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卷 宋仁宗嘉祐二年至宋神宗熙宁三年(1)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59岁。

  正月初六,欧阳修权知贡举。

  《长编》卷一八五“宋仁宗嘉祐二年正月癸未”条(页4467):“春正月癸未,翰林学士欧阳修权知贡举。先是,进士益相习为奇僻……修深疾之,遂痛加裁抑,仍严禁挟书者。及试榜出,时所推誉,皆不在选……然文体自是亦少变。”

  二月二日,唐询避公亮亲,出知苏州。

  《长编》卷一八五“宋仁宗嘉祐二年二月戊申”条(页4468):“二月戊申(2日),礼部郎中、知制诰唐询知苏州,避参知政事曾公亮亲嫌也。”

  三月二十四日,狄青卒于陈州。

  《长编》卷一八五“宋仁宗嘉祐二年三月庚子”条(页4473):“庚子,陈州言护国节度使、同平章事狄青卒。帝发哀苑中,赠中书令,谥‘武襄’。”

  八月三日,公亮以参知政事同提点详定《编敕》。

  《长编》卷一八六“宋仁宗嘉祐二年八月丁未”条(页4473):“八月丁未(3日),韩琦又言:‘天下见行编敕,自庆历四年以后,距今十五年,绩降四千三百余件,前后多抵牾,请加删定。’乃诏宰臣、参知政事曾公亮同提点详定编敕。”

  是年科考,进士及第者有苏轼(《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苏辙(《宋史》卷三三九《苏辙传》)、曾巩(《南阳集》卷二九《曾南丰神道碑》)、曾布(《琬琰集》下集卷二〇《曾文肃公布传》)、程颢(《琬琰集》下集卷二一《程宗丞颢传》)、张载(《伊洛渊源录》卷六)、吕惠卿(《琬琰集》下集卷一四《吕参政惠卿传》)、王回(《宋诗纪事》卷二二)等。

  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60岁。

  二月二十五日,公亮生日,有诏抚慰,欧阳修执笔。时公亮为给事中、参知政事。

  《欧阳修全集》卷八六《内制集》卷五《赐给事中参知政事曾公亮生日诏》(页1258):“卿蔚有时望,参于柄臣。惟倚注之所深,在眷顾之尤异。属兹诞日,宜尔寿期。膺此宠颁,体予至意。”

  六月七日,公亮由给事中升为礼部侍郎。文彦博罢相,富弼为首相。

  《长编》卷一八七“宋仁宗嘉祐三年六月丙午条”条略云:六月丙午(7日),吏部尚书、平章事文彦博,罢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郭申锡、张伯玉攻彦博虽不胜,彦博亦不自安,数求退,上许之……给事中、参知政事曾公亮加礼部侍郎。枢密副使、户部侍郎程戡加吏部侍郎。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升为枢密副使。

  《宋史》卷二一一《宰辅表》(页5478):“六月丙午,富弼自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加礼部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兼译经润文使。”同日,“文彦博自检校太师、同平章事,以河阳三城节度使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

  九月五日,公亮讨论茶法。

  《长编》卷一八八“宋仁宗嘉祐三年九月辛未”条:辛未(3日)……先是,天圣中,有上书者言茶盐课亏,帝谓执政曰:“茶盐民所食,而强设法以禁之,致犯者众;顾赡养兵师经费尚广,未能弛禁尔。”景祐中叶清臣尝上疏乞弛禁,下三司议,皆以为不可行。至是,著作佐郎何鬲、三班奉职王嘉麟又皆上书请罢给茶本钱,纵园户贸易,而官收税租钱与所在征算归榷货务,以偿边籴之费,可以疏利源而宽民力。嘉麟为登平致诵书十卷、隆衍视成策二卷上之。淮南转运副使沈立亦集茶法利害为十卷,陈通商之利。宰相富弼、韩琦、曾公亮等决意向之,力言于帝。癸酉(5日),命绛、旭及知杂御史吕景初,即三司置局议之。

