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八节 智谋遗嘱永安眠

  晋武帝太康五年闰十二月(285年1月),杜预被征调到洛阳任司隶校尉,加位特进。多年以来回京师任官的夙愿马上就要实现了,杜预自然异常高兴。但当他从荆州治所襄阳启程不久,刚行至邓县(今湖北襄樊市北)却突然病故,享年六十三岁。噩耗传到洛阳,朝中无不为他感到悲痛惋惜,晋武帝下诏追赠他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以寄托对他的哀思。

  杜预生前曾以他过人的智慧,给子孙们留下了长篇遗嘱,以安排自己的后事。他在遗嘱中写道:“上古时期人们不实行合葬,其用意在于表明终始之理。因为人是不能同生同死的,所以也没有必要埋葬在一起。到了中古时期,圣人们一改往日的做法,提倡合葬,这只不过是要向人们表示虽死犹生的道理。从此以后,大人君子们有的选择合葬,有的选择分葬,都是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一种安葬方式。过去在我任尚书郎时,有一次因公事出差,路过密县(治今河南新密市东南)的邢山(在今河南新郑市南),山上有座古墓,我向当地人询问,回答说是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祭仲或子产的墓冢,于是我就带着同行的人前去拜祭,并详细察看了这座古墓及其周边的环境。这座墓居于邢山之巅,由此向四周望去,视野极其开阔。整座墓呈南北稍偏东北走向,正好指向郑国的首都新郑城中,意在表示虽身死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国家。墓道的后半部垫实,而前半部则完全敞开着,似在向人们表明墓中没有什么珍宝,不必来此处盗墓取财。密县邢山一带出产美玉,而墓主人却一无所取,修墓时只取用了山下洧水河滩里的鹅卵石,其用意显然是不想劳民伤财。后世的正人君子们到此来凭吊以寄托哀思,贪图利益的小人到此也无利可图,所以这座古墓虽历经千载,岁月沧桑,却依然完好无损,这正是当年墓主人崇尚节俭而深谋远虑的结果。我去年入朝京师时,因夫人郭氏去世,根据大臣之家属死后要陪陵的制度,我已上表皇帝在洛阳城东北的邙山的最高处首阳山南为自己选择了一片墓地。我所选择的墓地是一座小山,山上没有古墓。虽然其高度不能与密县邢山相比,但它东与帝陵相邻,西可瞻望洛都宫阙,南有伊、洛二水,北可望伯夷、叔齐之墓地,视野也比较开阔,是埋葬我的理想之地。在那里略加营建,使之粗具规模即可。到我百年以后,建墓就用洛水河滩里普通的鹅卵石,墓道朝向西南方向的洛阳城,墓葬形式以郑国大夫子产墓为准。至于棺椁之类的物品,也要与墓相适应,总之,一切都应当以节俭为原则。”

  杜预要求子孙对他的丧事一切从俭,这在奢侈糜烂之风盛行的西晋统治集团中是不多见的。他之所以留下如此的长篇遗嘱,是怕子孙们尽孝道而厚葬自己,从而引来贪图小利的人盗掘墓葬,使自己死后也尸骨不安,不能长久安眠于九泉之下。杜预对自己的后事都考虑得如此周全,真是智谋渊博啊!杜预的灵柩运回洛阳以后,子孙们遵照他的遗愿,把他安葬在首阳山南。

  综观杜预的一生,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杜预平生的努力,京兆杜氏才得以维持了在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时期名门望族的家族地位。杜预的后代中也名人辈出,其中有唐代的名相杜如晦、诗圣杜甫、史学家和政治家杜佑以及大诗人杜牧等等。杜甫就经常以自己有杜预这样一位文韬武略的祖先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一千七百多年来,杜预的智谋、武功和经学成就,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第二章 范蠡的故事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