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章 圣贤掌故

  陶答子妻

  周人陶答子,为陶地的大夫,治陶三年,没有什么政绩,名声也不好,家中却比从前富了三倍。他的妻子劝他说:“能力差的人做了大官终究是祸害,没有功劳而家中暴富无疑是积下灾殃。我听说南山中的豹子,在大雾中隐藏七个月不下山觅食,这是为什么呢?它是要润泽皮毛长成斑纹,因此才隐藏起来以避免遇害。猪不择食,肥壮了就被杀掉。你现在这样做,能没有后患吗?”陶答子不听妻子的劝告,反而将妻子赶走了。一年以后,陶答子果然被诛,母亲年迈免于死。陶答子妻又回到家中,供养婆母,以终天年。

  三件乐事

  孔子带领着他的弟子游于泰山,遇见荣启期坐于树下,鹿裘带索,鼓琴而歌,怡然自得。孔子问他说:“先生为什么这样快乐呢?”荣启期回答说:“值得我快乐的事情太多了。天地生有万物,惟有人最为高贵,而我得以为人,这是一乐也;人有男女之别,男尊女卑,因此以男人为贵,而我得以为男人,这是二乐也;人生有不得见日月、未离襁褓便夭折者,而我年已九十岁了,身体还很强健,这是三乐也。至于贫穷,乃是人生常事;死亡,乃是人生终结。处常而待终,有何不乐呢?”孔子点头称善,对他的学生们说:“这是一位达观乐天能自宽的人啊!”

  庭训

  《论语·季氏》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看见他的儿子孔鲤从庭前走过,便问道:“学诗乎?”孔鲤回答:“没有。”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于是,孔鲤按照父亲的教导,开始学诗。几日后,孔鲤又从庭前走过,孔子问道:“学礼乎?”孔鲤回答:“没有。”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孔鲤又按照父亲的教导,开始学礼。这就是有名的《庭训》故事。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教育自己儿子的第一件事就是“学诗”,并阐述了“不学诗,无以言”的有关学诗重要性的道理。在古代,诗浸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士大夫的交往中,在诸侯国之间的外事活动中,离开诗几乎无法交流与对话。据统计,一部《左传》记录或引用《诗经》之处竟达219处之多。《汉书·艺文志》记载:“古者诸侯卿大夫交结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喻其志,盖以别贤与不肖而观盛衰焉。”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

  鸣琴而治

  宓不齐,字子贱,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曾任单父宰,赴任之前曾去拜访贤人阳昼,请教为治民之术。阳昼对他说:“我出身寒门,自幼贫贱,不懂得治民之术。我只懂钓鱼的两个道理。当你刚垂下钩投下鱼饵的时候,急着迎上来吞钩的一定是那种白鱼,肉瘦味道也不鲜美;那种似欲吞饵又迟迟不肯吞饵的一定是鲂鱼,肉肥而味道鲜美。”宓子贱觉得阳昼说得很有道理,便乘着车子到单父上任去了。还没等他来到单父,便有很多官吏在路两旁迎接他。宓子贱对驾车的人说:“驱车快走,驱车快走,你看阳昼所说的白鱼来了!”他没有答理前来迎候他的这些人。到了单父,他亲自去拜见有名望、有知识的长辈与贤者,向他们请教治理单父的办法。这些长辈与贤者,深受感动,都愿意为他出谋划策。果然他的政绩卓著,鸣琴不下堂而治。孔子称赞宓子贱为君子,被后世追封为单父侯。

  羊殖每变益上

  春秋末年晋国大夫羊殖,有美德,与成博友善。一次晋国正卿赵简子问成博道:“人们都说羊殖是一位贤大夫,他的品行究竟如何呢?”成博说:“我不知道。”赵简子说:“你与他是好朋友,怎么能不知道呢?”成博说:“他这个人总是有变化。开始15年只知道他廉洁,不隐瞒自己的过错;到了20年的时候,知道他仁慈而且讲信义;到了30年的时候,他就任晋中军尉,英勇果敢而且存有厚德仁义之心;到了50岁的时候,他为晋国守卫边城,能使近者悦、远者亲。我与他已经五年没有见面了,实在不知道这五年他又有什么变化。”赵简子说:“羊殖真是位贤大夫,每变益上。”

