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九节 解放南斯拉夫

  在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中,苏军击溃了德军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获得解放。苏军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境内并进抵南斯拉夫边境。巴尔干半岛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944年9月,铁托元帅(左一)和苏联元帅托尔欣(左二)分别代表南苏两国军队最高统帅部签署联合作战协议。至1944年秋,苏南军队合力对驻塞尔维亚的敌军,特别是在贝尔格莱德方向的敌军实施决定性突击的条件已经成熟。

  贝尔格莱德进攻战役是从9月28日第57集团军转入进攻开始的。该集团军在航空兵支援下突破敌边境防御地区,越过东塞尔维亚山脉,于10月8日进抵摩拉瓦河,并从行进间强渡了该河,在西岸夺取了两个登陆场,保障近卫机械化第4军于10月12日进入交战。集团军向南斯拉夫腹地推进130公里。多瑙河区舰队一方面对进攻的苏军实施了支援,可靠地保障了第57集团军右翼,另一方面还担任军队、技术兵器和各种物资的输送工作。

  贝尔格莱德战役以强攻贝尔格莱德而告结束。敌军为了扼守南斯拉夫首都,从德军的几个师以及塞尔维亚志愿军和俄罗斯警卫军(自卫军)中调来一些部队和分队,并有40辆坦克,约170门火炮和迫击炮。在贝尔格莱德周围设置了地雷爆炸性障碍物以加强防御。德军指挥部力图在该城接近地牵制住苏、南军队的大量兵力,以便使德E集团军群的部队从希腊撤往匈牙利。苏、南两国军队为了密切协同攻下贝尔格莱德,曾召开指挥部联席会议,详尽讨论了强攻计划。

  10月14日,近卫第4机械化军军长和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第1集团军级集群司令员,最后协调了双方军队强攻贝尔格莱德的行动计划。强攻贝尔格莱德的计划规定:在狭窄的地段上从南面实施正面突击,尔后沿离心方向发展突击,分割德军守备部队并予以各个歼灭。还规定,占领萨瓦河和多瑙河上的桥梁。参加强攻贝尔格莱德的苏军是:近卫第1机械化军,3个步兵师,3个炮兵旅,16个炮兵团、迫击炮团和自行火炮团,1个高射炮兵师和3个高射炮兵团;南斯拉夫军队是:无产者第1军和第12军,共8个师。这些兵力的强攻行动,由空军第17集团军和多瑙河区舰队实施火力支援。解放贝尔格莱德的战斗自10月14日起,一直延续到20日止。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在头两天,进攻部队就把敌军集团切割成几个部分,并摧毁了该市南郊和东郊的大部分支撑点。至10月20日日暮时分,苏、南两国军队在航空兵和多瑙河区舰队的支援下,以强攻占领了德军在贝尔格莱德的最后一个据点卡列梅格丹要塞。在巷战中击毙德军1.5万人,俘9000人。

  贝尔格莱德战役之后,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继续同德军占领者作战。至1945年初,他们解放了大部分国土,至5月7日,南军彻底粉碎了伊斯的利亚半岛和斯洛文尼亚沿海敌军的抵抗。至此,南军几乎解放了南斯拉夫的全部领土。德E集团军群残余部队垂死挣扎,千方百计地想冲出合围圈向英军投降未遂,继续被围困在斯洛文尼亚和奥地利。歼灭E集团军群的战斗从5月8日开始至15日结束。尽管德军技术装备水平遥遥领先,最终还是输给了得道多助的南斯拉夫军民。仅1945年,敌人在南斯拉夫就丧失30多万人,并损失许多武器、技术装备和其他军事装备。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结束,在南斯拉夫人民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