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4.间谍渗透至德高层

  1942年8月,尚多尔·拉多决定扩大谍报队伍,将谍报网渗透到希特勒的心脏。“拉多”小组女特工拉舍尔·丘宾多费尔(特情代号西西)吸收了自己的熟人赫里斯蒂安·施奈德。他们于1935年相识,同在瑞士国际劳动局工作。此后施奈德(代号泰洛尔)又发展了好友鲁道夫·列赛尔——一个德国人,他原在柏林工作,但纳粹上台后他逃到了瑞士。鲁道夫住在瑞士小城卢塞恩,开办了一个书店作为掩护。此人神通广大,并与瑞士情报机关积极合作,瑞士军队总参谋部还发给他一个特别证件,上面写着:“请各机关和个人给鲁道夫以援助,以便完成使命。”

  早在柏林时,鲁道夫就与德国外交部和军界的高级官员保持着友好关系,当希特勒对欧洲开战时,柏林的反法西斯战士通过鲁道夫向瑞士、英国和美国通报了希特勒的战争计划。1942年9月,希特勒“行政当局中的一些反法西斯人士开始与俄罗斯情报机关秘密接触。通过这一渠道,大量重要情报从柏林流向苏军情报部,并形成了一个链式谍报网:柏林负责人-鲁道夫(代号柳茨)-施奈德-丘宾多费尔-组长拉多-莫斯科。鲁道夫向直接联络人提出一个合作条件:与莫斯科联络的一切信函中柏林人员均用假名。被招募的德国间谍分别是:维尔杰尔(德军总参谋部军官)、安娜(德国外交部工作人员)、特迪(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部将军)、施陶芬贝格(德军上校)。格鲁乌总部多次要求拉多提供这些情报下线人员的姓名和职务,但拉多死不松口,坚持自己不需要知道,也不需要让上级知道。最后,格鲁乌欧洲局只好无奈地批文:“暂停身份验明工作。”

  1944年,尚多尔·拉多获悉德军一些上层军官对希特勒的愤怒已达到极点,他指示在能够接近元首的军人中物色一个反法西斯人士,寻找机会干掉希特勒。于是,这项艰巨的任务落在了施陶芬贝格上校的身上。1944年7月20日这天,希特勒决定在他的东普鲁士腊斯登堡“狼穴”——元首大本营内召开会议。当希特勒正在侃侃而谈之时,坐在他身边的施陶芬贝格上校将一个内装有定时炸弹的公文包放在座椅上,并悄悄地离开了元首大本营。随着一声巨响,临时建立的会议室的墙壁和窗户被炸毁。可是,希特勒却像幽灵一般逃出了死亡陷阱,只是被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轻轻震伤……

  在盟军与苏军抢夺情报的暗地竞争中,拉多永远走在前面。截至目前人们还不清楚,在战争年代美国和英国情报机关与苏联红军情报局共同分享由瑞士发出的柏林情报比例究竟是多大。但人们已知,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局长杜勒斯对苏军情报部的战果十分羡慕。他在《情报艺术》一书中写道:“鲁道夫在瑞士成功地窃取了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最高机密,遗憾的是大多都落在了斯大林手中……”

  红军总参情报部第二局对尚多尔·拉多的特情组评价更为精确:“拉多小组的情报网广大无边,能力无限。它为下列问题提供了广泛的材料:德国军政领导及其武装力量统帅部的计划和意图;对欧洲各国和东线兵力的调遣;德国生产坦克、飞机、火炮的能力;德国对苏联发动化学战的可能性情报……”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