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保中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人,白族人民引以为自豪的民族英雄。从西南边疆到东北的林海雪原,都留下了他深深的革命足迹,挥洒着他的鲜血。他的英雄事迹广为各族人民传颂而令日本侵略者丧胆。
1902年,正是义和团运动遭到八国联军的残酷镇压后,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的第二年,周保中诞生于云南省大理市湾桥的农民家庭,原名奚李元、奚绍璜。少年时因家贫而失学,但他从小就立下报国之志。云南是英帝国主义倾销鸦片的重灾区之一,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强取豪夺,激发了这位西南边陲白族子弟的反帝爱国热情。
1917年,还未成年的周保中就走上了从戎救国之路,入滇军当兵。滇军在唐继尧、蔡锷等率领下,曾有过在全国首倡反袁(世凯)护国的光荣历史,周保中在滇军中进一步受到爱国思想的影响。他保持着农民子弟吃苦耐劳的精神,好学上进,先后升任排长、连长,取得在基层带兵作战的经验。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的成绩,希望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于是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17期工兵科学习。在这所著名的军事学校中,有一批同盟会会员和其他革命分子作教职员,他们采取多种形式在学生中传播革命思想,传阅革命书刊,痛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宣传孙中山的革命理论,使学校成为培养革命力量的重要阵地。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朱德和叶剑英等就毕业于这所学校。周保中在学校中以他坚毅不拔的精神,刻苦学习,克服了文化水平低给他带来的困难,学到了系统的军事理论和军事知识,受到了严格的军事训练,还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4年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民主革命进入高潮的时候,周保中从讲武堂毕业,先后在国民军第六军任营长、副团长。1926年投入震撼中华大地的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团长、副师长、少将军事参议等要职。在每次炮火连天的战斗中,他都身先士卒,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攻克封建军阀的一个个堡垒。南昌战役中立下显赫战功。北伐军进攻南京时,他率部攻占雨花台等军事要地,成为北伐军中有名望的年轻指挥员。
在北伐军中,他靠近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与共产党人亲密合作,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党的革命主张,于1927年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党组织委员。大革命失败后,他经受了白色恐怖的严峻考验,同其他共产党人一起,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28年,到上海中共中央军委工作。年底被派往苏联莫斯科,入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等院校系统地学习共产主义理论和现代军事,使他成为一名文武兼备的共产主义战士和成熟的革命家。1931年回到上海工作。
周保中回国不久即发生了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全国掀起了抗日民主运动,而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在民族存亡的重要关头,中共中央立即作出决定:“发动群众斗争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强在北满军队中的工作,组织它的兵变和游击战争,直接给日本资本主义以严重的打击。”周保中受党的派遣,进入被日本侵占的东北,组织抗日队伍,开辟革命根据地,领导抗日游击战争,自此开始了他艰苦卓绝的14年抗日生涯。
1932年2月,周保中担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根据省委关于加强党对各地群众义勇军、自卫军领导的决定,他被派往吉林东部对李杜自卫军和王德林的救国军做争取工作,亲自担任王德林救国军的前敌参谋长,指挥了著名的马桥河等战役,给了日寇沉重打击,因此也遭到日伪军的疯狂报复。1933年自卫军溃散后,他与胡泽民、王毓峰组成党委,重整余部,分编6路,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击敌人。第二年在宁安联合其他抗日武装组成反日同盟军,由此担任同盟军办事处主任,协调各部,开辟宁安抗日游击区。1935年2月,反日同盟军改编为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由他出任军长。同时与杨靖宇、赵尚志等抗日将领着手组建由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2月,周保中所率的第五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仍由他任军长。五军在他的正确指挥下,战斗力强,声势浩大,团结了一大批牡丹江上游的抗日队伍,并在联络和支援各抗日联军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帮助兄弟部队度过了难关。1937年3月,他成功地指挥了依兰围城打援的战役,消灭日军300余人,缴获了一批武器装备,震动了东北的战局。
