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七节 百家各姓历史及起名参考(四)

  高

  1.起源

  高姓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支高姓出自姜姓。齐太公门尚的后人被封于高,以地为氏,姓高。另一支以祖字为氏。齐惠公的儿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有以其字为姓的,称高氏。

  2.迁徙与分布

  (1)高氏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内。自春秋以后,高姓大都出自齐鲁之地;战国至秦代时,高氏已经自今山东迁入河北、辽宁省境内。

  (2)高氏大批南迁始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唐初,有高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

  (3)宋绍圣元年间,高圣太夺取大理段氏政权,自立为王,称大中国。其后裔历经元、明、清数代均为云南土司。

  (4)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闽、粤一带高氏陆续有人到台湾择地垦辟。此后,有的高姓人移居至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3.高姓名流

  高姓名人历代层出不穷。战国名士高渐离刺杀秦王,千古流芳;东汉学者高诱,因为《战国策》、《吕氏春秋》作注青史留名;东魏的高洋代魏自立,建立北齐;唐朝著名边塞诗人高适,才思纵横,备受世人推崇;北宋名将高怀德、权臣高俅;元朝大画家高克恭;明朝大儒高攀龙;清朝著名画家高其佩,续写《红楼梦》的文学家高鹗等。

  4.起名参考

  “高”姓名人中较好的名字如元末明初戏曲家高则诚,“明”为名,“则诚”为字,出自《礼记·大学》“诚则明”,同“高”姓连起来,意即高明,姓、名、字连接得好;清代画家高翔,“翔”,飞翔,同姓连起来,意即高高飞翔,姓名组合得也好,很有气势;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高崇民,名字直白,姓名联系起来,表达了对人民最高的崇敬和尊重,并会效益于人民,姓名组合得好;现代自动控制专家高为炳,意即“高”为着光明,这也正是名主的人生理念,姓名整体统一,各个字衔接得当,用字也好。此外像高达、高扬文、高云鉴、高行健、高迎祥、高树勋、高允广等,这些名字也很好,值得“高”姓人起名时借鉴。

  和“高”同部首的字有玄、亦、亥、充、亨、享、京、兖、亭、亮、奕、彦等,这些字都可入“高”姓单字名,也可将它们组成双字名,如叫高亦玄、高享亨、高充亥、高京亭、高兖亮、高奕彦等等。

  “高”字除用于姓氏外,主要含高度之意,因“高”是个好意,所以由它组成的词,大多可直接入“高”姓人名,如单字名叫高昆、高超、高程、高峰、高尚、高歌、高进、高峻、高亢、高迈、高妙、高朋、高强、高山、高升、高速、高堂、高雅、高扬、高原、高远、高瞻等,也可加恰当的字组成双字名,如叫高昂健、高超平、高程达、高大川、高风亮、高峰览、高尚民、高贵谊、高洁淳、高峻秀、高亢凯、高迈风、高朋怡、高强菲、高山观、高士晶、高实丰、高堂雅、高雅风、高扬义、高原秀、高远志、高瞻昕等等。

  “高”的同音组成的词,有的不宜入“高”姓人名,如“纨”(包括玩、顽),“耀”(包括跃、要),“点”,若用,谐音名则变成睾丸、膏药、糕点。这是“高”姓人起名时要注意的。

  梁

  1.起源

  据说,梁姓源自嬴姓。嬴姓伯益的后裔非子善于养马而有功,周孝王于是封秦邑给他,被称为秦嬴。非子的曾孙秦仲奉命征讨西戎,不幸被杀,后来秦仲的五个儿子率兵继续攻打西戎,收复了失地。秦仲的小儿子被封于梁(今陕西韩城南),建立了梁国,称梁康伯。梁康伯以后的君主称梁伯。后来秦穆公灭了梁国,亡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部分逃到了晋国,他们以原来的国名为姓,称梁氏。

  2.迁徙与分布

  (1)梁氏起初在今山西、湖北、山东等地发展;西汉时,梁姓有人迁居今甘肃安定一带;到西晋末年,梁姓已经发展到了今浙江、广西等地;东晋时期,梁氏开始进入福建。

  (2)唐代时,梁姓已经扩展到今河北、青海、四川、湖南等地,唐末安史之乱,梁姓有人移居广东;宋代时,梁姓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陕西、广东、福建、湖南、浙江等地。