  是年,公亮加正奉大夫、进封开国公、食邑五百户,赐推忠佐理功臣。

  《公是集》卷三〇《礼部侍郎参知政事曾公亮可加正奉大夫进封开国公食邑五百户赐推忠佐理功臣》:朕承七庙之光,继三圣之绪。惟慎祀时享,未足副盛德。委事有司,未足尽诚孝。故稽旷典历吉日,亲率公卿,躬执豆笾,昭见祖宗,并受祉福。若乃裒时之对,申锡无疆;天寓之内,莫不受庆,而况一二耄老,肃雍显相者乎?具官曾公亮,德器浑厚,智谟闳达。予欲观于雅颂,参□鸟清庙之诗,以追孝于前人。汝明予欲,谨于王事。极四海九州之美,以备物于大飨;汝图予欲,时和年丰,以荐厥嘉生,登黍稷之馨;汝翊予欲,制礼协乐,以对越太室,交神人之雍。汝助夫赏国之典,不可废也。进阶中朝,颁爵上公,衍食加田,勒忠甲令,使百执事粲然,皆知辅德政治之报焉。不其伟欤。

  按:公亮加勋之制,不得其时,系于是年之末。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61岁。

  五月四日,公亮为桥道顿递使。

  《宋会要补编》:“五月四日,以宰臣富弼为夆飨大礼使,韩琦为礼仪使,枢密使宋庠为仪仗使,参知政事曾公亮为桥道顿递使,枢密副使程戡为卤薄使。”

  八月十二日,公亮参与讨论郭皇后祔庙事宜。前此孙抃、苏颂倡议入庙,公亮反对郭皇后祔庙。

  《长编》卷一九〇“宋仁宗嘉祐四年八月甲戌”条略曰:八月甲戌,知制诰刘敞言:“伏闻礼官倡议,欲祔郭氏于庙,臣窃惑之……郭后之废,虽云无大罪,然亦既废矣。及其追复也,许其号而不许其礼且二十余年,今一旦欲治以嫡后之仪,致之于庙,然则郭后之殂也,为薨于寝乎,赴于同乎,反哭于庙乎,群臣百姓亦尝以母之义为之齐衰乎?……今欲扶所废以为正,亦将抑所兴以为不正。古者不二嫡,则万世之后,宗庙之礼,岂臣子所当擅轻重哉!谨案景祐诏书,本不许郭氏祔庙,议已决矣,无为复纷纭以乱大礼……今追祔郭氏,得无近于此乎!乞令诸儒博议,极其论难,以求折衷于礼为允。”诏下学士院详定。(据苏颂所作孙抃行状,则倡议祔后庙乃孙抃也。又据汪藻所编诏旨、苏颂传,颂实倡议者……复下两制合议、久之不决,然卒罢神御不建……众论未决,一日,白事都堂,曾公亮问曰:‘学士议郭皇后事甚善。然郭后是上元妃,若祔庙,则事体重矣。’颂曰:‘国朝祖宗三圣,贺、尹、潘皆元妃,事体正相类,今止祔后庙,则岂得有异同之言。’公亮曰:‘议者以谓阴逼母后,是恐万岁后配祔之意。’颂曰:‘若加一怀、愍、哀之谥,则不为逼矣。’公亮叹重久之。然事终不行。”)

  十八日,继续讨论郭皇后祔庙事。

  《长编》卷一九〇“宋仁宗嘉祐四年八月庚辰”条略云:八月庚辰(18日),诏学士院趣上郭皇后祔庙议……时集贤校理苏颂亦为礼官,所请与洞合。一日,白事都堂,曾公亮问曰:“郭后乃上元妃,若祔庙,则事体重矣。”颂曰:“国朝祖宗三圣,贺、尹、潘皆元妃,事体正相类。今止祔后庙,则岂得有异同之言?”公亮曰:“议者以谓阴逼母后,是恐万岁后配祔之意。”颂曰:“若加一‘怀’、‘愍’、‘哀’之谥,则不为逼矣。”公亮称善。然议终格。

