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河北定县静志寺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5号塔基出土了一大批精美的定窑
白瓷器,其中一件造型模仿海螺的形状,花纹精美的白瓷器尤为引人注目。该器高20厘米,最大直径11.8厘米,胎体平薄细腻,线条丰满圆润又富有韵律。体外的白釉柔和洁净,温良如玉。特别是器表极规则地装饰着层层波浪纹样,寓动于静,情景交融,可谓匠心独运。这样一件瓷器,既可用以容酒盛水,又是一件地地道道富有中国趣味的艺术珍品。
螺蛳之类的生物,于海水和淡水中都能生存,在我国分布广泛。上古时代,在海滨河岸捕捞螺蚌,曾是人们取得食物的重要方式之一,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有大量吃剩的螺壳出土。同时,由于螺蛳具有坚硬的外壳,大都可能被用作天然的容器:有些形状奇异,色彩斑澜,又是古人用作装饰的佳品,因而也就可能会出现其它质料的仿制品。如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地中曾出土两件模仿螺蛳形状的器盖,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出土过一件螺蛳形带流陶壶,山东青岛郊区古城顶遗址还出土一件玉雕的螺壳,并且有钻孔,无疑是颈饰之类。诸如此类的发现大概不会有很多的宗教意义,而是先民朴素的审美观的生动体现。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这类工艺品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不多。然而晋人王嘉所著的《拾遗记》中提到的“文螺之卮”,却非常耐人寻味。其文中说:汉武帝十分怀恋昔日的李夫人,武帝身边的侍者发现武帝整天愁眉不展,神色忧郁,于是为武帝进酌洪梁酒,用波舐国生产的“文螺之卮”端奉给武帝。这里说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文螺之卮”可能是天然的螺壳制成的酒器,也可能是有人工花纹的其它质料的仿制品。波舐之国或许是虚拟之名,今已不知所指,顾名思义,应是近水之域。诚如是,那么定县瓷螺便可视为汉晋时期的“文螺之卮”的“子孙”了。层层叠叠的波浪装饰,荡人心魄,就是所谓的“文(纹)”,这壮美的生命之波仿佛永远凝固在了沉静的海螺身上,大概就是对那遥远的“波舐之国”朦胧的记忆吧?如此一品在手,茶余饭后把玩反复,该有多少奇妙的联想!
今天,当我们从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度假旅游归来,买一件风格独特的螺壳或贝壳制作的工艺品置诸案头,便觉得那阵阵涛声此刻已收藏在自己的斗室中了。或许,古人也曾有过同样的经历和感受,或许,这正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某种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