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散氏盘,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并称西周三大青铜器,散氏盘与毛公鼎均以其长篇铭文和精美书法见称于世。
散氏盘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附耳、圈足、腹饰简单的夔龙纹,足部饰饕餮纹,花纹精致,平面浮雕,铜质精粹,呈深褐色。盘底刻有铭文19行,行19字,因末行部分锈蚀不可辨,故实有357字。铭文大致是讲关中畿内的矢、散二国,边界相连,矢人屡犯散国边界,掠夺土地和财物,散人诉之于周王,在周王调解下,矢人不得已,同意以田二区作为对散人的赔尝。铭文中详尽地叙述了这两块地的区域、疆界,并由两国共同派官吏勘定后交接。周王派史正(官名)仲农到场作证。矢人发誓付散人田后,决不毁约,否则愿照田价付罚金,并传告各国共同断绝与矢人的交往。交换完毕,仲农将新界地图交与矢人,并留其左券。散人则把誓约铸为铜盘,以作永久的证据。我们知道西周实行的是井田制,土地国有(王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任何人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即使是私下交换也不允许。从散氏盘铭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西周中期以后,这种情况已有所变化。首先,诸侯国之间已发生争夺土地的纠纷;其次,土地已可以有条件的转让;最后,土地的价值已可以用某种等价物来体现。以上这些情况,在井田制十分完备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出现的。井田制是西周王权建立的经济基础,井田制的动摇意味着王室的权力已被削弱,因此,散氏盘铭是研究西周中晚期政治、经济制度的一篇重要文献。
据考证,散氏盘是周厉王时期的诸器,王国维并进一步考证矢国疆界相当于陕西(音州至)及武功一带;散国相当于大散关、大散岭以东及陈仓一带。散氏盘系乾隆中叶出土,为江南收藏家所得,长期保存在扬州,当时其拓本售价已十分高昂。清代著名学者阮元始将此盘定名为“散氏盘”,并用翻砂法复制两件,其中一件,清末被人误为真品卖至国外,其实真器仍在扬州。嘉庆十五年(1810)冬,当时的两江总督何毓宝自盐商手中购到此盘,作为庆祝嘉庆帝50岁寿诞的礼品,入贡内府。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诸朝,因久藏紫禁城中,竟无人知其所在,以至有此盘已毁于圆明园大火之说。直到1924年三月,逊清内务府为核查养心殿的陈设,才无意中发现此盘仍在库房中,起初还以为是赝品,后以旧拓本对照,方知确属真品无疑。溥仪知道此事后,立刻命人拓片五十份,分赠臣僚。第二年,溥仪出宫,盘由故宫博物院珍藏。1949年移到台湾。
商周铭文书体各时期虽有变化,但书法风格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清秀圆润,笔道丰腴;另一类方峭挺拔,苍劲古拙。散氏盘是后一种风格的代表作品,历来为书法家所重,引为范本,以之集联书对,亦成为一时风尚,它在我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