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国联公约》形同虚设

  捷克斯洛伐克是国际联盟的成员国,根据国联公约第16条的规定,当它在受到武力威胁时,无论威胁来自何方,都将得到国联及其成员国全面、充分援助的保证,其中包括英国和法国。

  遗憾的是,无论条约还是盟国都没有给捷克带来真正的安全保障。除了苏联以外,没有一个国家在这场紧张局势中真正明确表示并认真准备在事件发生时会给捷克以应有的援助,没有一个国家愿意为一个小国的利益大动干戈。在苏台德危机爆发后,苏联向捷克提出,即使法国不援助捷克,苏联也准备履行自己的条约义务。然而,捷克最终并未接受。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贝奈斯最终之所以决定接受慕尼黑的条款而不想单独战斗或是在苏联作为唯一盟国的情况下进行战斗,主要是因为他不愿意使他的国家遭受对德战争所造成的破坏和大量的人员伤亡,并且认为,如果苏联参战,西方就会认为捷克是使中欧布尔什维克化的工具,并会在一场德苏战争中撒手不管。

  1939年3月14日德军开进捷克工业城市摩拉夫斯卡·俄斯特拉伐。法国和英国在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刚刚过去一个多星期,苏台德地区的问题刚冒出头来时就对此进行了磋商。两国的态度是一致的。当然,法国在理论上表示他们准备保卫捷克斯洛伐克以示尊重他们的条约义务。但是,实际上他们却根本没有作好应战的准备,这一点是法国军事首脑明确指出来的。他们曾经严肃地警告说,法军的主要力量和多数资源都放在沿法国东北部边境的马奇诺防线上。它并不具备在自己国境之外进行一场战争的条件。这当然是法国防御性战略决策的结果。

  英国和捷克斯洛伐克之间没有明确的条约义务。而且,他们也根本不想打仗,不想在中欧地区为了一个遥远小国的利益打仗。英国首相张伯伦反对一切不由英国政府自主作出的参战决定,对可能将英国拖入战争的中欧动荡局势甚为恐惧。所以,当他和法国总理达拉第及其同僚们进行磋商的时候,就很容易找到共同语言了。双方为寻求苏台德危机的“和平解决”,不惜采取妥协与绥靖的政策。

  1938年4月,达拉第前往英国与张伯伦磋商。张伯伦对达拉第说,英国是不会为捷克斯洛伐克作战的,并劝法国也这样做。

  张伯伦和达拉第都认为,希特勒的全部要求,只不过是为他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同胞“伸张正义”而已。张伯伦甚至说:“希特勒要求的是民族自治,而不是征服。”

  英法两国商定,由英国政府出面警告德国“充分了解到自己所作所为的危险性”,同时,两国政府又在布拉格采取联合外交行动,促使捷政府向德国作出更大的让步。为此,一方面英法表示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不会卷入军事冲突,另一方面,在5月7日,两国驻捷公使正式要求捷政府与苏台德德意志人党达成“全面的持久的解决方法”。

  希特勒并没有张口,英法两国政府对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压力却一天比一天沉重。他们要捷克斯洛伐克给予苏台德日耳曼人以范围极广的让步。

  布拉格终于顶不住各方面袭来的压力,宣布赦免了1200名纳粹政治犯,同时,在苏台德地区允许汉莱因实行选举、扩大德意志族的权利等政策。但是,在柏林的授意下,汉莱因以政府拒绝苏台德地区完全自治为由,于5月19日突然中断了同捷政府的谈判。同一天,德国报纸报道了军队调动的消息,德军4个摩托化师已在捷克边界集结,并且作好了袭击波希米亚的全面准备。

  1939年3月15日德军挺进布拉格。德军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英法两国政府对德要用武力和武力威胁解决苏台德问题,不惜破坏欧洲的稳定的做法感到极度不安。英法决定对德国施加压力和影响,以迫使德国在英法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行事。也就是说要通过妥协,在不动用武力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因此,在以后的48小时内,欧洲出现了1914年8月以后最繁忙的外交活动和最紧张的军事准备,这是英、法、苏和捷克团结一致抵抗德国侵略的最后一次表现。

  面对德国的挑衅,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于5月20日发布“部分动员令”,征召后备役人员和某些技术人员入伍。

  5月21日,法国外长发表谈话指出,如果德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将履行《法捷互助条约》的义务。

  同一天,英国驻德国大使也对德国外长表明,如果法国履行《法捷条约》的义务,英国政府不能保证在事件的压力下不会介入。英国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说得更加干脆:“德捷战争就意味着法德战争,因而也许或迟或早成为英德战争。”

  在此期间,苏联政府也多次发表声明,要同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一起采取一切措施以保证捷克斯洛伐克的安全。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加里宁甚至公开声明:“互助条约不禁止每一方提出援助,无须等待法国。”

  捷德边境的对峙引起的国际紧张局势,形成了所谓的“五月危机”。在这次危机中,英、法、捷、苏虽然立场不同,出发点不同,但是在抵制德国采用武力威胁一个小国、破坏整个欧洲的和平与稳定这一点上,有着某种共同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的顾问们一致认为有必要实行政治退却。他们警告说,德国军事机器能够在不遇抵抗的情况下进军奥地利,但其准备状况却不足以在两条更可能是三条战线上同时作战。在多方的压力下,希特勒才指示外交部告诉捷克斯洛伐克公使,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没有任何侵略意图,德军在德捷边界集结的传闻“毫无根据”。26日,汉莱因奉希特勒之命恢复了同捷政府的谈判。五月危机得以暂时缓和。

