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五节 苏联曾插手此事

  珍珠港事件已经过去60多年,但人们仍然在思考当年的这场军事悲剧,人们也总是想起60年来那个神秘的话题:美国总统罗斯福是否事先知道日本要空袭珍珠港?如果美军这些历史疑问的答案尚未浮出海面,那么,美国《洞察》杂志于日前刊出的一篇文章无疑是向珍珠港事件扔出的一枚重磅炸弹:当时苏联担心日本从东线对苏发动进攻,使前苏联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于是启用早已安插好的庞大间谍网,操纵美国和日本提前对战,珍珠港事件因此爆发。

  二战爆发后,当时国力算不上强大的前苏联最担心的就是东西两线作战。如果日本突然从远东向前苏联发动进攻,那么,前苏联将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对于这一点,历史学家是有共识的。但最近美国著名的情报专家赫伯特·罗梅斯汀推出一本新著《维诺纳的秘密》,披露了自己研究的最新成果:为了掌握日本的军事动向,前苏联在日本培植了一个庞大的间谍网,确保前苏联不受到日本的进攻;相反,如果日本主动向美国发动进攻,则是前苏联求之个得的事。

  这本书是罗梅斯汀与美国国会前调查员、资深记者埃里克·布伦迪尔合著的。他们的结论极具爆炸性:前苏联甚至在美国政府内部安插了一名高级特工,正是这名特工为日本空袭珍珠港做好了铺垫工作。亨利·迪克斯特·怀特是美国“新政”经济学家、罗斯福总统最信任的经济顾问之一,后来被证明是前苏联间谍。最新的证据表明,怀特从前苏联高层那里得到指令,向罗斯福提出了大量针对日本的政策性建议,这才是美国与日本开战的关键因素。

  对于怀特的间谍身份,美国情报部门直到后来才有所察觉。1946年。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便向当时的总统杜鲁门写信,声称怀特是一名不可小视的前苏联间谍。两年后,美国众院也就怀特是不是间谍的问题举行过听证会,但怀特的间谍身份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总算有了最后结论。

  美国情报部门有一个隐秘的“维诺纳工程”,专门负责截获、破译外国政策的重要电文。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解密了一批文件,其中包括截获的前苏联政府的大量秘密电文。包括罗梅斯汀在内的历史学家惊讶地发现,怀特的名字多次出现在这些秘密电文中。

  经过对“维诺纳密件”的研究,学者都认为,通过这些文件,可以很清楚地看清怀特的间谍身份。美国国会研究20世纪政治历史的专家约翰·海尼斯指出:“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怀特一直在与前苏联情报部门合作。”罗梅斯汀也指出,“维诺纳密件”证明,前苏联同意为怀特上私立学校的女儿支付学费,并给怀特一家送过其他贵重礼物。

  就在“维诺纳密件”解密的同时,美国一位前情报官又惊爆新内幕:怀特敦促美国政府对日本采取强硬政策,实际上是前苏联一份秘密计划——“雪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前苏联担心日本可能会从其远东地区向其发动进攻,而且1940年和1941年的局势越来越清楚地表明,日本要么进攻前苏联,要么进攻美国,两者必有其一,而已向前苏联发动进攻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前苏联秘密情报机构克格勃的前身NKVD美国部的副部长维塔利夫·帕夫洛夫于1995年在一篇情报杂志上发表文章承认,他在1941年曾交给怀特一张便条,上面列出了前苏联的外交政策要点,并敦促怀特向美国政府“推销”这些政策。这些政策包括:美国敦促日本立即全部从中国撤军。

  珍珠港事件之前,日本特使来栖真赴美谈判。怀特与帕夫洛夫见面后没多久,1941年11月26日,国务卿胡尔果真给日本政府高层打电话,敦促日本从中国撤军。可是,日本不仅没撤军,反而在两周后向美国发出挑战,一手制造了空袭珍珠港惨剧。

  罗梅斯汀研究怀特的备忘录,发现它与帕夫洛夫关于怀特的描述有着惊人的一致。

  珍珠港事件的发生对前苏联来说是“天赐之物”,帕夫洛夫在回忆文章中写道:“虽然索奇已经提供情报说日本不会进攻前苏联,但进攻的可能性一直无法排除,直到美国参战,威胁才算真正消除了。”

  如此看来,急于让美国参加到远东战争的前苏联在这个事件的背后的确做了大量的手脚。

  此外,据前苏联情报计划研究专家斯蒂温·舒瓦兹介绍,与德国人比较起来,斯大林更担心日本人,因为1905年爆发的日俄战争以俄罗斯人的溃败而告终。

  1941年6月,希特勒撕毁苏德和平协定,向前苏联发动进攻。对前苏联来说,避免与日本开战就变得异常重要,因为前苏联红军尚不具备东西两线作战的实力。好在经过数年的努力,前苏联在日本建立了一个间谍网,领导人是装扮成新纳粹德国记者的理查德·索奇。

  据史料介绍,1941年9月,当索奇向前苏联高层汇报,日本正准备进攻美国,而不会进攻前苏联时,前苏联高层才松了一口气,终于下定决心,将部署在远东地区的30~40个陆军师迅速调到莫斯科,与德军较量,并最终取得胜利。

  如此重要的情报,前苏联一直独享,不仅如此,许多前苏联官员一直担心日本人会改变进攻美国的主意,因为德国一直试图引诱日本从东部向前苏联发动进攻,以减缓德军的压力。据索奇透露,当时,美国与日本仍在秘密谈判,希望与日本达成和平共存协议。如果协议达成,前苏联将处于极为不利的位置,因为美国和日本有可能协调反苏政策。

  历史学家弗莱明发表文章说,虽然他不敢肯定二战期间前苏联在美国政府内部安插的众多间谍就一定影响到了罗斯福的决策,但他们把罗斯福以及其他高官的想法传给了前苏联这一点却是事实。

  针对当时的历史,有学者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美国不是在1941年11月强烈敦促日本从中国撤军,美国和日本是否真的可以避免战争?罗梅斯汀认为,至少美国会有一段宝贵的备战时问,珍珠港事件中也不会损失那么多人。战后,马歇尔将军在国会听证时也承认,如果珍珠港美军未遭到空袭,美军可能会等到1942年1月或者更晚一些时间才会对日宣战。

  1948年,美国联邦调查局关于怀特间谍案的报告终于送交国会,但在国会听证会上,怀特否认自己是一名苏联间谍。听证会结束后不久,怀特竟突患心脏病不治而死,所以对他的间谍身份也只好不了了之。直到50年后,随着大量的二战时期的文件解密,怀特的身份才大白于天下。

  §§第五章 希特勒为何放了英法联军一马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