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故宫、颐和园及一些名胜、风景区时,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在某座宫殿的外边,常设有日晷,它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一般是在有刻度的盘的中央装着一根与盘垂直的金属棍儿。日晷也叫日规。它是我国古代用以计时,观测日影变化的仪器。在春秋时代,尚没有日规,但人们已经知道利用“土圭”观测日影变化。“土圭”
的构造是在石座上平放着一个尺,南北两端各立一个标杆(表)。根据日影的长短可以测定节气和一年时间的长短。
“春分”节气就是利用“土圭”测定的。春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地球上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古代春分、秋分又称“日夜分”,民间也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
春分节气一过,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说法。预示着要抓紧时机灌“起身水”、追“起身肥”了。在四川盆地及长江流域,已是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种的时候了。但是,春分前后也常常会从西北方吹来较强的冷空气,使气温明显下降,有时最低气温可降至5℃以下。当有小股冷空气接踵而至时,会形成持续数天的低温阴雨,对农业生产十分不利。根据这一特点,应该充分利用农业预测,抓住冷尾暖头适时播种。群众总结的“寒潮前,整秧田;寒潮拢,泡谷种;寒潮过,抢时播”的经验是很可取的。
紧接着“春分”的节气是“清明”。“清明”是我们都熟悉的一个节气。有句童谣“春分过后是清明,上坟扫墓去踏青”。由于民间有在清明节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所以多数人对清明节很重视。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清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在江南,清明时节常有春雨。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曾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句,描写了当时人们在清明节冒雨祭奠已故者的情景。从日历上看,清明节气多在每年阳历的4月5日,步入4月,全国多数地区雨日和雨量开始增多。天气更加温暖,春意正浓。
在农业生产中,清明是一个重要节令。华北农谚说:
“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从清明节开始就要进行棉花的整地、选种等工作,为播棉做好充分准备。江南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告诉人们抓紧农事活动,千万不要错过植树造林的有利时机。可是,位于西南部的四川盆地,春季气温较高,而且秋天的绵雨对爆桃收花影响极大,所以谷雨种棉为时太晚。棉花播种对温度条件要求比较严格,一般要在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4℃以上;而这一温度条件,在四川棉区十有八年4月中旬便已出现。为争取棉花多结伏前桃和伏桃,提高产量、品质,棉花播种期应适当提早,采用育苗移栽办法在清明前后播种。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此时气温已较高,但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三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因此水稻播种、栽插要注意避开暖尾冷头。
“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的农谚特别强调了清明到谷雨之间,许多农事活动是相关在一起不可分开的。“谷雨”这一节气是反映降水的,俗语说:“雨生百从”,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够茁壮生长。“谷雨”节气就有这样的含义。春秋至西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这时开始播栽谷物,正是需要雨水的时候。在《易纬》和《淮南子》中,谷雨已明确地定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逸周书》记有“谷雨之日萍始生,”更从物候上反映出“谷雨”节气雨水增多的情形。但是,沧海桑田,气候变迁,如今黄河流域已不像当时那样温暖湿润了。
“谷雨”节气一般是出现在阳历的4月21日前后。这个时节,华北地区虽然温度上升迅速,但是降水量仍远不及农作物的需求,抗旱、保墒不可懈怠。而“谷雨”时的江南却春雨绵绵;岭南已是雨季来临。地处西南的四川盆地更有一番“扬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
樱桃红熟的暮春自然景观。这是由于盆地的气温升高快,一般4月下旬平均气温已达20℃左右。甚至有时出现一、二天的30℃以上的高温,使人开始有炎热之感。同时,雨量明显增多,4月下旬雨量常在30毫米以上,对水稻栽插和玉米、棉花苗期生长十分有利。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复杂,同一节气中,各地情况有很大差异。“谷雨”节气所预示的农业预测含义在不同的省、
市也很不一样,少年朋友位可要记清,莫张冠李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