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出现在阳历12月23日前后,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因此,古代人称“冬至”为“日短”、“日短至”。
“冬至”之日起,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阳光直射地带便逐渐北移,使北半球白天逐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正如俗语所说的“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许多少年朋友们喜欢杜甫的诗句。杜甫在《冬至》诗中有“刺绣五纹添弱线”之句,说的是冬至以后白天渐长,刺绣时每天都有多添一线的功夫,把“日渐长”的自然变化描绘得细致入微。
“冬至”这天日照时间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少,是不是这天就最冷呢?不是。这是由于地面过去长期积累的热量,还在继续散失,近地层气温尚未降至最低,再加上大气环流的原因,一般在冬至时,还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过了冬至,虽然昼渐长,夜渐短,但是在一定时期内仍然是昼的实际时间短于夜,地面每天吸收的热量还是比散失的热量少,因此,气温并没有立即回升之势。还要延续较长时间的低温阶段。在农历中,习惯从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
一般这时天气最冷,群众中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我国多数地区平均气温早已低于10℃了。但在华南部分地区及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
即使在当地最冷月份,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来全年无冬了。
冬至时节全国多数地区农事活动以积肥、整地、兴修水利、越冬作物田间管理等为主,是相对的“农闲期”。每逢冬至时节,人们满怀兴致地观赏那大地霜凝,腊梅傲然盛开的独特风情,迎接即将到来的又一个新年。
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两个是“小寒”和“大寒”。寒即表示寒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点”。二十四节气开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流域一带,当时小寒和大寒的气温变化可能与上述说法类似。但是,根据近代气象仪器观测记录,我国除了沿海少数地方外,却是小寒比大寒冷。比如,北京小寒节气的平均气温约为零下4.9℃;大寒为零下4.4℃。开封地区分别为零下1.1℃和0℃。成都、重庆小寒分别为5.3℃和7.3℃,是全年最冷的一个节气,大寒则分别渐升为6.1℃和8.1℃。俗语所说的“冷在三九”,“三九”多在1月9日到17日,也恰在“小寒”节气内。当然,这些是一般规律。在少数年份大寒也可能比小寒更冷。甚至有的年份气温最低的节气竟是“大雪”呢!
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征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解释说:“大寒为中者,
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近代气象观测记录虽然表明,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是,“大寒”时节也确是非常冷的时段,个别年份及个别地区,全年最低气温仍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因此,“小寒”和“大寒”两个节气,都预示着天气的寒冷。在农业预测中的含义,都是着重防寒、保温。另外,趁寒冷的季节田里的农事活动尚不繁忙之时,抓紧时机积肥、造肥,兴修水利,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搞好副业,这些都是冬季重要的农事活动。
“爆竹声中除旧岁,张灯结彩迎新春,”“大寒”节气一出现,少年朋友们最喜爱的节日——春节即将到来。春节虽然在阳历的月、日中是不固定的,但它却一般都在大寒和立春节气内。春节期间,从北方的哈尔滨冰灯晶莹绮丽,到南方的广州花市万紫千红,辽阔的祖国大地,气象更新,人们将欢庆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
到此为止,二十四节气这本农业预测的“天书”就读完了。二十四节气又有用,又好记。知道它呀,我们可以提前很长时间就能比较准确地作出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间收获;各地的农作物在什么时候应是怎样的状况,农民伯伯需要安排哪些农事活动等等农业预测。
但是,还有一点需要告诉少年朋友。以上所介绍的是各地一般情况的概括。在多数年份中是适用的。可是由于在一个大区、省区,甚至在一个地区或县的范围内,各节气预示的农事活动仍有差异;同时,在不同的年份中,气候状况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根据当地、当时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
必要时还应参照长期气候预测的内容,才能利用二十四节气准确而具体地作出农业预测,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提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