  韩伯俞泣杖

  韩伯俞,汉代梁(今河南开封)人。性情至孝。一次,母亲认为他犯有过失,便用手杖打他,他痛哭起来,哭得十分伤感。母亲奇怪地问他:“从前我也曾用手杖打你,你从未哭过,今天为什么哭得这般模样?”韩伯俞回答母亲说:“从前母亲用手杖打儿,儿都觉得痛,知道母亲康健有力;今天母亲用手杖打儿,儿不觉得痛,知道母亲已年迈力衰,因此悲泣。”曹植在《灵芝篇》诗中写道:“伯俞年七十,彩衣以娱亲。慈母笞不疼,欷歔泣沾巾。”所描写的就是这个故事。

  翟公的感慨

  西汉官吏翟公,下邦(今陕西渭南县)人。文帝时为廷尉,每天总是宾客盈门,求官的、办事的络绎不绝,一些人还带着厚礼。罢官后在家中闲居,再无宾客过访,门前冷落,可设雀罗。后又复官再为廷尉,宾客们又是盈门不绝。翟公在门上大字书写四言六句韵语:“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关西孔子

  东汉大臣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经学世家,时称“关西孔子”。50岁始出仕,历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司徒、太尉等职。安帝乳母王圣、中常侍樊丰等贪纵枉法,国库为空,他多次上书切谏,为樊丰所恶,受诬陷而罢官,自杀。杨震性廉洁,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一次路经昌邑,他所举荐的王密在此做官。夜间王密怀金十斤来献给他。他对王密说:“我举荐你,是因为我了解你。可你怎么不了解我呢?这究竟是为什么?”王密说:“深夜无人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将金子拿走了。杨震的子孙也世代高官,时称“弘农杨氏”,是东汉中后期的世家大族。

  童子不伤野鸡

  东汉大臣鲁恭,字仲康,章帝年间任中牟县令。当时全郡蝗虫成灾,惟独中牟县未闹虫灾。河南尹袁安听说此事后,觉得很奇怪,便派属吏到中牟县察访。属吏来到中牟县,在鲁恭的陪同下,到田间视察,果然见不到蝗虫伤害庄稼。属吏和鲁恭坐在一棵树下休息,看见一只野鸡从一个儿童身边飞过,野鸡飞得很缓慢,儿童也不去捕捉。属吏问这个儿童:“为什么不去捕捉这只野鸡呢?”儿童回答说:“野鸡将要孵化小鸡了,怪可怜的!”属吏回到河南向袁安汇报说:“我在中牟县看到三件奇事:一是蝗虫不入县境;二是恩泽化及禽兽;三是童子有仁爱之心。”鸟以虫类为食,鸟类是害虫的天敌,中牟县未闹虫灾,是鲁恭教化人民懂得保护鸟类的结果。袁安听了属吏的报告,认为鲁恭政绩很好,便向朝廷做了举荐。

  杀鸡奉母

  东汉人茅容,字秀伟,陈留(今河南开封东)人。家贫有气节,奉母至孝。40多岁时,一日与乡人在田野耕地,忽然天下大雨,人们都来到树下避雨,互相倚靠着坐在树下。独有茅容一人挺身端坐,神色泰然。名士郭泰路经树下,见此情景,颇为惊异,对茅容怀有钦佩之情。茅容将郭泰请至家中留宿过夜。第二天早晨起来,茅容杀鸡奉母,自己则以蔬菜淡饭与郭泰共食。为此,郭泰更受感动,赞叹茅容是位大贤人,并劝茅容读书。后来茅容果然成为一个很有成就的人。

  屋顶之金

  东汉人雷义,字仲公,鄱阳(今江西鄱阳)人。献帝时,为郡功曹。雷义与陈重友善,结为生死之交。顺帝时,州刺史举荐雷义为茂才,他非要转让给好友陈重不可,刺史不允,他便装疯披发出走。后来,终于与陈重同举孝廉,同拜尚书郎。时人称赞说:“胶漆自谓坚,不如陈与雷。”雷义平日慷慨好施,常解人于危难。他曾解救一个犯有死罪的人,使之得免于死。此人深为感激,以二斤黄金送给雷义,雷义坚辞不受。那个人便乘雷义不知,将金子扔在雷义家的屋顶上。直到雷义死后,家人修理房子时才发现。当时,黄金的主人已死,雷义的家人便将黄金交付县曹归公。

