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知道阿帕克和卓和他的曾孙波罗泥都、霍集占的人很多,知道喀喇玛特和卓和他的孙子额色尹的人却很少。其实他们都属于同一个家族,即有名的“和卓”家族。阿帕克和卓和喀喇玛特和卓是两兄弟,他们的后代自然都是族亲。在清朝统一新疆的过程中,大小和卓波罗泥都和霍集占发动了分裂叛乱,而额色尹和卓和他的兄弟子侄们则坚决反对分裂叛乱,为祖国的统一做出了贡献,后来到北京还受了清朝政府的封爵。这里要介绍的便是额色尹和卓以及他的一家人的事。
18世纪前半叶,北疆的准噶尔封建游牧贵族曾经统治过南疆。为了满足准噶尔贵族对粮食的需要,他们曾从南疆强行移民到了伊犁专门种地,称之为“塔兰奇”,就是种地人的意思,与此同时,还遣送了一批和卓到伊犁,管理这批塔兰奇。
18世纪中叶,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叛乱,将大和卓波罗泥都放回南疆统治旧部。小和卓霍集占曾经参加过准噶尔贵族的叛乱。叛乱失败后,他贼心不死,又乘清朝在新疆立足未稳的时候,私自带领一些追随者,返回了南疆。兄弟二人合谋煽起了反对清朝统一的分裂叛乱活动。
大小和卓的分裂活动是不得人心的,因为它违背了各族人民要求过和平安宁生活的意愿。霍集占等想要恢复中世纪的家教统治,也遭到了世俗封建主的反对。清朝政府在平定了准噶尔贵族的分裂叛乱之后,当然不能容许南疆再有一个分裂割据的政权存在。于是清军又发动一场征讨大小和卓、统一新疆的军事行动。这一行动顺应了各阶层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霍集占的分裂活动,一开始就遭到族叔额色尹等人的反对。额色尹和他的弟弟帕尔萨,他大哥的儿子玛木特、二哥的儿子图尔都等,当时都还在伊犁。当霍集占从伊犁带领人马私自回南疆作乱的时候,额色尹等人不肯附和,他们为了避免意外而退居到柯尔克孜族牧区。
1758年,清军进讨大小和卓。由于前锋部队进军迅速,到叶尔羌(今莎车)的时候,后续部队不能很快跟进,结果被围困在喀喇乌苏。喀喇乌苏就是黑水的意思,清军结营在这里,名黑水营,额色尹、图尔都叔侄二人听到了这一消息,为了配合清军的军事行动,他们立即同柯尔克孜族头目纳喇巴图等率兵进攻喀什噶尔、莫吉沙等城,攻打大小和卓的后方。那时候的交通路线同现在不一样,没有从阿克苏直通喀什噶尔的路,必须从阿克苏沿叶尔羌河先到叶尔羌,再往西北经莫吉沙尔到喀什噶尔。因此,额色尹等人率众攻打喀什噶尔和莫吉沙,帮了清军的大忙,是对大小和卓叛乱的有力回击。这是额色尹叔侄等人的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一大贡献。
第二年,即1759年,玛木特专程从柯尔克孜族牧区到阿克苏,见到了清朝定边将军兆惠。兆惠在玛木特陪同下到了喀什噶尔,并叫玛木特写信给已经返回柯族牧区的额色尹,让他到喀什噶尔来相会。额色尹等人到了喀什噶尔后,向兆惠正式表示愿意听命于清朝政府的号令,接受清政府的管辖。
定边将军兆惠将这些情形奏报朝廷。乾隆皇帝谕令额色尹等人都到北京去。从1759年到1760年,最先是额色尹和玛木特,接着是图尔都,随后便是帕尔萨,叔侄四人先后到了北京。此外还有一个叫阿布都喇满的和卓家族成员于1760年奉命到了北京。
额色尹等人到京后,乾隆皇帝对他们大肆册封。额色尹被封为辅国公,他的几位亲属被封为台吉。还有三名在平定大小和卓分裂活动中立了战功的伯克也接受了封爵,史书上合称为“八爵”。
对于和卓家族在南疆的影响,乾隆皇帝是有所估计的,他害怕大小和卓分裂事件的重演,便下令将“八爵”一概留在北京,让南疆的大臣们把他们的家眷也都送到了北京。这些人都是宗教贵族的头目,当然还得带上一大批照料他们生活起居的跟随、仆役、奴婢,甚至念经的阿訇等,人数很多。清政府将他们编入了蒙古正白旗,由该旗都统管辖。
最后,再简单地交待一下大小和卓的一家。霍集占没有后代。波罗泥都的长子萨木萨克逃到了浩罕,另外三个儿子被引渡回国,幼子阿布都哈里没成丁免死,俘送北京后发配功臣家为奴,后入蒙古正白旗。萨木萨克的后代,曾几次领兵寇边,都以失败告终。1865年,阿古柏率领浩罕匪徒侵入新疆之后,萨木萨克的后裔几乎倾巢投奔了阿古柏,最后差不多全被阿古柏用计谋弄死。分裂作乱投告外国、梦想复辟旧制度的人,最后竟落得这样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同额色尹一家相比,二者确有天渊之别。
right(程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