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五节 慰问日伪遭伏击

  1940年3月,汪精卫伪政府在南京成立。汪精卫任伪国民政府主席,陈璧君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第一夫人”。在汪伪政府中,陈璧君任中央监察委员,后又兼任“广东政治指导员”。

  1943年10月中旬,陈璧君由南京乘小型专机到广州,为日本主子效劳,给广东的日伪军打气。据称,陈璧君到达广州不久,就迫不及待地要到广州外围的东莞太平、莞城和石龙沿线巡视,慰问驻守在此的日军及伪军第三十师。10月18日,陈璧君乘炮艇从广州先到太平,同行的有伪广东绥靖公署少将参谋长黄克明等。

  中共东江纵队得到情报后,决定伏击陈璧君,打击日伪的器张气陷。19日晚,敌军在厚街的一个叫梁德明的副团长,把陈璧君将经厚街到莞城,20日返回广州的情报通知了东江纵队派驻厚街的敌工干部黄琴。据说为了保证陈璧君的安全,当时伪30师参谋长从太平亲自到厚街,对厚街伪89团副团长白其良耳提面命,要求该团沿途加强警戒,严防老模(指东江纵队)袭击。当时梁德明正好在场,第一时间获得了这个重要情报。梁德明是王作尧副司令在燕塘军校时的同学,兼任厚街伪军89团第1营营长,后来被东江纵队争取过来了,率部队起义参加东江纵队,这是后话。黄琴当时接到情报后,立即派情报交通员王全偷越封锁线,将情报送到和田情报站。此时陈璧君一行已到达了莞城。

  10月20日凌晨3时30分左右,东江纵队第三大队短枪队队长叶凤生奉大队长邬强之命,将情报带到寮步附近的上屯村,交给大队政委卢伟如。卢政委立即派第三大队平南中队中队长郑戈率第三中队、叶凤生的短枪队和大队的一个爆破队,由郑戈指挥,到莞龙公路选择有利地形伏击陈璧君。

  东江纵队的同志们一听是伏击陈璧君,都特别兴奋,个个斗志昂扬,决心为国除害。接下来,他们马上召开了一个简短的部署会。在会上,他们预计天亮之前可以到达余屋,然后在公路上埋好地雷,地雷一爆炸陈璧君就插翅难飞了。地雷是土制的,有引线,炸药是从香港搞过来的。以前英国人在香港放置了很多水雷,香港那边的同志就小心地把水雷捞上来,把里面的TNT炸药倒出来,再偷偷带过来。当时东江纵队的土地雷就是用这种炸药制成的。

  部署会开了20多分钟,然后他们马上就出发了。卢政委派他的通讯员带路。这个通讯员是东莞温塘人,但没想到这个通讯员在晚上行军时,对道路也不很熟悉。七拐八拐的,等到达余屋附近的龙岭、沙岭、亚婆坑预伏地点时,已是上午8点多了,此时天色大亮,已没有办法埋地雷了。

  郑戈临时决定在路旁打伏击。他们在余屋附近,找到一段较为弯曲狭窄的路,两边都是山。他们占据了东面较高的那座山,前面有一片茂密的甘蔗林。他们打算在甘蔗林隐伏突击队,机枪火力队在山头制高点。等陈璧君的轿车进入伏击圈后,以密集的火力杀敌和由突击队冲击歼敌。大队短枪队和中队张锦标小鬼班组成突击队主力,叶凤生任突击队队长,郑戈和中队政委李忠带领机枪火力队。部队按照部署分别占领阵地,严阵以待。

  20日上午10时左右,远处传来了汽车声,陈璧君的车队来了。在前面开路的是两辆满载伪军的大卡车,后面保驾的是两辆满载日军的大卡车,车头上架了数挺机枪。中间是两辆小车,陈璧君的车在第二位,是一辆黑色的老式轿车,车身前端较高。

  伪军的车进入伏击圈后,突然停了下来,七八十个伪军下车散开,开始搜索公路两侧的山头。其中有4个伪军端着枪向东江纵队的火力队山头爬上来,这个山头地势险要,能以火力控制公路。伪军离他们越来越近,看得出伪军的神情很慌张。郑戈那时心急如焚,要是被伪军发现了打起来,陈璧君的车就会调头溜走。

  好在全队的同志都屏住呼吸,沉着应付。忽然,火力队埋伏在山腰坟地的警戒哨被伪军发现了,于是不得已向伪军开枪。幸运的是,就在此时,郑戈看见陈璧君的黑色轿车驶进伏击圈,他马上下令集中火力打击敌人。制高点上的两挺机枪和各小队步枪以密集火力射向陈璧君乘坐的轿车。

  陈璧君的轿车连中数弹,失去控制,滑向路边,最后横着停在公路旁。这时候,搜索开路的伪军在匆忙中胡乱开枪还击,紧跟陈璧君轿车的两辆日军卡车上的机枪也开始猛烈射击。八九十个日军匆匆跳下车散开,一部分占领公路旁的田埂,用火力阻止东江突击队冲过开阔地上公路,一部分会同伪军围住陈璧君的轿车,拼死保驾。

  过了一会,敌人开始用掷弹筒发射小炮弹还击,炮弹连续在打伏击的同志们身边爆炸,敌人开始接近设伏山脚,企图攻占制高点。郑戈见陈璧君的轿车已经中弹,就命令部队撤退。他们撤离必须经过大片开阔地,突击队要冲上公路也需要经过大片开阔地,而敌人的兵力比他们多一半,形势对东江纵队非常不利。各小队用火力相互掩护,交替向桑园方向撤退。整个战斗持续了15分钟左右,打死日伪军20余人,东江纵队安全撤离,无一伤亡。

  陈璧君并没有被打死,只是受了轻伤,死的是她的司机。她当时和黄克明吓得钻在车座下面,逃过一劫。以后陈璧君一伙再也不敢从石龙回广州,而是退回莞城,再坐船走水路回广州。回到广州后陈璧君十分沮丧,再也不敢到处视察慰问了。

  虽然陈璧君没有死,但是这一仗的影响很大,不光驻守在莞城的日伪军,就是南京、广州的日军和汉奸头目们都大为震惊。1944年11月10日,汪精卫在日本病死。汪精卫的尸体被抬回南京,很快举行了葬礼。办完丧事,陈璧君带着一群亲信,回到了广东。伪广东省省长此时已换了她的妹夫褚民谊,陈还想凭借这层关系继续维持在广东的统治。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