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九节 最后的雌威

  11月13日上午,汪的尸体移入上等楠木棺材,重新大殓。汪穿着藏青长袍和玄色马褂,戴着礼帽,两眼微微睁开,似乎还放不下这江南半壁江山。陈璧君再三用手按抚,怎奈尸体早已僵硬,再也闭不起来,这也算是汪精卫死不瞑目了。陈璧君在棺材旁边,拿出一方宣纸,用毛笔写了“魂兮归来”4个大字,塞在汪的马褂内,作为最后的凭吊。

  在停灵期间,陈璧君和子女们就住在棺材旁的房间内。她要看看守灵人是否真正忠诚。她亲自拟定了一张名单,凡部长级的人,都要分批通宵守灵。“哀典委员会”只有一切听命,哪敢违拗。第一夜守灵的是陈公博、周佛海和褚民谊。时至半夜,严寒逼人,褚民谊不知不觉全身冰凉,打起盹来。褚还未睡着,就被刚好出来查夜的陈璧君看见了,立即大声骂道:“褚民谊,你要睡觉了,是不是?对得起你姐夫汪先生吗?给我站好!立在灵柩边,直到天亮!真是个不争气的东西!”褚民谊是陈璧君的妹夫,被骂得狗血喷头,只得一声不响,哆哆嗦嗦地站着。因为陈璧君亲拟的名单,一个也不敢怠慢,人人守灵24小时,那时南京正是隆冬,有的人只好带着毛毯披在身上。一天,半夜时分,陈璧君一觉醒来,到灵堂查看,只见伪文官长徐苏中正裹着厚厚的毛毯,坐在地上。她怒气不打一处来,立即就像炸弹爆炸似地大声吼叫:“徐苏中,你起来!回公馆抱着小老婆纳福去好了!守什么灵?汪先生对你如何?你守一夜灵都不肯吗?”

  徐苏中哪敢违抗,立即颤巍巍地站了起来,直到天明。在一星期的守灵中,除陈公博、周佛海外,几乎都受到程度不等的训斥。连杀人不眨眼的特务头子丁默邨,也被她骂得哭笑不得。她是汪伪时期的“国母”,有谁敢抗拒呢!

  1944年11月23日,伪政府替汪精卫在南京大出丧。这一天天气晴朗,但酷寒逼人,重裘不暖。天还未破晓,大家吃不消陈璧君的雌威,纷纷在早晨六点钟前赶到。待太阳初升时,一个小小的灵堂,已经人头攒动了。6时30分,举行“移灵祭”,由陈公博站在棺材前,高声朗读祭文,这是一篇艰涩难懂的八股文章。陈公博照本宣读,恐怕没有一个人听进耳朵里去。7时整,大出丧开始。队伍最前面,有一伪军官,骑黑马,高擎开道旗。后面是两个骑黑马的骑兵,背着枪口朝下的步枪,一人手执伪国旗,一人举着青天白日伪党旗。然后是军乐队,边走边奏哀乐。再后面是骑兵大队和步兵连。然后是手执花圈的伪官挽圈队。陈璧君和子女们穿着黑色丧服,分别走在灵车前后。灵车由8匹白马牵引。灵车后还有卫士大队和被胁迫来的大学生1万多人。绵延足有3里路之长。东郊梅花岭从山麓到山巅,扎满黑白布球,日本驻伪府大使谷正之、总司令冈村宁次等军官依次排成一圈。10时30分,举行安葬典礼,还是由陈公博主祭。烦琐的仪式后,已是中午12时了,方才进行入墓式。最后由陈璧君带领众人将泥土洒在棺木上。陈璧君每洒一铲,就说一声“魂兮归来”。“汪精卫之墓”的红字石碑,当即立在墓前。至于那块“咏梅”诗碑,还未刻好,只得以后补之。这以后就是劳工们的事了。将墓做成一个半圆形的钢筋水泥石墩,非常坚固。待“咏梅”诗石碑刻好,已是1945年8月中旬,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了。汪墓本来是仿中山陵设计的,造价为5000万元,但动手兴建不久,日本投降,工程不得不停了下来。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