  十九日,朝廷最终否认郭皇后祔庙。

  《宋会要》礼一〇之八(册1、页551):十九日,诏学士院:“比下议郭皇后祔庙事,其详考典礼折衷之论亟上之。”……其后学士院卒不曾上议,朝廷亦未皇施行。

  十月,仁宗亲诣太庙,公亮为桥道顿递使。

  《宋史》卷一〇七(页2580):嘉祐四年十月,仁宗亲诣太庙行祫享礼,以宰臣富弼为祫享大礼使,韩琦为礼仪使,枢密使宋庠为仪仗使,参知政事曾公亮为桥道顿递使。

  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62岁。

  二月十八日,公亮因病欲引退,朝廷下诏劝慰。

  《欧阳修全集》卷八九《内制集》卷八《赐礼部侍郎、参知政事曾公亮乞罢不允诏(二月十八日)》(页1300-1301):卿以敏识精学,参赞万务。儁德茂行,表仪百僚。而思虑之劳,偶婴疾恙。药石之效,闻比康平。嘉谋谠言,日以虚伫。封章屡上,引避甚坚。岂未体于眷怀,而每烦于开谕?宜专辅养,以副倚毗。所乞宜不允。

  七月,《新唐书》成,公亮上表。

  《欧阳修全集》卷九一、《表奏书启四六集》卷二《进新修唐书表(嘉祐五年七月戊戌为提举编修曾公亮作)》(页1340-1341):臣公亮言:窃惟唐有天下几三百年,其君臣行事之始终,所以治乱兴衰之迹,与其典章制度之英,宜其粲然,著在简册,而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盖百有五十年。然后得以发挥幽昧,补缉阙亡,黜正伪谬,克备一家之史,以为万代之传,成之至难。理若有待臣某(中谢),伏惟尊号皇帝陛下,有虞舜之智而好问,躬大禹之圣而克勤。天下平和,民物安乐,而犹垂心积精以求治要。日与鸿生旧学讲论六经,考览前古,以为商周以来为国长久,惟汉与唐。不幸接乎五代,衰世之士,气力卑弱,言浅意陋,不足以起其文,而使明君贤臣骏功伟烈。与夫昏虐贼乱祸根罪首,皆不足暴其善恶以动人耳目,诚不可以垂劝戒示久远,甚可叹也。乃因迩臣之有言,适契上心之所闵,于是刊修官翰林学士臣欧阳修、端明殿学士臣宋祁,与编修官、知制诰臣范镇、臣王畴、集贤校理臣宋敏求、秘书丞臣吕夏卿、著作佐郎臣刘羲叟等,并膺儒学之选,悉发秘府之藏,俾之讨论,共加删定,凡十有七年,成二百二十五卷。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至于名篇著目,有革有因,立传纪实,或增或损,义类凡例,皆有据依。纤悉纲条,具载别录。臣公亮典司事领,徒费日月,诚不足以成大典、称明诏,无任惭惧,战汗屏营之至。

  十一月十六日,礼部侍郎、参知政事曾公亮依前官授检校太傅,充枢密使。

  《长编》卷一九二“宋仁宗嘉祐五年十一月辛丑”条:十一月辛丑(16日),礼部侍郎、参知政事曾公亮依前官充枢密使。枢密副使、右谏议大夫张昇,礼部侍郎孙抃并为参知政事。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礼部侍郎、知制诰、史馆修撰欧阳修,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陈旭,御史中丞赵概并为枢密副使,仍以概为礼部侍郎。

  《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五:嘉祐五年十一月辛丑。同日曾公亮枢密使。(自参知政事授检校太傅依前礼部侍郎充。)公亮任枢密使制文曰:经远虑微,必谨制兵之术;折冲厌难,亦资画策之臣。是宪枢躔,聿崇使号,盖政谟之攸寄,匪耆哲而莫居,适得其人,诞敷厥命。(具官曾公亮)风猷硕茂,志虑深纯,学多贯于前言,性颇修于中道。有方重之德,可以泥躁而镇浮;有明达之材,可以造几而成务。尝讲劝于左右,亦召至于禁严,博我训言,代予词命。间请临于寰辅,遄擢典于京司,咸有治功,遂闻政本,通明练于百物,参和穆于群言。贰公之司,久陪于论道;内密之任,宜正于莞枢。仍加传道之名,更益陪敦之数,崇阶驭贵,真食衍封,并视宠章,式旌殊礼。于戏!典机之任,莫谨乎微。击柝之言,盖取于豫,勿谓承平之久,益思御备之深,祇服斯言,往践厥位。

