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初,一艘客轮由意大利热那亚港起航,开往香港。虽是春寒料峭,乍暖还寒,但甲板上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仍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面向水天一色的东方,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四龙山镇下张家湾,原名李仲揆。李四光的祖父母是蒙古族人,家境贫寒,早年流落到湖北省黄冈县。父亲李卓侯,清末秀才,与当地一个汉族女子结婚。李四光与其他农家孩子一样,从小便开始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晚上随父亲一起读书。
12岁时,李四光以优秀的成绩,考取武蜀高等小学。1904年7月,被清政府选送到日本留学。出国到日本填写护照时,他在姓名一栏里错填了年龄,写成了“十四”两字。因无钱再买一份表格,情急间,忽见墙上的题字:上书:“光被四表”,他索性将“十”字改成“李”字,四后边加了一个光字,从此李仲揆更名为李四光了。
初到日本,李四光在宏文学院学习,后来考取了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造船机械。这时,他认识了孙中山先生,受到很大影响,开始接受了民主革命的思想。并于1905年在东京加入了中国革命同盟会。孙中山先生还勉励他“努力学问,蔚为国用”。1910年学成回国后被分派到湖北省中等工业学校任教。
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满清政府。李四光被南京临时政府任命为驻汉口建筑筹备员、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部长(后改为司,任实业司司长)。然而辛亥革命终归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袁世凯夺取了革命果实。李四光看到中国的现实极为苦闷与消沉,后来向黎元洪政府提出要求到英国留学。
1913年他到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想到祖国的丰富矿产资源被外国人所肆意开采,而我国的地质人才奇缺,所以他选择了采矿专业,立志归国后从事地质工作。经过几年的勤奋苦读,1917年,他取得了学士学位,1919年又获伯明翰大学的硕士学位。正值此时,北京大学蔡元培先生来电聘请他任北京大学地质教授,他欣然接受,并婉言谢绝了导师的挽留,于1919年底回到了祖国,就任北大地质系教授,主讲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他一面教书育人,一面进行科研工作。李四光的第五部科学著作《中国北部之科》1927年出版,并获得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李四光在教书时,把备课、讲课、带学生实习,当作实践的极好机会。他不断地积累材料和思考问题,他一生中在地质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如古生物科的鉴定方法、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的创立,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的。
当时世界上地质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第四纪冰川存在与否,对我国古代地质构造、气候变异、水文地质,以及地质理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的科技落后、外国学者的观点,左右着中国的学术界。李四光在祖国大江南北的考查过程中,发现了许多第四纪冰川的遗迹,经过多年的苦心研究,提出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论点,并采集到大量的标本,有多篇论文在国外发表,让人信服地推翻了外国人的论断,在世界地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同时也奠定了他在地质学方面的学术基础。
1928年民国政府成立中央研究院,蔡元培先生任院长。中央研究院下设地质、物理和社会科学三个研究所,李四光任地质所所长。在此后的研究工作中,他开始把野外的实地观察和实验室内的模拟试验结合起来,进行了对地壳和地壳运动的研究。但是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他正常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断了。国民党节节败退,中央研究院不得不迁往重庆,而地质研究所迁到了桂林。在这种情况下,李四光仍然坚持研究工作,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疾病的痛苦,系统地总结了二十几年的苦心研究,完成了《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一书。这本书凝结了他几十年呕心沥血的成果,标志着地质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地质力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完全形成。
抗战胜利后,中国没有迎来真正的和平,他的研究工作处于极为困难的处境。为了暂避战乱,1948年,李四光应邀到伦敦参加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学会。虽然远在欧洲,但他仍十分关心国内的局势,曾多次致电地质研究所,要求设备仪器不要运往台湾。这时他收到周总理给他写的信,信中希望他早日回国……
1950年3月他绕道意大利经香港克服了重重的阻力,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新中国诞生伊始,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年轻的共和国又遇到从未有过的困难,抗美援朝、帝国主义的封锁、平定国内叛乱……1952年9月,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李四光任部长,同时兼任国家科委主席。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新的工作。刚刚起步的工业,因帝国主义的封锁和禁运,能源问题极为严峻。李四光受周总理的重托,开始着手石油勘探的研究。早在1928年他在《燃烧的问题》以及后来所著的《中国地质学》中已阐明“运用地震的方法进行勘测时,可能揭露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沉积物”。根据他所提出的理论,我国的石油工作者终于在东北的大庆发现了中国的第一个大油田,后来又在华北、西北、北部湾地区找到了油田。李四光为我国的石油勘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我国“新华夏系第一沉降带”的石油开发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我国是一个多震的国家,李四光认为必须大力开展地震地质和地震预报工作。1966年3月8日5时,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了7级以上的地震,损失惨重。李四光不顾年事已高和疾病缠身,又亲自开始了地震的探测和预报工作。他分析了地震发生的原因和可能扩展的趋势,提出了解决地震预报问题的新途径。后来,他多次准确地预报了几次地震,为国家和人民的财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做出了重大贡献。此时,李四光已经不能再亲自到野外进行他最心爱的地质研究与调查了,但就是在他生命的最后的一段日子里,他仍念念不忘他的地质研究、石油开发、地热利用。
1971年4月29日,由于动脉肿瘤的突然破裂,抢救无效,李四光与世长辞了。
“石迹职千秋”是他对一个他最喜欢的学生朱森教授的哀悼,这也是他一生的总结和写照。作为著名的学者,对待学问,他有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在他的一生中,即使是一块岩石标本,也是从来以极为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他治学严谨。他用他的双脚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李四光是国家在危难之际民族存亡之机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壮志难酬、转赴英学地质,还是在抗日烽火中坚持学问或是为新中国鞠躬尽瘁,他身上都体现着一种知识分子的独特魅力。他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在他身上体现出的杰出的气概和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正是今天年轻人最值得学习的。
right(刘海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