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三章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小名“二毛”祖箱江西省德安县。袁隆平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袁兴烈毕业于东南大学中文系,是个兼通文武的能人,当过平汉铁路局的秘书、高等小学校长,抗日战争期间在冯玉祥将军部任过上校秘书。母亲华静担任过教会学校教师,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她既是新文化女性,又具备传统美德,知书达理又温柔,直接担负着儿子的启蒙教育任务。聪慧的二毛从小就受到浓厚的中西文化的熏陶,识汉字、习英语。

  跟许多大科学家、大发明家一样,袁隆平小时候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脑子灵,手好动,嘴好问。在家里能提出连成年人也想不到的问题,在学校更是问题一串串,简直就是一个“问题袋子”。

  1942年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港中心小学毕业,考入复兴初级中学。学校友下了新书本,老师开始了新课程,算术变成了代数,又有了物理、化学,什么概念啊,定理啊,公式啊,每天都翻新,层出不穷。有的老师在课上课后,都一个劲地叫学生把那些东西背得滚瓜烂熟。同学们听了这话,连吃饭睡觉都忙着背诵数理化的定理、公式,可袁隆平却跟大家不同,他相当“讨厌”这样的学习方式,他最喜欢思索,凡事务求真正理解,所以特别喜欢提问,“小问题袋子”变成了“大问题箱子”了。

  少年袁隆平勤于思、敢于问,使他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袁隆平小时候好动,袁隆平六岁那年,全家人一起去郊游。父母发现,孩子今天心情格外好,眼睛闪亮闪亮的,一路欢声笑语。他们这次的目的地是到武汉郊区参观一个园艺场,这个园艺场很有名,父母想带孩子感受一下美丽的自然。当时的年代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满目疮痍,看了大多苦难的人们一下车就被这片世外桃源惊呆了。借大的一片园子如神话般美丽,各种稀有的花草充满生机和活力,在繁花绿叶下清泉潺潺,时而传来鸟儿动听的鸣叫,一派安静祥和的景象,让人一下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久违的清新。

  小袁隆平轻轻走近那些他叫不出名字的植物们,他明亮的眼睛里全是满园的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这些深深地打动了一个孩子纯真的心,他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他在心里想,要是一辈子能呆在这样的地方就好了。当时他就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去学农,把研究植物作为自己终身的职业。袁隆平不停地缠着父母问花草树木的名字,其实好多植物他们也不知道,袁隆平脸上很不满足的样子。那天在父母的一再催促下,袁隆平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园子。但是人虽然离开了,心却留在了那里。正是这片永远的美丽,最终改变了袁隆平一生的命运,并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

  回到家后,他一直不能忘记那片花果鲜艳的园艺场,这片美丽的记忆,成了袁隆平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与梦幻。终于在考大学的前夕,袁隆平和家里摊牌,他要报考农学院。袁隆平的想法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那时候人们认为农学院就是将来要到农村去工作,这样的职业在父母眼里觉得很不光彩,也太艰苦了。可是袁隆平坚持自己的选择,父母看到他每当提到未来的职业时,总是双眼灼灼,神采焕发,就知道无法劝说他了。

  袁隆平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西南农学院,上了西南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农学院学生,袁隆平高高兴兴地作为工作队员进入农村,他生平第一回真正深入了解到农村的落后、农业劳动的艰苦和农民生活的贫困,也真正意识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必须加强农业现代化,因为只有这样能民富国强。

  1953年8月袁隆平大学毕业,他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任教。在那里,年轻的袁隆平除了满腔热情地投入教学外,在业余时间总是一股劲地搞试验研究。当时,苏联科学家米丘林的“梨苹果”是家喻户晓的,对一般人来说,他们关注的是“梨苹果”的味道,而袁隆平却在研究理论法则与实践技术,他认真研读了关于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理论,着手进行各种瓜果嫁接试验。后来他又从外文报刊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近代遗传学说的某些观点,他对这些观点进行正反方面的比较研究,对“无性杂交”所产生的“无性杂种”不能遗传等现象进行理论分析,使自己在这一领域的知识不断丰富,见解不断加深。1959年后,中国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粮食严重短缺,大饥荒夺去数千万人的生命,有良心有责任感的袁隆平感到心忧无比。中国以农立国,人口众多,吃饭是第一大事。于是,他将“让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终生的追求,决心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做出贡献,发誓要培育出新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

  1964年2月22日,袁隆平与邓哲结婚。在袁隆平的科研生涯中,始终有妻子邓哲的支持,在最艰苦的岁月里,也是妻子给了他勇气。

  在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头几年,由于需要天然雄性不育稻株,邓哲冒着烈日,在农场帮着丈夫寻找。连续两年,他们花费了无数汗水和心血,终于找到了六株稻株。

  “文革”开始后,袁隆平遭到了造反派的攻击,秧苗也被破坏,袁隆平的科研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打击。多亏邓哲不住地给他打气:“隆平,别急。他们造反派最多把我们双双开除。你去当农民,我就当农妇。只要不离开上地,杂交水稻一定可以搞出来的!”这给了袁隆平莫大的动力和信心。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在一年多时间里,袁隆平检查了14000余株稻穗,分别在四个水稻品种中找到了六株雄性不育株。经过两年的实验与观测,获得了新发现,产生了新的突破,他撰写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科学通讯》上发表了,这是一篇对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它一经发表,就立即引起了学界震动,引起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1969年,袁隆平被调到了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正式专职搞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稗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剂型杂交水稻“主系”配套成功。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由袁隆平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也从此拉开了序幕。在这之后,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成果不断,捷报频传。

  2003年10月12日,《光明日报》头版报道说袁隆平主持的“超级杂交稻育种”又创新奇迹,其新组合885/0293平均亩产达到817.37公斤。最高亩产835.2公斤。

  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震动了世界,国际上称之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福音。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称赞说:“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方面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跟随袁隆平将近20年,现任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科研部部长的邓华凤说:“我们创造的财富比微软要多得多。”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