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一见钟情坠情网

  1910年元旦,北京琉璃厂马神庙胡同内,“守真照相馆”在一阵“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开张了。几个穿着时髦的年轻人,跑前跑后,张罗着照相馆的生意。

  照相在当时来说,是件非常新鲜的事儿,北京城内总共也没有几家照相馆。可是守真照相馆开业后,生意并不是很好,来照相的人不多。可这几个年轻人似乎并不在乎,一副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的神态。原来,守真照相馆是革命党人设在北京的一个秘密机构。这几个年轻人,就是同盟会成员汪精卫、黄复生、罗世勋、陈璧君等人。

  还在槟城璧如女校读书时,陈璧君就经常在同盟会的机关报上看到笔名叫“精卫”的人写的文章,如《民族的国民》、《驳革命可以瓜分说》等,这些文章写得非常好,说理透彻,文笔犀利。陈璧君非常佩服作者的洞察力,这个笔名叫“精卫”的人是谁呢?陈璧君萌生了想见一见他的念头。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同盟分会会长吴世荣。

  一天,吴先生急匆匆地找到陈璧君,对她说:“汪精卫先生到了槟城,就住在我家,你不是想见见他吗?”

  “是不是那个写文章的‘精卫’?”陈璧君问。

  “正是!‘精卫’是他的笔名。”于是,陈璧君随吴先生赶往他家。

  在吴世荣家里,陈璧君见到了汪精卫。汪精卫个子不高,浓黑的眉毛下,一双大眼炯炯有神,那身得体的白色西服,鲜红的领带,更映衬出不凡的气质。陈璧君一见钟情,爱上了这位慕名已久的才子。没过多久,她鼓起勇气,向汪精卫写了一封求爱信。没想到却遭到汪精卫的婉拒。

  1907年初,汪精卫、胡汉民从日本赴南洋宣传革命、筹募经费,汪精卫在公共场所作演讲,到处受到欢迎。当他在槟榔屿演讲时,陈璧君总是被他的风采所倾到,不但到处追随捧场,还请他到家中,怂恿母亲,捐了一笔巨款。陈璧君自己不久也到了日本,参加了革命组织,从此尽量找机会和汪精卫接近。可是汪精卫对陈璧君却并不熟络。

  然而,陈璧君每当看到汪精卫那风流洒脱的仪表,听到他那口似悬河的演说,不由得勾起她爱慕的初衷,于是又加强对汪精卫的进攻,拿文章请汪修改,拜汪精卫为师,请汪精卫教她做诗填词。相处时日一多,汪精卫渐渐与陈璧君有说有笑,不拘行迹了。陈璧君为了将友情转变成爱情,不是找机会请他吃饭相处,就是读书。渐渐地,汪精卫对此有了警惕。当时他这个热血青年,反清志士,正准备进行一件惊天动地的行动,并决心牺牲自己,觉得决不能陷入儿女私情。

  不久,汪精卫为作“剧烈行动”的准备就离开日本前往香港。这样也就摆脱了和陈璧君的感情纠葛。

  原来,汪精卫在家里已与一位刘姓女子订过婚。虽然他极力反对,并宣布与家庭断绝关系,但这门亲事弄得他心力交瘁。考虑到参加革命,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短期内他不想再议婚事。可陈璧君并不死心。她是一个看准了事情就一定要干到底的女子。当听说汪精卫受孙中山之命去了日本,陈璧君也以留学为名,一路追到日本。

  来到日本后,得知同盟会正为活动经费发愁,陈璧君慷慨解囊,把家里给她的钱,全部拿出来捐给了同盟会。当时,汪精卫正在组织暗杀团,准备行刺清政要员。陈璧君听说后,坚决要求参加。开始,汪精卫不同意,看到陈璧君态度坚决,才勉强答应吸收她。

  听到汪精卫同意她参加暗杀团的消息后,陈璧君非常高兴。她想,这样她就可以有很多时间与汪精卫在一起了。陈璧君是个办事非常认真的人,她想,既然参加了暗杀团,就要干出一个样子来。于是,她四处拜师,请人教她柔道、剑术和枪法,还学习如何制作炸药。

  1909年冬,汪精卫带着陈璧君,还有黄复生、罗世勋等暗杀团的其他成员,秘密潜回北京。他们以开照相馆为掩护,寻找行刺机会。可是,因为保密工作没做好,汪精卫、陈璧君等人这次在北京的活动以失败告终。他们的行踪被清政府发现。黄复生在照相馆被捕,汪精卫则在他的住地东北园被清兵抓走。

  汪精卫被关进刑部大牢以后,少有敢去探望者,唯恐株连到自己。此时,陈璧君却对汪精卫关切备至。她用金钱买通狱卒,送衣送食,常久不断。汪见此,深感患难中同志友爱的珍贵,遂于长夜寂寞之时,赋《怀故人》一诗,托狱卒转交陈璧君。诗云:

  落叶空庭夜籁微,

  故人梦里两依依。

  风萧易水今犹昨,

  梦度枫林是也非。

  入地相逢虽不愧,

  擘山无路愿何归。

  记从共洒新亭泪,

  忍使啼痕又满衣。

  陈璧君读到情郎的诗,非常感动,特地绣了一对枕头,送给狱中受难的意中人。直接向汪精卫表达爱意,有“虽不能生前同衾,也望能死后同穴”等语,还勉励他“忍死须臾以等待美好的将来”,一片痴情,要求汪精卫立即答复。

  身处铁窗的汪精卫对于陈璧君的一往情深,不得不报以“不论生死契阔,彼此誓为夫妇”的承诺,并且填了一首《金缕曲》赠她。陈璧君得到他同意订婚的答复和这首《金缕曲》,几年来向汪精卫的苦心追求,总算有了结果。未几,武昌起义,汪精卫于1911年11月6日被释出狱,重获自由,暂住北京骡马市大街泰安客栈。陈璧君喜出望外,与汪精卫朝夕相处,情投意合。

  1911年,民国成立,陈璧君向汪精卫提出正式结婚的要求。汪精卫回到广州征得兄长兆镛的同意。

  为了婚礼的盛大隆重,汪精卫、陈璧君二人前往香港购办应用衣物,顺便探望亲朋好友。当他们到了方声洞家中时,得知方声洞在参加黄花岗之役中壮烈牺牲了。2人在灵前上香行礼,怀念当年情同手足的交谊,不禁泪下数。

  最伤心的是在一旁的方君瑛。先是,在汪精卫出事被捕的消息传来香港时,方君瑛每日深处闺中,一面垂泪,一面朗诵汪精卫教她的诗句以寄托情思。夜深人静,则默念心经,祝祷汪精卫早日脱离苦难。如今,她想起兄长的言谈笑貌,奋斗和捐躯,眼见汪精卫和陈璧君终成眷属,不觉万感交集,失声痛哭。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