  (3)元明时期,梁姓开始大量向南方和东南地区迁移,主要集中在广西、山西、江西、江苏、山东、广东、福建、陕西等省。

  (4)清朝康熙年间,梁姓有人进入台湾。随后,又有人迁往东南亚一些国家。

  3.梁姓名流

  纵观梁姓名人在历史上的表现,确实实力不凡,其宗室子弟文治武力者兼而有之。东汉隐士梁鸿、唐朝文学家梁肃、宋朝画家梁楷、明朝戏剧家梁辰鱼、清朝文学家梁廷丹、清朝著名大学士梁诗正、清朝军机大臣梁国治、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领袖梁启超、现代著名作家梁实秋等,他们都是为中华民族做出过杰出贡献的梁姓名人。

  4.起名参考

  “梁”姓名人中较好的名字如汉代书法家梁鹄,“鹄”,天鹅,因为飞得高,所以有“鸿鹄之志”之说,起名“鹄”,喻己志向远大、有抱负,“鹄”字选得好;宋代画家梁楷,“楷”,楷模,表示要从各方面规范自己,成为榜样,这也是名主做人的追求和准则,“楷”字选得好;唐代文学家梁肃,名字表明自己将要严肃恭谨,“肃”字选得好;明代戏曲家梁辰鱼,“辰鱼”,良辰美景,鱼游水中,情景俱佳,令人心旷神怡,此名形象,表现了名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代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启”,开启,“超”,超越,意思是要想超越,必先开启,开启正是为了超越,名字蕴含哲理,表示名主要一步步走向超越,干一番大业的宏愿,主人的确也干了不少大事;梁启超长子梁思成,“思成”,意即心想事成,名主期望遂心如愿,思行统一,成就大业,很有特色;其弟梁思永,“永”也表达了名主长远的眼光和期望;现代作家梁实秋,“梁”音同“粱”,“实”,同“食”,姓名连起来就是秋天丰收,果实累累,“春华秋实”,给人以丰收的喜悦和满足,此名极有诗意,声音也好;现代哲学家、教育家梁漱溟,“溟”,即海,“漱溟”即洗漱于海,可谓大矣,此名表达形象具体,给人以广阔的想象余地,而且极有气势。

  “梁”姓拆字组名可叫梁木或梁水木。“梁”的同音字有良、凉、量、粮等,这些字组成的词大多可入“梁”姓谐音名,如良策、良辰、良家、良久、良民、良田、良言、良知,谐音名可叫梁策、梁辰、梁家、梁久、梁民、梁田、梁言、梁知,也可加恰当的字组成双字名如叫梁策明、梁辰辉、梁家清、梁久安、梁民辉、梁田沃、梁宵雨、梁言玉、梁知善,还可叫梁师友、梁益友、梁又(谐音“莠”)齐、梁可齐、梁可知等等。“凉”组成的词凉爽,可入谐音单字名叫梁爽,也可加恰当的字组成双字名如叫梁爽怡、梁爽心等,但是像菜(包括采)、粉、帽(包括茂、贸、瑁、懋)、鞋(包括协、谐、颉、携)等字均不宜入“梁”姓人名,若用,谐音就变成凉菜、凉粉、凉帽、凉鞋。同音字“粮”组成的词如粮仓、粮农,可入谐音字名叫梁仓、梁农,也可加恰当的字组成双字名叫梁仓满、梁农丰,但荒(包括皇、煌、凰)、十(包括实、识、时、石)字则不宜入“梁”姓人名,若用,谐音就变成了粮荒、粮食,这样就不很好了。

  “梁”字除用于姓氏外,还指桥和架在房屋柱子上的长木,据此也可起名叫梁桥、梁挺、梁枢、梁栋、梁丞天等。

  郑

  1.起源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幼弟姬友于域林(今陕西华县东),建立郑国,姬友就是郑桓公。周幽王时,朝政腐败,郑桓公打算把家室和财物迁移,但未及去做,就在犬戎之乱中被杀。其子郑武公帮助周王东迁时立下大功,被封地,后建立了新的郑国。公元前375年,郑为韩所灭,亡国后的郑氏子孙为纪念故国,以国名作为他们的姓氏。

