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昆虫有一种先天性定向行为,即对外界刺激产生方向性动作,使之趋近或远离刺激源。
不同的昆虫对光激素产生不同的反应即趋光性。像蟑螂总是避开光源,家蝇的幼虫远离光,而成虫趋向光。蜜蜂远离蜂巢时,靠偏振光导航,所以它总是向着光源飞。“飞蛾扑火”的现象是说明昆虫趋光性典型的例子。它通常在夜间活动,靠月光导航,只要飞行方向与月亮保持一定的角度便不会迷路。有灯火时,它会误把灯火当作月光,由于离光源很近,为保持与灯火固定的角度,便会产生绕着灯火打转的现象,以至离火太近而被烤死。由于蛾对紫外光更敏感,所以利用黑光灯诱捕害蛾,是消灭农田害虫非常有效的方法。
昆虫对某些化学物质也会产生特有的趋化现象。人们发现菜粉蝶对白菜、油菜、卷心菜等十字花科的植物特别喜好,总是把卵产在这些植物上,以使幼虫有充足的食物。后来的研究证明,菜粉蝶感兴趣是这类植物共有的一种化学物质——荠子油。科学家把荠子油撒在纸上,菜粉蝶的幼虫便毫不犹豫地大嚼纸张。利用它的这个特点,人们又找到一条消灭这种害虫的途径。蚊子之所以在夜间能准确地抓到吸血目标,靠的也是它对某些化学物质的趋向作用。原来它的触角和足上有很多感觉毛,能感知人呼出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和身体散发的汗味,即乳酸的变化,沿着这条气味通道向人进行“空袭”。
潮虫,它总喜欢呆在潮湿的土壤中,说明它有趋湿性。
如果把叶蝉放在一竖立的枝条上,它总是爬到顶端,若把枝条倒过来,它还是要爬到枝条顶端。大多数昆虫则喜欢生活在枝条下端,这就叫趋地性。
生活在树皮中、土壤里和卷叶中的昆虫喜欢有物体碰到它的身体,而喜欢活动的昆虫则总是尽量不和其他物体接触,这就是触性。
总之,昆虫的趋性虽多种多样,趋性的产生是和昆虫生活的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