同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总抗战爆发,日本侵略军为巩固其东北基地,对抗日联军发起了疯狂的“大扫荡”。面对新的形势,东北抗日联军11个军组合为三个路军,其中抗联四、五、七、八、十合编为第二路军,由周保中担任总指挥兼政委,在极为困难的环境下,坚持游击战争,活动于吉东等地区,配合全国的抗战形势。
集结于东北的70余万日军,对我抗日联军进行反复拉网式的“搜剿”,每次出动数十架飞机轮番侦察、扫射、轰炸,然后以密集的地面部队进行围攻、清山,妄图将抗日联军一网打尽,杨靖宇等大批抗联将士都英勇地牺牲了。周保中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鼓励抗联战士:“多少同志倒下去了,没有倒下的就要坚持斗争,闹革命就是要经得住一切艰难困苦的考验。”他教育干部、战士要做一个宁死不屈的革命者:“要战斗到最后一滴血,决不苟且偷生,玷污伟大革命战士的气节。”他带领抗日联军与十几倍于己的敌人周旋,突破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攻。没有粮食,经常以树皮草根充饥,他作为高级指挥员,没有任何特殊,还经常把自己的一份珍贵口粮分给执行艰巨任务的战士,自己则忍饥挨饿,使周围同志莫不感动得流泪。缺乏武器弹药,在战斗中从敌人手中夺取。冬天,在大雪齐腰、零下40多度的严寒中,他指挥部队冲击敌人的重重包围,并不失时机地打击敌人。夏天,在部队转移时,他来回过河,把伤病员和女战士搀扶过来。他运用“化整为零,避实击虚”等游击战术,多次挫败了日伪军的“扫荡”,尽可能地打击敌人,保存革命力量。在战斗的间隙,组织干部、战士学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文件,鼓励大家的斗志。在和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这些文件就成为党中央的指令,他们的心和党中央紧紧连在一起。
由于他经常站在火线上指挥战斗,已经3次负伤,有一次连肠子也被打出来了,但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将肠子装进伤口,敷上草药,继续指挥作战和行军,他的刚强意志和亲身表率紧紧地凝聚着抗联战士,保持着坚强的战斗力。日军对他恨之入骨,先悬赏万元通缉他,后增赏至10万元,最后以“一两肉一两黄金”的赏额妄图消灭这位杰出的抗日将领,但都无济于事,他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他指挥的游击队仍然神出鬼没,四处打击敌人。
鉴于抗日联军大量伤亡、处境日益困难,1940年冬,中共东北党委决定改变斗争策略,除留下部分人在原地坚持斗争、侦察敌情、联系抗日群众外,各部向乌苏里江以东的苏联境内转移,以保存抗日骨干力量和培养干部,作持久抗战的准备。周保中和李兆麟等在苏联境内组织和领导了抗日联军的南、北两个野营。1943年春,南北野营合并,成立抗联教导旅,由周保中任旅长。他组织部队进行紧张的军事训练,学习收发报、跳伞、滑雪、汽车驾驶等技术,进行各种战术演习,学习政治时事和整风,准备随时返回东北打击日寇,也派出小部队回东北执行任务,为夺取东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一批高素质的指战员。
1945年8月初,抗日战争进入最后阶段,周保中等派出部分抗联战士作苏军的向导,并将一批指战员空降到敌人后方,收集情报,发动群众,为苏军进军东北、战败日寇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周保中等组成新的东北党委会,由他担任书记,并将抗联分为50多个工作组,乘飞机分赴东北各城市进行接管工作,迎接党中央派来的干部和八路军。
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东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兼东满军区司令员、吉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副司令兼吉林军区司令员等职,为解放东北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49年底,奉中央调遣,参与解放大西南的工作。1950年,回到他久别的故乡云南,任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后调西南行政委员会工作,并任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1955年以功勋卓著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此后又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周保中在数十年的革命战争中,5次负伤,鞠躬尽瘁。尤其是在东北的艰苦抗战中,积劳成疾,身患心脏病等沉疴。但他解放后仍忘我地坚持工作,贺龙元帅不得不命令他休养,周总理特派专机接他到北京治疗。1964年2月22日,终因治疗无效,在北京逝世。周保中一生转战南北,功勋卓著,但他一贯严于律己,生活俭朴,爱兵爱民,而且也严格要求他的子女,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他是共产党员的楷模,也是少数民族的杰出代表。
right(杨绍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