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节 扰乱金融秩序,发国难财

  周佛海在伪国民政府“还都”前,有必要依靠李士群在上海的势力加以庇护,李士群也需要利用周佛海的地位来增强自己势力,因此彼此互相勾结。周任伪财政部长后,为了扩充势力,在上海以伪财政部名义,办了一个税警学校,由罗君强任校长,随又成立税警总团,直属于财政部,粮饷装备都较一般伪军为优。周兼任伪警政部长,虽为过渡性质,但利之所在,从不放松一步。某次为统一制发伪警制服,周妻杨淑慧与李妻叶吉卿发生矛盾,杨要介绍周三宝承包,叶拟介绍上海美罗西服公司高维华承包,双方相持不下,各在自己丈夫面前挑拨是非,周李之间遂存芥蒂。

  在上海、南京等地沦陷后的4年中,币制尚未变更,沦陷区人民继续沿用国民党中(中央银行)、中(中国银行)、交(交通银行)、农(中国农民银行)和小四行中南、通商、浙兴、四明等银行钞票,伪华北临时政府发行的华北联合银行钞票,在南方并不通行。伪维新政府发行的华兴银行钞票,虽市面通行,但要按票面八折或九折计算,不久也告停用。

  1941年1月6日,伪国民政府成立中央储备银行,总行设在南京。同月15日,在上海外滩设立上海分行。这个银行发行的“中储券”,票面分1元、5元、10元、50元四种,还有角分辅币,先在南京、上海两市与国民党“老法币”等价行使。是时李士群任调查统计部部长、警政部部长兼江苏省政府主席,对在江苏省范围内推行中储券,起初采取拖延办法,后经周佛海暗中派人疏通,以中央补贴省经费名义,拨出一笔巨款交李士群收受,李士群才以省政府名义,通令各地尽力协助推行,并指示上海“76号”不择手段地对各银行施加压力,强令推行中储券。

  中储券发行伊始,在上海进行得并不顺利,人民对汪伪政权毫无信心,不愿把金钱去换废纸,中国、农民等银行拒绝和中储行交换,各私营商业银行也采取一致行动,只有私营汇源银行接受收兑,不久该行经理季翔卿为国民党驻沪人员暗杀毙命,上海中储分行也为人施放定时炸弹,死伤若干人,上海金融界对此深有戒心,中储前途显见不利。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驻上海公共租界,周佛海即积极策划在上海收回旧法币代以中储券。李士群为虎作伥,令“76号”采取措施,在上海金融界制造恐怖气氛。如1942年3月22日,“76号”在沪西开纳路(现武定路)中国银行宿舍,一次逮捕了大小行员128人,监禁在“76号”。后来这128人,经金融界人士疏通,始获释放。此外,中国农民银行集体宿舍曾发生枪杀惨案,这也是“76号”干的。

  在汪伪武力威胁下,上海各银行开始和中储行交换,收兑旧法币。1942年3月23日,中储行正式挂牌,规定旧法币100元折合中储券77元。这个比率维持了一月多,自5月20日起至26日止,中储行逐日提高牌价,最后规定旧法币100元折合中储券50元,为二对一之比。6月1日,伪财政部正式公告,凡一切债务、契约,均以二对一比例,用中储券偿付,先在苏、浙、皖三省暨南京、上海两市实行,民间旧法币由各地银行钱庄收兑至6月23日为止,逾期旧法币作废,停止使用。但由于民间仍抱观望态度,收兑一再展期。至11月1日伪财政部公布自11月1日起至30日止,为收兑旧法币最后期限,逾期没收充公,禁止民间保存。

  在伪中储券推行过程中,李士群与周佛海互相勾结,在上海实行恐怖措施,肆意搜刮,又在人民头上欠下一笔血债。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