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抓紧备战

  麦克阿瑟回国后被威尔逊总统任命为西点军校校长,这是该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位校长。

  在3年的校长任职朝问,他使西点军校产生了迅速的发展变化,改革了陈旧过时的课程,开始了现代化的军事教育。麦克阿瑟因而被称为“西点军校之父”。

  1922年,麦克阿瑟与富有的寡妇路易丝结了婚。婚后不久麦克阿瑟就被派到菲律宾去工作了3年,1925年他被晋升为少将。

  1928年他再次被派到马尼拉,任美军驻菲律宾部队司令。在这期间他与菲律宾议长奎松成了好朋友,也同美国驻菲律宾总督史汀生建立了密切关系。这对麦克阿瑟今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1929年厌倦军旅生活的路易丝与麦克阿瑟离异。

  1930年11月,麦克阿瑟开始担任了美国上将陆军参谋长,负责筹划、执行和发展美国陆军当前和长远的防务。

  以前美国陆军的备战工作一般由陆军内的各部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常常显得很不协调。每当战争来临时,参谋工作往往缺乏效率,军队调动不力,后勤补给跟不上。尽管后来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参谋部,但它却常用上一次战争的计划来从事下一次战争,不健全的体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麦克阿瑟当上陆军参谋长后,下决心扭转这种局面。他首先解决了长期争论不休的陆军航空队和海军由谁来进行海岸防御的问题,使各方面一致同意把这一任务交给陆军。他又把骑兵改成了机械化部队,用坦克、装甲车和摩托代替了马匹,使陆军的行进速度和机动能力大为提高。

  麦克阿瑟还制定了一个陆军总动员计划,计划成立约400万人的6个野战军。他根据对重要国防工业的调查,修改了平时工业生产转为战时生产的计划。为了减少浪费,他为各兵种设立了一个统一的后勤采购制度。

  此外,他还建立了一个航空队司令部以便提高地空部队协调的效率。

  在两次大战期间的和平时期和全球性经济萧条时期,一方面美国国内和平主义高涨,另一方面因经济缘故,国会常常企图裁减陆军数量,而麦克阿瑟则极力阻止这种企图的实现。国会有人提出将陆军军官由1.2万人减少到1万人时,麦克阿瑟在国会发言时指出,“没有足够数量的军官去指挥,战斗是注定要失败的。军官队伍是否充足和有效力,意味着战争胜败的不同结果”。

  他大声疾呼,按照1920年的国防法案规定的数目,陆军还缺少6000名军官,如果再减少现在军官的数量,将会严重地危及国防。

  1933年他警告说:“陆军的兵力及其战备水平已经处在危险线以下。”第二年他又列举了美国在兵员和战争物资方面的匮乏,希望能得到补充。

  他曾经对一位朋友说:“为得到使陆军摩托化和机械化而需要的资金,我溜须拍马,对某些先生们磕头作揖。”为建造新营房来代替那些士兵居住的百孔千疮、贫民窟般的旧营房,我曾卑躬屈膝的寻求拨款。

  麦克阿瑟的行为,受到了社会上不少人的批评,人们称他为“大众钱包的贪得无厌的掠夺者”、“虚张声势的好战分子”……

  尽管如此,麦克阿瑟作为陆军参谋长,每年都成功地阻止了削减陆军人数的议案,而且到1935年甚至还增加了陆军的数量。这一年国会通过了一项法案,将陆军人数由原来的12.68万多人增加到16.5万多人。

  陆军航空队原有各种性能的飞机1500架,其中一半以上不能适应战斗,一些已准备报废。在麦克阿瑟任陆军参谋长的5年间,飞机增加到2300架,而且都是最新式的飞机。

  由于麦克阿瑟的不懈努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才有了一支装备较好的军队,为最后击败法西斯提供了物质条件。因此在陆军参谋长任期结束时,麦克阿瑟获得了缀有橡树叶的优异服务勋章。

  1932年春夏,2.5万名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军人及其家属因生活困苦,发动了一场向华盛顿的“退休金大进军”,希望通过这一行动来迫使国会提前发给25亿美元的退休金。第一批人于5月30日到达首都,先在一所空建筑物里安营扎寨。出于对过去战友的同情,麦克阿瑟办起了流动厨房为他们提供伙食。但很快人数剧增,不仅无法再供应伙食,而且也没有空房再能提供无偿居住,只好用废木料搭起临时的栖身之所。华盛顿城里迅速出现了一座退伍军人城,人们称之为“胡佛村”,讽刺现任总统胡佛不能给这些退伍军人提供生活保障。华盛顿的警察很快就无法控制胡佛村里不法分子的骚乱,社会治安受到严重威胁,传染病也有可能由此在首都蔓延。

  麦克阿瑟接到陆军部长赫尔利传达的胡佛总统有关遣散这些退伍军人的命令后,在他信任的艾森豪威尔少校陪同下,亲自率领700多名全副武装的士兵,用催泪弹、刺刀迫使游行者退出了华盛顿。

  舆论纷纷指责麦克阿瑟的这种行为,特别是指责他作为一位陆军参谋长却亲自去干一个上校就能承担的任务,真是小题大做。麦克阿瑟则认为,这件事肯定会在全国民众中产生怨恨,自己也不愿意这样干,但“如果总统命令我采取行动,我将不会把这种令人厌恶而又不愿意做的差事交给其他任何一位陆军军官去干。”

  虽然麦克阿瑟受到了舆论的非议,但他这种行为又有一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英雄气概。

  1935年麦克阿瑟的陆军参谋长任职期满后,应菲律宾自治政府总统奎松的邀请,到菲律宾担任军事顾问。

  1936年他被授予菲律宾陆军元帅的军衔,并迅速着手组建菲律宾军队和制定菲律宾防务计划。麦克阿瑟的计划十分庞大,打算到1946年在菲律宾组建一支40万人的地面部队、一支拥有250架飞机的空军和一支由50艘鱼雷快艇组成的海军。

  但菲律宾的经济条件使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实现,麦克阿瑟在菲律宾仅组建了一支为数不多的陆军。他呕心沥血地训练这支军队,仔细研究他们可能与敌人交战之处的地形,深入探讨他们在未来战争形势下所必需的后勤供应、武器装备和战术问题。尽管许多人认为这种战争形势永远也不会出现,麦克阿瑟还是倾注了全部精力去策划和布置菲律宾的防务。

  有人问他:“如果菲律宾落入日本人之手,你担心什么呢?你已尽了最大努力。”他回答说:“就我个人而论,我一定不会失败!世界的明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里的成功。也许这些岛屿不是控制太平洋的门户,甚至不是这个门户的锁,但对美国来说,它的确是打开门锁的钥匙,我决不让这把钥匙丢失。”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