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告诉我们,远在欧洲智人阶段的尼安德特人居住的洞穴里,就发现有一个年轻人,“头枕在一块燧石上,身体周围摆有47件石器”。当然,这块燧石并不是特意制造的枕头,而是信手拿来临时使用的,但它却告诉我们,古今中外,枕头都是人们必需的生活用品。就目前所见的文物而言,除了山东诸城出土的北朝石枕和陕西法门寺塔基出土的唐代水晶枕外,要数陶瓷枕最为大观了。北宋定窑烧造的这件孩儿枕,是考古出土众多瓷枕中的佼佼者。孩儿枕高18.3厘米,长30厘米,质地细白,通体施均匀白釉,虽在衣褶等凹处有积釉现象,但绝无挂釉的缺陷。瓷枕形作一儿童俯卧于枕之上。只见他抱拢双臂,右手在下,左手在上枕于头下。孩童转向左侧,目光正视前方,右手中还执着一条丝绦状织物,其上缀有一绣球,绣球上的花纹清晰可见。丝绦在绣球的两边各打了一个蝴蝶结,十分可爱。孩童的两条小腿弯曲后举,并交叠在一起,玩皮逗人。再看他的面部表情,脑门宽阔,两耳肥大,眉毛高高挑起,眉下一双天真无邪的大眼睛透出灵气,带着幼稚。胖腮肥唇,加上两颊与下巴之间的凹沟,愈发衬托出脸颊与下巴的丰腴。头顶梳理的是“鹁角儿”发式,即在头顶两侧各扎一发髻,这是我国古代最常见的一种儿童发型,其样式与成年人的发型迥然有别,风格十分活泼。
如果完整地来欣赏一下这个孩童的形体和表情,人们自然会留下一个共同的印象,那就是:稚朴、天真。从他收拢的手臂和弯曲的双腿,似乎可以体会到这个瓷枕的枕座确实短了些;而他头枕双臂、侧身前望的姿态,又仿佛在提醒人们注意,尽管这只是一个瓷枕,但他自己却只能头枕双臂。这真是意趣无穷,匠心独运。另一方面,孩童形象还帮助我们了解到当时人们质朴的审美情趣和向上的生活信念。儿童天庭饱满、双耳肥大,属于传统观念上的“富贵”之象。他那天真无邪的表情,反映了工匠们健康的精神状态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儿童的服饰比较简洁。上衣有两层,内着长衫,从臀部的纹饰,可以看出它是有纹绣的,外衣是后裾较长的坎肩。下身长裤比较肥大,脚上的鞋子不太清楚,估计是软底布鞋。这套服饰是研究宋代服饰特别是儿童服饰的不可多得的资料,它比平面绘画的形象,更具有立体直观的长处。这件孩儿枕不仅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而且保存了民俗史、服饰史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同时再现了定窑工匠们对生活情景的真实捕捉和高超的艺术创作技能。特别是刻画衣纹皱褶,使用了不同的刀法,表现出软硬不同的质感,一丝一布,使人一目了然,令人叹为观止。
瓷枕是我国古代的夏令寝具,它清凉沁肤,爽身怡神,颇受人们的喜爱。有人以为瓷枕“最能够明目益睛”,所以无论富贵贫贱,都有喜好者,甚至连皇室中也多用之。瓷枕始创于隋代,流行于唐、宋、元间,品种多样,形制纷繁,早在唐代就有出色的绞胎纹花枕,以及豹头,伏熊等兽形枕。宋代瓷枕的形式更为丰富,许多窑口纷纷烧制。瓷枕为定窑,磁州窑最拿手的新作,有长形、方形,也有孩儿状,仕女状,还有作狮子驮如意式枕面的,多姿多态,胎釉工艺也有创新。
定窑孩儿枕现藏于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