  《宋史》卷一二《仁宗本纪》(页246):(十一月)辛丑,宋庠罢,以曾公亮为枢密使,张昇、孙抃为参知政事,欧阳修、陈升之、赵概为枢密副使。

  《华阳集》卷二九《赐枢密使曾公亮免恩命第一表不允口宣》:有敕。卿进繇儒术,望重师瞻,特升冠于枢联,方图绥于庙略,宜祇茂命,难狗冲怀。

  《华阳集》卷二六《赐枢密使曾公亮免恩命第一表不允断来章批答》:省表具之。朕延宠邦英,倚谐国柄,矧升联于使号,实总制于戎几。故先诹日之,良已布告廷之命。虽佥谋之允穆,犹让牍之继陈,盖谦畏者保躬之微,忠瘁者事国之大载。惟旧德当迫远猷,毋执冲怀,以稽明训,所免宜不允,仍断来章。

  《华阳集》卷二六《赐曾公亮免恩命第二表不允批答》:省表具之。朕绍列圣之序,将用乂于我家。顾元台之臣,数靡安于厥位,乃端命枚卜灼。求俊心诞,陟老成之人,表魁政举,实系一时之瞻,共体仰成,无或淹拜,所免宜不允。

  《华阳集》卷二九《赐枢密使曾公亮告敕口宣》:有敕。卿蕴造微之识,资经远之才,久陪论于鼎司,宜冠联于枢省。告廷之命,当肃以承。

  公亮自嘉祐元年十一月除参知政事以来,到是年十月充枢密使,已执政五年。

  是年,欧阳修举荐王回等人充馆职。

  《欧阳修全集》卷一一二《举章望之、曾巩、王回等充馆职状》略云:前亳州卫真县主薄王回,学行纯固,议论精明,尤通史传姓氏之书,可备顾问……王回,臣今保举堪充馆阁职任。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63岁。

  正月初八,翰林学士王珪权知贡举(《长编》卷一九三),翰林学士范镇等并权同知贡举(《宋会要》选举一)。

  三月九日,赐进士、诸科及第、同出身二百九十五人(《宋史》卷一二《仁宗本纪》)。是科状元王俊民(《文献通考》卷三二《选举考》)。登是榜者,有曾宰(《曾巩集》卷四六《亡弟湘潭县主薄子翊墓志铭》)、王冏(《曾巩集》卷四二《王季容墓志铭》)、韩忠彦(《太平治迹统类》卷二七)等。

  二十五日,陪侍仁宗游后苑,赏花赋诗。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一七:“嘉祐六年三月,仁皇帝幸后苑,召宰执、侍从、台谏、馆阁以下赏花钓鱼……宰相韩琦、枢密曾公亮、参政张昇、孙抃,副枢欧阳修、陈旭以下皆和。”

  四月十七日,枢密副使陈旭罢,以包拯为枢密副使(《宋史》卷一二《仁宗本纪》)。

  二十八日,蔡襄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蔡襄集》卷二四《辞权三司使表》)

  闰八月二十日,韩琦为首相,公亮为次相。

  《长编》卷一九五“宋仁宗嘉祐六年闰八月庚子”条:闰八月庚子(20日),工部尚书、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韩琦加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枢密使、礼部侍郎曾公亮为吏部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张昇为工部侍郎,加检校太傅,充枢密使。

