那时,郑国岂能不害怕?如果领着郑国的叛徒去攻打它,那郑国可就有理由了,它还怕什么?而且我们会合诸侯,就是为了尊崇德行。如果会合诸侯而被奸邪的人所利用,怎么能垂范于后世呢?您一定不要听信太子华的话,即使不按他那一套办,郑国也一定会降服的。子华身为太子却想借用外力去削弱他的国家,也一定不会有好结果的。再说郑国现在有叔詹、堵叔、师叔三个贤明的人执政,还不可能钻它的代子呢。”齐桓公听了管仲的话,就辞谢了郑太子华。太子华从此得罪了郑君(后被郑君所杀),而郑国果然来向齐国乞盟了。
就在这时,周惠王去世。周太子郑很怕他弟弟叔带作乱,便秘不发丧,先向齐国乞援。桓公三十四年(前652),齐国邀集诸侯同周人在洮(曹地,在今河南濮阳县东南)结盟,郑国也来请盟。诸侯们共奉太子郑即位。这就是周襄王。襄王地位确定后,才敢发丧。
时隔一年,即到桓公三十五年夏天,齐义邀集鲁、宋、卫、郑、许、曹等国诸侯在葵丘(在今河南民权县境)相会修好。周襄王为了表彰齐桓公安定王位的功劳,特派宰孔来赐给齐桓公祭肉以及文武胙,彤弓矢,大路。所谓文武胙,是祭祀文王和武王用的祭肉。所谓彤弓矢,是一种漆成红色的弓和箭。所谓大路,是周天子乘用的车。这些都是周天子对特别有功的诸侯所行的赏赐。桓公将要下堂行拜礼,宰孔又传达周王的命令说:“天子因伯舅(天子称呼异姓诸侯为伯舅)年高,特加赐一级,不必下拜。”齐桓公听了如此优宠的命令,一时不知所从,便召管仲商量。管仲说:“做君的不像君,做臣的不像臣,这就是造成祸乱的根源。怎么能不下拜呢?”于是桓公警惧,恭敬地回答宰孔说:“天子的威颜不远,就在我的眼前,小白怎敢贪受天子的恩命而不下拜呢?”于是下堂行拜礼,然后登堂接受王赐。接着齐桓公与诸侯在葵丘订立盟约,并发表宣言:“凡我同盟之人,结盟之后,都要归于友好。”又申明周天子的禁令说:“不可壅塞水源!不可屯聚谷米!不可改换嫡子!不可以妾为妻!不可使妇人参与国事!”这次盟会,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葵丘之会”,也是齐桓公在管仲导演下演出的“尊王”剧中最精彩的一幕。到这时,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极盛。
在葵丘之会上,齐桓公已露出骄色,诸侯暗中已开始有叛离的。葵丘之会时,晋献公有病,所以来得晚了。晋献公在赴会的途中遇到宰孔。宰孔对晋侯说:“齐桓公太骄傲了,不尽力修行德政而想方设法向远方侵略,诸侯已经开始不满意他的做法了,即使你不去,他也不能把你们晋国怎么样。”晋侯听从了宰孔的建议就回晋国去了。此后,齐桓公更加自我膨胀,而管仲却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
齐桓公说:“我向南征伐到召陵,祭祀了熊山;向北征伐到了山戎、离枝、孤竹;向西到了大夏、流沙;登了太行山,到了卑耳山才回来。诸侯中没有敢于违背寡人的。以前三代之王的功绩也不过如此,所以我想到泰山去封禅。”所谓封禅,封是指到泰山上去筑土为坛以祭天,禅是在泰山南的梁父山祭地,这是古代帝王因治理天下成功,而向天地之神报功的一种最盛大的祭典。古人认为五岳中泰山最高,所以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在我国古代只有天子才能到泰山去封禅,齐桓公非天子,却打算去封禅,就是一种僭越行为,所以管仲极力劝谏,桓公不听。管仲于是说,只有出现远方的吉祥之物到来的情况,才能封禅,桓公这才打消了封禅的念头。齐桓公三十八年(前648),周襄王的弟弟叔带招了戎人来打周的王城,想篡夺襄王的王位。秦、晋两国发兵救周。齐桓公则派管仲去说服戎人和周天子讲和,终于平息了这场祸乱。周襄王为嘉奖管仲,特用上卿之礼来款待他。管仲连忙说:“我是个低贱的官员,现在齐国有天子所任命的国氏、高氏两位上卿在那里,如果他们春秋两季来朝见天子,接受天子的命令,又用什么礼节来接待他们呢?陪臣(古代诸侯的大夫对天子的自称)不敢不推辞上卿之礼!”于是周襄王说:“舅父,我赞美你的功勋,接受你的美德,这可以说是深厚而不能忘记的。去执行你的职务吧,不要违背我的命令。”管仲最终还是接受了下卿的礼节而后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