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章 山西省

  山西简介

  山西省简称“晋”,位于太行山以西。黄土高原东部,黄河中游。省会太原。全省面积15.6万平方千米,东部为山地,西部为高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山西省矿产资源丰富,尤以煤炭闻名全国,有“煤海”之称。山西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古属并州,春秋时为晋国,元属中书省,得名山西。

  地理概况

  山西位于华北平原的西部,黄土高原的东部。地处黄河以东,太行山之西,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邻。山西地形分为东部山地(有太行山、恒山、五台山等),西部高原山地(以吕梁山为骨干),晋中盆地(大同、太原、运城等盆地),东西宽约290千米,南北长约550千米。省境轮廓大体呈平行四边形。境内最高峰是五台山北台顶,海拔3061.1米。山西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河及其支流汾河、沁河、涑水河和海河水系的桑干河、滹沱河等;主要湖泊有解池(盐池)。

  气候特点

  山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地区差异大,垂直差异大于水平差异。省内暖温带与温带的分界,大致沿恒山—内长城一线,此线以北极端低温多在27℃以下,冬小麦难以越冬。山西历年来各地降水量悬殊,季节分配不均,地表又缺乏植被,故旱情普遍。

  自然资源

  山西省是驰名中外的煤炭之乡,近年山西煤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此外,铝、铁、铜、石膏、盐等储藏量也居全国前列,还有硫、铅、锌、黄金、钴、云母等矿藏。省境东南部为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野生动物资源种类甚多。

  交通运输

  山西公路以太原为中心,已经达到11万多千米。

  山西铁路布局,以同蒲路纵贯南北,又与石太、京原等省际干线相连,直通内蒙、河北、河南、陕西等省,外接京山、京沪、京广等铁路大动脉。全省铁路干线有9条,支线13条,专用线412条,铁路总运营里程达3110千米。

  山西对外航线有52条。太原武宿机场经过改扩建可以起降各类大中型飞机,年旅客吞吐量可达19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可达1.3575吨。

  文化习俗

  山西历史悠久,从旧时期时代的遗迹,到大禹治水;从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到李渊以太原为根据地开创大唐帝国,山西无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山西形成了黄河氛围浓郁的民族文化和习俗,这里民风淳朴,文化气息浓厚,近代的晋商更谱写了一方商业传奇。

  省会:太原

  太原市是中国重工业基地之一,山西省省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山西省中部,位于黄土高原的晋中盆地北部,南面平坦开阔,其他三面群山环绕。汾河自北向南流过。太原市自古以来都是历代北部边防重镇。太原市辖6区3县1市,面积6988平方千米,人口342万,平均海拔800米。西山一带煤矿、地下水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合金钢、重型机械和重化工基地。太原传统手工艺品有苏家琉璃制品、丝毯、地毯、并州刀剪等。

  历史文化名城:平遥

  平遥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整个城池以市楼为中心,由城墙和各大街小巷组成一个庞大的八卦图案,构思巧妙、设计严谨。传统民居是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3797处,其中保存完整的有400余处。这些传统民居多为二进四合院和三进四合院,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平遥有三宝,即古城墙、镇国寺(五代十国北汉天会七年兴建)、双林寺(据推算为北魏早期修建)。除此之外,平遥还是中国古代商业中著名的晋商的发源地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是日异昌票号。日异昌票号是平遥商人雷履泰在清道光四年(1824年)创办的。为中国最早的金融机构和银行的雏形。

  中国人寻根圣地:洪洞县

  位于山西洪洞县旧城北1千米的贾村西侧。有个历史上著名的“古大槐树处”。古槐为汉代所植。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年(1412年)由于元末战争连年,鲁、冀、豫、皖、苏等省出现了大片无人区,明太祖朱元璋采纳大臣建议,7次从山西向外大移民,出发地就在大槐树处。后有“要问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民谚。因此,古大槐树处成为后代人寻根问祖的象征。

  晋商

  晋商俗称山西帮,始于宋,鼎盛于明清,明代就与徽商齐名,驰骋商场数百年。他们大多少时就离家而走南闯北,信守“宁商而不仕”、“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等乡俗,由此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晋商文化。而山西的这些晋商大院便成为这些具有商业烙印的中国北方传统家族的承载与再现。最著名的有乔家大院、曹家大院、王家大院等。

  丁村人

  丁村人遗址在汾河中游临汾宽谷的南端,即今天山西汾河流域襄汾丁村等地。从遗址可以看出,早期智人大多活动在温和湿润的适宜环境中。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较早期文化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打制石器技术的不断提高上。石器的形状比较规整,类型比较确定,种类也有增加,表明当时的技术和生产水平较旧石器时代早期有所提高。在丁村文化遗址中还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鱼类和软体动物遗存,说明丁村人除以狩猎为主外,捕鱼也是重要的食物来源。

  大寨

  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因为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号召而为人们所熟知。解放前,这里自然环境恶劣,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人们生活十分艰苦。解放后,以陈永贵、郭凤莲等为首的大寨人艰苦奋斗。治山治水,敢于战天斗地,通过艰苦的劳动,终于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也因此成为20世纪60、70年代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大寨精神得到发扬,大寨经验得以推广。现在的大寨已经发展为一个优美的公园山村,一个成熟的农业旅游区,成为游人观光旅游的热点。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