  《宋史》卷一二《仁宗本纪》(页248):嘉祐六年闰八月庚子(20),以韩琦为昭文馆大学士,曾公亮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张昇为枢密使。辛丑,以胡宿为枢密副使。《宋大诏令集》卷五六《曾公亮拜集贤相制》(页281-282):朕惟宰相之任,外镇抚四夷,内亲睦百姓,使二气协和于上,而群生茂遂于下,授受之际,岂轻也哉。推忠佐理功臣、枢密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傅、行尚书礼部侍郎、兼群牧制置使、上柱国、庐陵郡开国公、食邑三千一百户、食实封六百户曾公亮,体被中和,性资夷雅,知略足以经远,德望足以镇浮。若时登庸,基命宥密,枢机之务,日有万微,夙夜惟勤,居然一意。边鄙不耸,师徒以宁,时乃之功,朕用嘉止,进秩天官之贰,对司魁柄之隆,成是民瞻,相我天事。于戏!君以任臣为重,在付畀之所专,臣以得君为难,惟极竭而后已,往其钦服,副朕命焉,可特授行尚书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仍赐推忠协谋同德佐理功臣。

  毕仲游写文祝贺

  《西台集》卷八《贺曾公亮相公启》:显膺麻制,进莅鼎司,圣贤相逢,夷夏均庆。中书仆射,相公际天,奥学名世,真儒以丽,笔鸿文交辉于棣萼。以沈机远识,同体于冕旒,自筹帷幄之深,尤契风云之会,塞上万堞,相望于金汤。禁中一言,遂安于宗庙。贤业默定,人心允孚,不谋蓍□,遂运枢极。昔山甫入相,补周衮以宣劳平,阳趣装奉,汉规以靖,治未若功,足以熙帝之载道,足以给时之求,颛面正朝,岂惟华夏安,四夷服,代天理物,自然风雨,时三光明,千载之,逢今日乃见。某效官无似托庇有年,侧闻涣汗之疾传,不觉翘襟而载跃,永系造物,可无失所之嗟,谅不淹时,即见太平之效。某以奔驰道路,不获躬诣,台屏卑情,无任欣颂,激切之至。

  闰八月,公亮子孝纯、孙谌加官。

  《临川文集》卷五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韩琦奏亲侄孙恬守秘校、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曾公亮亲男孝纯将作监主簿,侄孙谌试秘校,枢密使张昇奏亲孙男戒守秘校,参知政事欧阳修奏男辨太常寺太祝,参知政事赵概奏孙男尤绪太常寺太祝,枢密副使吴奎奏长男璟守太常寺太祝、次男环试秘校制》:敕某:朕受纯嘏于神灵而布之在位。其官显者,得任其子弟以及孙曾。尔生大臣之家,是为贤者之类,往保禄秩,可无慎哉。可。

  按:原文没有时间。考《宋史》卷二一一《宰辅表》(页5480)知,韩琦、公亮等四人的官职同时出现,则可判断此奏当在是年。又《宋史》卷一二《仁宗本纪》(页248)记载,知其事在此月。

  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64岁。

  四月九日,公亮上《删定编敕》等。

  《宋会要》刑法一之六(页6464):七年四月九日,提举管勾编敕宰臣韩琦、曾公亮上《删定编敕》、《赦书德音》、《附令敕》、《总例》、《目录》二十卷,诏编敕所镂版颁行。先是诏以《庆历编敕》止嘉祐三年,续降宣敕删定,命都官员外郎张师颜、权大理少卿王惟熙、屯田员外郎宋迪、太常丞张宗易充删定官,龙图阁直学士钱象先、卢士宗充详定官,琦、公亮提举。至是上之。

