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夏,驻印军在孟关筑路,挖土发现明朝万历年间征西大将军刘戡所建白碑一块。此碑碑质为花岗石,碑高约2.3米,碑宽约1米,碑厚约为0.25米。副总指挥郑洞国下令,就地竖碑,建立碑亭,水泥灌座,永保不损。沉没土中300年的孟关明碑又重显文采!
为珍视文物,加深官兵和缅北华侨爱国观念,副总指挥郑洞国令拓碑文数万份,散发全军与八莫、腊戎一带华侨代表,曹艺也得到一份,后来因故丢失,因此碑文中名称、年、月、日记不齐全。曹艺在战后曾考证过此碑的时代背景,此碑可能是在公元1573~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在位的48年间建竖,他死后25年,明亡于清。明神宗是明代主政最久的帝王,为延续明王朝,他首先着手巩固边疆,曾封刘戡为征西大将军,领兵数万由燕来向云南进发,直指滇西。刘戡大军抵滇西大致路线:由保山、腾冲出神护关到密支那,渡伊洛瓦底江,经孟拱到达孟关设辕安营。因孟关西北有天险大龙,大来河,乌龙,清敦江阻隔,那边已是方园数百里原始森林地带,地形复杂,荒无烟村,瘴气丛生的野人山区,无进驻必要。刘戡屯兵孟关,对百姓宣抚,生产发展,整饬土司法则,构通边远地方联系,加强纪戎,维护安宁等,起到积极作用。为永誌其事,他在孟关高筑坛台,竖立永久性花冈巨碑一座,铭刻官御、朝代、年、月及所辖广大地区9个土司名称,以佐史证,孟关距腾冲约500华里,其所辖9司范围更广,从设坛立碑看:刘戡身为大将军,办事有条理,颇具卓识的儒将风度,是位治军、施政有方的文武兼备人才。孟关明碑,是历史的疆土见证,它远超过“唐标铁柱”的深远意义。
郑洞国将军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弘扬民族精神,保护国家文物的行为的确令人钦佩。
§§第十章 冯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