  2.迁徙与分布

  (1)郑氏最早的发源地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被韩灭后,便散居于河南东部以及山东、安徽一带。

  (2)秦汉以后,郑姓主要分布于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浙江等地。西晋永嘉元年,中原动荡,郑姓大举南迁。

  (3)唐初,一支郑姓迁入福建。唐末,河南有一支郑姓入闽。

  (4)郑姓移居台湾起于民族英雄郑成功;清朝以来,郑姓开始移居海外,现分布于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加拿大、美国等地。

  3.郑姓名流

  历史上郑姓名流相继,络绎不绝,仅列入《二十五史》的就达443位。战国水利专家郑国、东汉大经学家郑玄、“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郑光祖、明朝航海家郑和、清朝书画家郑板桥、民族英雄郑成功等,他们以自己的卓越成就赢得了后世子孙的敬仰。

  4.起名参考

  “郑”姓历史名人中较好和较有特色的名字如春秋时越国美女郑旦,“旦”,天亮、早晨,以旦为名,表明名主喜欢晨曦,追求光明,此名简单、响亮,含义也好;东汉经学家郑玄,“玄”,含有深奥之意,名主研究经学,名字正好表达了名主从事的事业和追求;宋代史学家郑樵,名主将己喻作樵(柴)或打柴者(樵夫),意在说明自己很普通,只是柴或打柴者,但柴为人们生活所必需,无柴便不能熟食、取暖,名主甘愿当柴,表示名主舍己为人的精神,“樵”字用得好;清初名将郑成功,起名“成功”,表明名主对事业成功的美好期望,正由于抱此理想,他在收复台湾大业上取得了成功,名字和名主的事业相符,“成功”二字用得好;清代书画家郑燮,“燮”,和顺之意,所以取字为“光柔”,后用家乡一木桥名“古板桥”的“板桥”二字为号,不仅是对家乡的纪念,“板桥”二字单讲也很有意义,很独特;现代文学家郑振铎,其名源于《周礼》中的“司马振铎”,其注曰:“振铎以作众”,意即摇铃(“铎”是古代大铃之一种),以召集民众,名字表示名主将摇铃警民,唤起群众,干一番新的大业;曾任中共中央委员的郑位三,位居于三,非首非尾,以三为宜,此名耐人寻味,很有特色;著名作曲家郑律成,以律则成,名字表明名主要严以律己,以达成功,“律成”二字配得好。此外,像郑在望、郑臻佳、郑见卓、郑日欣这些名字也很好。

  “郑”姓字的结构为左“关”右“阝”(耳)。拆姓起名可叫郑耳。用“耳”起名很好,耳聪目明,古代哲学家老子就名叫“耳”;现代著名音乐家聂耳,姓名加起来用了四个“耳”字。和“郑”相同部首的字有邙、那、邯、邺、郊、耶、郁等,这些字都可成“郑”姓单字名,也可将其组合成双字名如叫郑邙耶,郑邦郊、郑郁邙、郑邦郁等等。

  “郑”的同音字有正、证、诤、政等,这些字组成的词大多可谐音为郑姓人名。“正”字组成的词如正本、正道、正方、正楷、正理、正文、正义,变郑姓人名为郑本、郑道、郑方、郑楷、郑理、郑文、郑义,也可加恰当的字组成双字名叫郑本源、郑大明、郑道字、郑德善、郑方泽、郑楷范、郑理民等等;“证”字组成的词如证明、证实、证言、证章,可变成郑姓人名为郑明、郑实、郑言、郑章,也可加恰当的字组成双字名如叫郑明磊、郑实求、郑言法、郑章彬等等;“诤”字组成的词如诤谏、诤友,也可变成郑姓人名为郑谏、郑友或加恰当的字组成双字名如叫郑谏国、郑友君等等;“政”字组成的词如政策、政法、政纲、政纪,变郑姓单字名为郑策、郑纲、郑纪,也可加字组成双字名如郑策己、郑法楷、郑纲范、郑纪守等等。

  “郑”曾是古国名,据此可从当时同类国名中选字为名,如叫郑齐、郑鲁、郑楚、郑燕等等。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