  五月,公亮为杨安国陈情。

  《宋会要》选举三二之一四(页4749):七年五月诏:故侍讲学士杨安国家所居济州官舍候服阕,许再居三年,从宰相曾公亮所请也。

  八月九日,公亮为张方平辩护。

  《长编》卷一九七“宋仁宗嘉祐七年八月癸未”条略云:八月癸未(9日),赐皇子名曙。邈川首领唃厮啰既老,国事皆委其子董毡。知秦州张方平尝诱董毡入贡,许奏为防御使,董毡寻遣使入贡。知杂御史吴中复劾奏方平擅以官爵许戎狄,启其贪心,方平议遂不行……事平,文彦博悉分屯永兴、泾原、环庆三路,期有警则召之,以省刍粮,谓之下番兵。方平既发下番兵,关西震耸,仍驿奏乞发京畿禁军十指挥赴本路。枢密使张昇言于上曰:“臣昔在秦州,边人言敌欲入寇者甚众,后皆无事实。今事未可知,而发京畿兵以赴之,惊动远近,非计也,请少须之。”上从之。数日,方平复奏谅祚已引兵西去击董毡矣。谅诈寻复为董毡所败,筑堡于古渭州之侧而还。谏官司马光因劾奏方平怯懦轻举,请加窜谪。宰相曾公亮独右方平,曰:“兵不出塞,何名为轻举?且寇所以不入者,以有备故也。有备而贼不至,顾以轻举罪之,边臣自是不敢为先事之备矣。”光奏三上。甲申(10日),徙知秦州张方平知应天府。

  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65岁。

  三月二十九日,仁宗去世,公亮撰册文。

  《宋会要》帝系一之五(页17):嘉祐八年三月二十九日,崩于福宁殿。(年五十四)。十月二十七日,葬永昭陵。(在河南府永安县。)谥曰神文圣武明孝,庙号仁宗。(《宋朝会要》:谥议,翰林学士王珪撰;册文,宰臣曾公亮撰;哀册文,宰臣韩琦撰。)

  四月五日,公亮撰谥册文。

  《宋会要》礼二九之三七(页1082):五日,命宰臣韩琦撰哀册文及陵名,曾公亮撰谥册文,参知政事欧阳修书哀册、谥宝,赵抃书谥册,翰林学士王珪议谥号。诏两省、御史台文班各撰挽歌词二首,付太常寺教习。又诏哀谥册条依乾兴故事,用阶玉制造。六日,命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郝质为山陵都护,宣庆使石全彬为钤辖。七日,群臣表请听政事,诏答不允。自是三上表,始从之。

  十三日,公亮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

  《长编》卷一九八“宋仁宗嘉祐八年四月甲申”条:四月甲申(13日),宰相韩琦加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进封卫国公;曾公亮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枢密使张昇、参知政事欧阳修赵概并加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胡宿、吴奎并加给事中。

  是时,公亮特进加恩。

  《宋大诏令集》卷六一《宰相·进官加恩别使》三《曾公亮特进兼礼部尚书加恩制》:门下:自昔继体守文之君,承祧践祚之始,必赖辅弼,共宁邦家。况予冲人,惟德不类,仰惟托付之重。俯念奉称之难,方倚谋猷,以隆政道。推忠协谋同德佐理功臣、光禄大夫、行尚书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上柱国、庐陵郡开国公、食邑五千一百户、食实封一千四百户曾公亮,履道冲素,秉德温恭,才适世务之周,器包王佐之略。而自辅佐先帝,干翼本朝,远图是经,大事能断,中外咸乂,社稷以安,逮于凭几之辰。矧在受遗之列,共推眇质,获纂庆基,任莫重焉。礼无违者,稽旧章之顺变,孚大号以维新,报德褒功,于是乎在紫微右掖,贰卿居献替之崇。文昌中台,八座司出纳之命,衍加真食。增益户封,仍峻崇阶,并隆宠数。于戏!我国家四圣相继百年于兹,恩德结于民心,声教衍乎方表,粲典章而具在,顾持守以维艰,嘉与忠贤,奉若成宪,守而勿失,永孚于休。可。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66岁。

  正月二十三日,公亮乞寝罢生日器币、鞍马等。

  《长编》卷二〇〇“宋英宗治平元年正月甲寅”条:故事,执政生日皆有赐予,诏言助其燕喜。时帝在谅闇,曾公亮及宋庠生日,翰林学士贾黯当草诏。己未(23日),黯言:“前日寿圣节,契丹使上寿于紫宸殿罢,群臣升殿间饮,才令献一觞而退。将相大臣,同国休戚,宜权罢赐。”而曾公亮亦言:“朝廷向来止沿旧例,未经讨论。今黯所言,实于人情为顺,望赐允从。”诏以大臣有已经赐者,令赐之如例。