  煮饭成粥

  东汉名士陈寔,字仲弓,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家贫,少做县吏。有志于学,入太学就业。历任闻喜长、太丘长。恶上司赋敛违法,辞官家居。党锢祸起,众皆逃避求免,他自请囚禁。党锢解,屡蒙征召,皆辞不就。有盗夜入其宅,伏于梁上,为他所见。他召来子孙,训导他们说:“人不可不自免。恶人未必本来就恶,往往习以成性所致,比如这位梁上君子,恐怕就是如此。”盗贼听后,从梁上下来向他谢罪。他有两个儿子,长子陈谌,次之陈纪,均有高名。父子三人,时号“三君”。陈谌、陈纪年少时,有位客人来拜访父亲陈寔,谈锋颇健,气度不凡。父亲命他们兄弟二人为客人做饭,迟迟没有做好,父亲来到灶间问其原因。兄弟二人回答说:“父亲与客人谈话,孩儿只顾偷听,忘了锅中的饭,结果饭已煮成粥了。”父亲问他们都听见了什么,兄弟二人将父亲与客人的谈话复述一遍,竟然毫无遗漏。父亲高兴地说:“既然如此,我们就喝粥吧!”

  母子三人争相抵罪

  东汉末年学者孔融,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建安七子”之一,孔子二十世孙。幼有异才,随父诣京师,勤奋博学。历任中军侯、虎贲中郎将、议郎,官至北海相,故世称“孔北海”。后曹操召为将作大匠,迁少府。性好宾客,抨议时政,为曹操所忌,被戮。孔融年少时,一日兄孔褒因事外出,家中只有他陪伴母亲。孔褒的好友张俭因触犯宦官侯览,亡命外逃,来投奔孔褒。孔融便将张俭藏匿起来。张俭走后,官府获悉此事,便将孔褒、孔融兄弟二人收捕入狱,并要由一人抵罪。孔褒说:“张俭是投奔我来的,应由我抵罪。”孔融说:“张俭是我藏起来的,应由我抵罪。”母亲说:“我是这一家主人,凡事都由我来做主,应由我来抵罪。”三人相争不下,郡县也无法决断,最后由皇帝下诏定由孔褒负罪。

  留侄弃子

  东晋大臣邓攸,字伯道,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人。历任西晋汝阳、河东太守。东晋元帝时官以吴郡太守,刑政清明。因擅自开仓赈灾,为桓彝等所劾,然为百姓所恋。终官尚书右仆射。时值两晋之交、永嘉末年,石勒为乱,邓攸担着自己的亲生儿子和侄儿逃难。路遇贼兵,无法同时担着两个孩子逃走。想到早已亡故的弟弟只留下这么一个侄儿,无论如何要保全住侄儿的性命,于是便将自己的亲生儿子丢弃,携侄儿逃至江东。邓攸以后再无子嗣,时人都为之不平,说:“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

  林宗巾

  东晋名士郭泰,字林宗,太原介休(今山西介休东南)人。少时家贫,博通典籍,游于洛阳,为太学生首领。与李膺等友善,名震京师。绝意仕途,曾征召为有道而不就。归乡时,诸儒者送车千乘,郭泰独与李膺同舟而济,众人望之,以为神仙。居家教授,弟子至数千人。一次,郭泰行走在路上,遇雨,便折巾一角,于是时人纷纷效仿,称为“林宗巾”,可见人们对他倾慕到何种程度。死后,四方之士皆来会葬,志同者为其立碑,蔡邕撰写碑文。蔡邕曾对卢植说:“我为人写的碑文很多,难免有溢美之处,惟有郭有道当之无愧!”

  罗可释盗

  宋朝学者罗可,性情宽宏大度,词学赡丽。乡试得中,后见黜于礼部,从此绝意于仕途。以疏放自适,乡人皆以师礼对待他。一次,有人偷他家园中的蔬菜,被他察觉,他蹑足潜伏于草间,直到偷菜者走后他才从草中出来。又有一次,有人偷杀了他家中的鸡,他携一壶酒,到偷鸡人的家中。偷鸡人深为惭愧,罗可拉着偷鸡人的手说:“有幸与你同乡,不能烹鸡备酒招待你,我实在感到惭愧。”于是,与偷鸡人同饮,尽醉而归。而且从不将此事告诉他人。从此,再无人来偷他家的财物。他曾作百韵咏雪诗,其中有“斜侵潘岳鬓,横上马良眉”,被誉为警句。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