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底瓶,大腹便便,小口尖底,形体怪诞。每逢看到它,就令人想起那半坡姑娘来。
在西安城东、渭河之滨,有处古老的居民区——半坡遗址。那是六、七千年前创造了仰韶文化的黄河流域先民的一处聚居区。本世纪五十年代被发现,现已被避为一处别具风格的半坡博物馆。博物馆内中央,有一池碧水,池中有小山,山上塑有一位正在汲水的姑娘。她腕戴陶环,身着麻布裙衫,手中就提着这样一个大腹便便的双耳尖底瓶。她正欲汲水,可又怕惊跑了水中的鱼儿。这位半坡姑娘就是那女性倍受尊崇时代的象征,而那尖底瓶也正是那时代文化的杰作。
这种汲水尖底瓶,腹大底尖,空瓶放置的时代是倾斜的;悬于水面,受水浮力,即倾倒注水。水至半瓶,重心下移,瓶身就自动端正,浮于水中。若注满水,瓶身就覆没于水中。说到这里,不禁令人想起孔子到鲁庙参观的故事来。
一次,孔子到鲁桓公庙参观,见一欹器(即倾斜放置着的陶器),不知其名,遂问守庙人。答是宥坐之器(即放在座侧以示劝戒之器)。孔子说:“听说这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倾没),果真如此吗?”遂让弟子们取水来试验,果然如此。孔子感慨地说:“正如古语说的,‘满招损,谦受益’呀!”
鲁庙里的欹器,当然早
已失传了。汉代张衡、南朝祖冲之等许多古代科学家都研制过。可是,他们的作品也未能保存至今。令人惊异的是,我们今天所见半坡遗址出土的尖底瓶,与孔子所见之欹器竟有着如此惊人的相似之处。
这种双耳尖底瓶,原为先民汲水之器,何时始成为劝戒之物,不得而知。相传,早在三皇五帝时就有了劝戒之器。在夏代,与夏禹同时的伯益就讲过“满招损,谦受益”的古老格言。在殷代,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欹”字。但是直到春秋时期,人们对此仍感到陌生,以致于连博学多才的孔子也是请教了守庙老人方知其名的。
八十年代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一座盛唐墓中,发现一横排六幅壁画。中间四幅画是四个自励德操的人物。左边一幅画一欹器,右边一幅画一扑满,旁有一捆草,一卷丝。这画生动地再现了古代以器励态的风习。
这种以器物励态的古风,可以说是后世以座右铭为戒风习的滥觞,其特点是以物示喻,有器而无铭。大约在战国时代,青铜铭文中始出现劝戒文字,至秦汉铭物申鉴之风始盛。其特点是铭刻于器,铭文都是以物为喻,隐含鉴戒。东汉时,文学家崔瑗始创座右铭,其特点是书铭为戒,有铭文而无器物,当然也是不用比喻,而是直陈鉴戒之辞,与今世之座右铭已全然无异。追根溯源,可以说,座右铭之祖原为半坡姑娘用以汲水的那种小口尖底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