  英、法两国在五月危机中所表现的较强硬的立场并不意味着它们放弃了既定的绥靖战略。他们的目的仍是不惜任任何代价维持“和平”。因此,到7月26日,张伯伦派沃尔特·伦西曼勋爵以“非官方身份”赴捷充当苏台德德意志人党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调解人”,为英法“普遍的绥靖”政策开辟道路。

  伦西曼奔走于苏台德和布拉格之间,不断胁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企图以肢解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达成英德妥协。

  为了赢得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贝奈斯总统作出了最后的让步。

  除了拒不接受捷克斯洛伐克应该扭转其外交政策这一要求外,贝奈斯总统几乎答应了苏台德德意志人党所有的要求,甚至包括在一个民主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中为一部分居民建立一个法西斯的政权。

  贝奈斯总统把这个妥协计划交给英国方面的时候,在一份随文附送的照会中说得非常清楚,这个最后的让步是他以及他的政府在英、法外交代表的直接压力下作出的。但是,他的看法是:“由于柏林政府的众所周知的计划以及汉莱因党的目标,这项建议德国人不见得会接受。”

  9月7日清晨,在莫劳斯卡·奥斯拉瓦的一次游行示威中,一个苏台德德意志人党的代表与一名捷克骑警发生了冲突,据说骑警用马鞭抽打了那个代表。这就足以作为借口了。苏台德德意志人党全面中断同捷政府进行的谈判,在苏台德地区煽起了民众骚动。直到9月15日,苏台德地区的肉搏战才平定下来。

  就这样,捷克政府作了巨大让步的谈判以苏台德德意志人党对他们自己突然得到的胜利成果感到惊慌而告终。

  9月7日贝奈斯总统在《泰晤士报》上读到了这样一项建议,要捷克斯洛伐克再作牺牲,牺牲的代价是连苏台德德意志人党本身都从未提出过的,即割让领土给德国。

  这是英、法的绥靖主义者决定不惜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来避免与德国冲突做出的举措。

  不久,张伯伦受法国之邀,同时也代表英国火速赶到德国同希特勒商谈“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经过磋商,张伯伦带回了希特勒要求的、按照民族自决使苏台德德意志人地区脱离捷克斯洛伐克的基本原则。

  9月19日,张伯伦返抵伦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同法国政府共同起草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最后通牒条款,并送至捷克斯洛伐克政府。

  通牒声称,捷克斯洛伐克如果不立即把主要是德意志人居住的地区割让给德国,“和平的维护和捷克斯洛伐克切身利益的安全,便不可能获得切实的保障”。英、法政府表示,在捷克斯洛伐克作出如此巨大的牺牲后,它们同意参加对捷克斯洛伐克新疆界的国际保证。但同时,他们也直接威胁说,如果捷克斯洛伐克不改变态度,法国“将不履行它的条约义务”,英国也将“置身事外”。

  9月21日,无可奈何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照会英、法政府,声称“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为时势所迫,不得不对这种毫无商量余地的劝告表示让步,只好以沉痛的心情接受法、英两国的建议”。

  贝奈斯总统在向国民演讲时悲愤地说:“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因为我们被抛弃了。”

  至此,张伯伦带着英、法两国的建议及捷克斯洛伐克的屈辱条约,再次飞到德国,准备与希特勒进行第二次会谈,但是,张伯伦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希特勒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德意志族占居民50%以上的地区,由德国进行军事占领;德意志族不占居民多数的地区,应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同时还要捷克斯洛伐克满足匈牙利和波兰所提出的领土要求。

  张伯伦虽然对希特勒的出尔反尔、贪婪蛮横感到震惊和气愤,但他更害怕德捷冲突会把英法卷入战争,并且担心他以个人名誉担保要维护和平的努力失败;于是他答应把希特勒新的苛刻条件再转交给捷克斯洛伐克政府。

  希特勒的贪婪要求在整个欧洲引起了强烈反响。

  捷克斯洛伐克全国掀起了抗议的浪潮,要求政府抵抗侵略。25日,捷克斯洛伐克驻英公使向英国首相递交了拒绝照会,随后发布了战争动员令。

  希特勒在签订《慕尼黑协定》时曾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残山剩水予以保证。但仅时隔两个多月,他就下达了“清除残存的捷克国家”令。9月20日、22日和23日苏联政府多次声明:苏联将按照互助条约的规定承担义务,对捷克斯洛伐克提供有效的援助。为此,苏联在西部集结了30个步兵师,并且命令空军和坦克部队进入战备状态。

  9月25日,法国政府宣布,如果捷克斯洛伐克遭到攻击,法国将履行法捷条约的义务向捷提供援助,并于27日宣布部分动员。

  在国内外反对意见的压力下,张伯伦也不得不向希特勒发出“警告”:“法国政府已经通知我们,如果捷克人拒绝那份备忘录,而且德国向捷克斯洛伐克进攻,他们就要履行其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要是法国军队因此而转为与德国交战,我们觉得有义务支援他们。”

  欧洲的局势又紧张起来。在紧张之中,希特勒一方面对捷克斯洛伐克及其领导人大肆攻击、谩骂和威胁,并且蛮横地限定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必须在9月28日下午2时以前接受德国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别有用心地对英法摇动橄揽枝,声称德国并不希望和英、法打仗,并感谢张伯伦争取和平的努力,重申这是他在欧洲的最后一次领土要求。

  张伯伦从德国回来之后,仍执意向希特勒退让。他表示:“不论我们多么同情一个强邻压境的小国,我们总不能仅仅为了它的缘故就不顾一切地把整个大英帝国拖入一场战争。”因此,他两次致电贝奈斯,要求捷方接受德国人对苏台德地区“某种有限度的占领”。他还威胁说:“这个计划如果不被采纳,取而代之的就只有武力入侵、武力肢解这一条路。”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