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日本炮制伪满洲国

  日本在密谋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同时,就策划了怎样统治中国东北的具体办法。早在1931年4月,日陆军参谋部在《形势判断》中曾提出3种形式:(1)建立名义上受中国政府管辖,实际上亲日的政权;(2)建立“脱离中国本土”的“独立国”;(3)将中国东北直接划入日本版图。事变发生后的第二天,关东军达成一致意见,即建立所谓“独立国”。

  9月22日,关东军拟定《解决满蒙问题方案》,在此方案中明确提出:在“满蒙”成立一个由日本支持,“领土包括东北三省和蒙古,以宣统帝为元首的新政权”,国防和外交委托日本帝国掌管,交通和通讯的主要部门也由日本管理。

  9月23日,本庄繁进一步提出建立满蒙政权的三原则:(1)使满蒙完全脱离中国本土;(2)关东军把“满洲”和蒙古统一起来;(3)在表面上由中国人统治,但实质上要掌握在日本人手里。

  日本急于建立一个名义上的傀儡政权的目的在于:以华制华,长期占领。同时造成既成事实,混淆国际视听,掩盖侵略行径。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挑战,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遭到苏联和世界舆论的谴责,西方大国也对日本的行为表示不满,使日本在国际上极度孤立。

  为了缓和国际压力,1931年9月24日,日本发表了《关于满洲事变的第一次政府声明》,否认日本出兵是“军事占领”,并声称“帝国政府在满洲没有任何领土欲望”。显然,建立“独立”的满洲国”有利于欺骗国际舆论,巩固已占领的地区,将中国东北变成它扩大侵略的军事基地。

  为了使伪满洲国尽快建立起来,日本策动汉奸宣布“独立”,拼凑东三省伪政权。日本驻中国东北各地领事、特务机关纷纷出动,进行拉拢和策划活动。

  1931年9月26日,熙洽声明在吉林成立“吉林省长官公署”,旋又声明同南京国民政府和张学良地方当局脱离关系。

  9月22日,张景惠在哈尔滨宣布“自治”,27日,成立“东三省特别区治安维持会”;1932年元旦,最终宣布“独立”。

  在辽宁,1931年9月24日,通过土肥原的策动,汉奸袁金铭组织了“奉天地方自治维持会”。

  与此同时,日军又指示汉奸组成“辽宁四民临时维持会”,以恭亲王溥伟为会长。10月20日,关东军以赵欣伯接替土肥原,任伪奉天市长。11月20日,日军将辽宁省改称奉天省,解散“维持会”,任命前辽宁省政府主席臧式毅为伪奉天省长。

  锦州沦陷后,马占山开始动摇,认为张学良“回不到东北了”,“应该想自存之道,保全实力”。遂于1932年1月6日赴哈尔滨与张景惠会晤,同意合作“建立黑龙江省政府”。当日下午,张景惠去齐齐哈尔,次日宣布就任“黑龙江省长”之职。

  东北三省的伪政权拼凑起来后,日军开始有计划地控制中国废帝爱新觉罗·溥仪。

  溥仪自1924年11月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后,一直被日本人所庇护,居于天津日本租界。1931年10月29日,土肥原到达天津,诓骗和引诱溥仪到东北。土肥原迎合溥仪期盼复辟“大清帝国”的强烈欲望,谎称帮助溥仪到东北重新登基。为了免除溥仪的怀疑,促使溥仪终下决心,土肥原又使伎俩,指示汉奸于11月8日在天津制造暴乱,土肥原乘机劫持溥仪离开天津,于11月13日到达营口。随后密送旅顺,静观时机。

  11月21日,国联大会决定组成李顿调查团赴中国东北调查“九·一八”事变。为了对付李顿调查团,日本决定利用调查团尚未踏进中国国土的时机,加快策划成立“满洲国”的步伐,企图给占领东北披上“合法”的外衣,蒙骗世界舆论。

