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七节 全面胜利

  苏联红军经过了1943年的反攻和1944年总攻后,已经挺进到了希特勒的老巢柏林。

  1945年4月5日,朱可夫向所有的集团军司令等各级军队的指挥员宣布了斯大林的命令:从1945年4月16日凌晨发动总攻,包围法西斯德国的老巢——柏林,粉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在柏林上空升起胜利的旗帜。

  当时在柏林地区,敌人还有214个师,其中有34个坦克师和15个摩托化师,共有100万以上的军队、1.04万门大炮、1500辆坦克、3300架飞机,除此之外陆军总司令部队有8个师,柏林市民还组建了200个人民冲锋队营,守备部队超过20万人。

  苏联红军也调集了所有的有生力量,与德军相比,在兵力和装备上都占有优势。1945年4月16日凌晨3点时,苏军向柏林发起了总攻。

  首先炮兵开火,万炮齐鸣,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在战役的第一天,就向敌人阵地发射了80多万发炮弹和追击炮弹,其中50万发是在头25分钟发射的。朱可夫精心策划了这种前所未有的猛烈的短促的炮火准备。使敌人惊慌失措,德军为此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调集到前沿阵地的德军处于毁灭性打击之下。

  德军一发炮弹都没有打,只有几挺机枪响了一阵儿,朱可夫当机立断,命令地面部队进攻。

  立刻,苏军几千枚五彩缤纷的信号弹升入天空,接着140部功率强大的探照灯一下子都打亮了。这又是朱可夫创造性的一个好主意,强烈的电光把德军阵地照得通明,德军士兵被突如其的强烈光柱照得目眩眼花、心惊胆颤。他们认为这又是苏军的什么新式武器,在探照灯的耀下,原来掩藏在黑暗中的德军目标暴露无遗,苏军的炮兵趁势猛射击,步兵和坦克也协同一致地冲了出去。

  苏军的攻势越来越猛,德军前沿部队完全被掩埋在一片炮火的海洋之中。在两军之间,掀起的烟尘就像一道厚厚的烟墙矗立在空中,有的地方连探照灯的强光也照射不透。

  在交战的第一昼夜,苏军出动轰炸机达6550架次以上。发射炮弹123.6万发,也就是说2450车皮的炮弹,近9.8万吨钢铁,都落到了德军的头上。纵深8公里范围内德军的防御基本被摧毁或受到强大压制。德军部队受到苏军如此凶猛的攻击后,被迫退到泽劳弗以东的高地。

  泽莲弗高地处在苏军向柏林进攻的途中,高地四周地势险要,向东的坡面陡峭,它的后面是一片高原。

  在战役发动之前,朱可夫和他的部属对泽劳弗高地一带地形的复杂性估计不足,他没有料到德军在高地的反面斜坡上隐蔽的兵力和武器很不容易被苏军的炮火所损伤,所以德军可以凭借这一地势组织起苏军难以攻击的防御。

  在泽劳弗高地前,苏军的坦克滚滚而来,前面的一批坦克燃烧起来,后面的仍在继续前进。苏军士兵从浓密的大火中在喊叫着向高地上爬,前面的一群倒下,后面的继续喊叫着往上冲。在德军士看来,苏军士兵好像发了疯一样。

  这种无畏的进攻气势,对德军来说无疑是一种最可怕的心理震慑。此时的德军已经经受不住朱可夫部队狂潮般的攻击,开始从泽劳弗高地向柏林退却。到4月18日早晨,这个被称为“柏林之锁”的高地被朱可夫的部队打开了。

  4月20日,在四面楚歌中,希特勒迎来了自己56岁的生日。在这之前他的情人爱娃·勃劳恩,也从阿尔卑斯山的别墅里公开地来到了他的身旁。她是一位身材苗条,容貌秀丽的金发女人。平时她很少露面,由于她性情随和,寡言少语,很得希特勒的喜爱。此时,她已经下定决心要同希特勒死在一起。希特勒的生日纪念活动是在地下室里举行的。

  希特勒原以为他可以留在柏林,鼓舞士气,以图东山再起。可是朱可夫部队的迅猛进攻彻底粉碎了他最后的美梦。

  走投无路的希特勒呆在地下室里踱来踱去,手里摇晃着被手汁浸湿得快要破碎的地图,焦急地等待着援兵的消息。可怜的希特勒不但没有等到什么好消息,却收到了给他和所有在场的人致命的报告:第三帝国的2号人物戈林和最“忠诚”的党卫队全国总队长希姆莱背叛了希特勒。

  这个消息标志着第三帝国的末日真正来临了。此时,希特勒作出了他一生中最后的决定:他要在黎明时与情妇爱娃·勃劳恩结婚。

  结婚仪式是在地下室的一间小会议室里举行的。

  下午3点30分,戈培尔、鲍曼和其他几个人听到元首寝室一声枪响,他们等待第二声枪响,但是却没有声音。等了一会儿,他们轻轻走进元首的房间,看到希特勒的尸体趴在沙发上,还在淌血,他是对着自己的嘴放的枪。爱娃躺在他的身旁,她是服毒自尽的。

  希特勒自杀的当天清晨,朱可夫的大炮向德国国会大厦开火。由库兹涅佐夫上将指挥的第3突击集团军攻占了大厦的主要部分。

  为了争夺这座象征第三帝国政权的庞大建筑物,朱可夫的部队和装备精良的德国党卫军部队进行了一场近距离的血战。即使在苏军占领了大厦下面各层数以后,在上面楼层的守军仍不肯投降。苏军只好一层楼又一层楼地与德军搏斗。直到夜间,苏军才终于在大厦的主楼圆顶上升起了苏联的旗帜。此时亲自指挥这一历史性战斗的库兹涅佐将军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朱可夫此时也激动不已,因为他在4年的卫国战争中,一直盼望着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

  柏林攻克了,世界反法西斯的战斗也即将结束,但朱可夫在卫国战争中多次临危受命,挽救败局所谱写的军事史的神话却永远留在了史册,他赢得了人们永远的崇敬。

  1995年5月9日,二战胜利50周年前夕,塑有朱可夫元帅的纪念碑在莫斯科市中心红场革命博物馆前落成。整个塑像由最富盛名的雕塑家精心设计,外加青铜铸就。世界人民纷纷来此瞻仰,纪念名垂青史的朱可夫元帅。

  §§第四章 华西列夫斯基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