  1932年1月4日,本庄繁同幕僚拟定出最后具体方案。方案决定成立管辖东北四省和蒙古的“满蒙中央政府”,定都长春,由溥仪担任首脑;中央政府设参议府,由蒙、满各1人,汉人3人,日本人3人组成;日本军队担当新国家的“国防军”。该政府最迟在3月上旬,即国际联盟调查团到达东北之前成立。关东军的方案谎称,“满蒙中央政府”是中国人本身从内部分离出来的,并不违背《九国公约》和国联盟约的精神。这一方案由板垣携往东京,日皇裕仁破格接见了坂垣。

  1932年1月13日,坂垣携日本陆军省、海军省和外务省制定的《中国问题处理方针纲要》返回沈阳。1月22日,关东军参谋长三宅光治召开了“建国幕僚会议”,具体制定了建立伪满洲国的方案。此后,便加快了建立伪满洲国的速度。2月16日,按照关东军的指导和坂垣拟定的方案,张景惠等各地汉奸头目在沈阳召开炮制伪满洲国的“建国会议”。17日,以张景惠为委员长的伪东北行政委员会宣告成立,并于次日发表宣言,与南京国民政府脱离关系。

  25日,坂垣代表关东军司令官向“东北行政委员会”提出经日本政府和军部批准的方案,指定国名为“满洲国”,元首称“执政”,年号“大同”,版图包括奉天、吉林、黑龙江、热河四省及呼伦贝尔、哲里木、昭乌达、卓索图各盟,以红蓝白黑满地黄五色旗为“国旗”,国都定在长春,改称“新京”。

  2月22日,坂垣到旅顺与溥仪会晤。痴心复辟的溥仪不肯出任“执政”,要求恢复帝制。后在坂垣威胁要“用对待敌人的手段做答复”的情况下,溥仪答应暂任执政一年。这样,伪满洲国的筹备工作便告结束。

  1932年3月1日,按照日本的旨意,张景惠以“伪满洲国”政府的名义发表了《建国宣言》,宣布伪满洲国成立以溥仪为执政,郑孝胥为国务总理。3月9日,溥仪在日本文武官员和大小汉奸簇拥下,在长春粉墨登场,就任执政。3月10日根据关东军司令部提出的名单,溥仪任命了伪满洲国的主要官吏。

  随后,溥仪同本庄繁以“换文”的方式签订了日满密约,规定:“满洲国”之国防及维持治安委诸日本;“铁路、港湾、水路、航空线等之管理并新路之布设”,均委请日本及日本指定之机关;日本人可任“参议”和“其他中央及地方各官署之官吏”,关东军司令有“保荐”权、“解职”权等。

  1932年3月伪满洲国宣布成立,溥仪举行“就职典礼”。1932年9月15日,日本宣布正式承认伪满洲国。同一天,日“满”在长春签订了《日满议定书》,规定伪满尊重和确认“日本国或日本臣民在满洲国领域内根据以往日中两国间的条约、协定、其他条款以及公私契约所享有的一切权力和利益”;“日本国军队驻扎在满洲国境内”,两国共同担负防卫国家的责任。

  《日满议定书》以正式条约的形式,确认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的控制权,日本指挥“满洲国”的一切行动,中国东北从此沦为日本的新型殖民地。

  1934年3月1日,伪满洲国更名为“满洲帝国”,溥仪在长春郊外的祭坛上,告天即皇帝位,年号康德,郑孝胥改称国务总理大臣,行政体制改为君主立宪制。

  1934年10月1日,“满洲帝国”公布新的《省官制》,将热河省在内的原东北四省划为10个省,12月又把原来的兴安省划分为东、南、西、北四省。实际上分为奉天、滨江、吉林、龙江、三江、间岛、安东、锦州、热河、黑河、兴安东、兴安南、兴安西、兴安北14省。此外还有新京、哈尔滨两个特别市和东省特别区。1937年增设通化省和牡丹江省。1939年增设北安省和东安省。1941年增设四平省。这样,伪满洲国最后便为19省、2市所构成。

  伪满洲国实际上是日本的傀儡政权,它的成立,为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扩大侵略中国的战争,并最终发动太平洋战争,提供了前进基地。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