  《宋会要》礼六二之九一、九二(页1740):英宗治平元年正月,翰林学士贾黯言:“得入内供奉官李用希状,赐宰臣曾公亮、宋庠生日物,乞降诏录。窃惟大臣生日,朝廷颁赍诏文,须言资助家庭宴乐之意。伏见圣寿节日,陛下但以夷使来会,特以举觞,自余庆礼,率从损抑。将相大臣同国休戚,生日颁赍,伏恐亦宜权寝。”于是曾公亮奏:“臣亦窃思朝廷向来止沿久例,恐未经讨论,今黯所言寔于人情为顺,望赐允从。”诏以大臣有已经赐者,令赐之如例。十一月二十六日,宰臣曾公亮言,乞寝罢生日器币、鞍马等,以皇帝在亮阴故也。诏不许辞免。富郑公为枢密使,英宗初即位,赐大臣永昭陵遗留器物,已拜赐,又例外独赐郑公如干,郑公力辞。东朝遣小黄门谕云:“此微物,不足辞。”虽家人亦以为不害大体,屡辞恐违中旨。公曰:“此固微物,要是例外也。大臣例外受赐不辞,若人主例外作事,何以上之?”竟辞不受。神宗熙宁三年十一月,新授河阳三城节度使、守司徒、兼侍中、集禧观使曾公亮言:“恩赐公使钱一分,本职别无支费,乞寝罢。”从之。

  按:此事经过多时讨论,直到神宗熙宁三年。为了完整地表述事情原委,故将前后经过罗列于此。

  二月,公亮为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平章事。

  按:《石刻史料新编·两浙金石志》卷五“宋常乐院敕谍碑”(页10317)中有中有韩琦、曾公亮等官职署名,其时曾公亮署名为“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平章事曾公亮”。

  五月十三日,公亮参与韩琦策划之让太后还政撤帘事。

  《长编》卷二〇一“宋英宗治平元年五月戊申”条略云:五月戊申(13日),皇太后出手书还政,是日遂不复处分军国事。先是,上疾稍愈,自去年秋即间日御前后殿视朝听政,两府每退朝,入内东门小殿覆奏太后如初……韩琦久欲太后罢东殿垂帘,尝一日取十余事并以禀上,上裁决如流,悉皆允当。琦退,与同列相贺,因谓曾公亮等曰:“昭陵复土,琦即合求退,顾上体未平,迁延至今。上听断不倦如此,诚天下大庆,琦当于帘前先白太后,请一乡郡,须公等赞成之。”公亮等皆曰:“朝廷安可无公?公勿庸请也!”于是诣东殿,覆奏上所裁决十余事,太后每事称善。同列既退,琦独留,遂白太后,如向与公亮等言。太后曰:“相公安可求退?老身合居深宫,却每日在此,甚非得已,且容老身先退。”琦即称前代如马、邓之贤,不免贪恋权势,今太后便能复辟,马、邓所不及,因再拜称贺;且言台谏亦有章疏乞太后还政,未审决取何日撤帘。太后遽起,琦厉声命仪鸾司撤帘,帘既落,犹于御屏微见太后衣也。

  闰五月三日,公亮迁户部尚书。

  《长编》卷二〇一“宋英宗治平元年闰五月戊辰”条:闰五月戊辰(3日),宰臣韩琦迁右仆射,曾公亮迁户部尚书,枢密使富弼迁户部尚书,张昇迁吏部侍郎。上御延和殿,召琦等入谢,琦等辞以方陈避,不敢入。固召之。既视事,入,复出御延和以俟。琦等遂入谢,命坐,赐茶。弼以不预定策,恳辞,昇以病在告,不入。参知政事欧阳修、赵概为吏部侍郎,枢密副使胡宿、吴奎为礼部侍郎。

  曾公亮进户部尚书制文:

  《宋大诏令集》卷六一《宰相·进官加恩别使三》:在昔公旦之辅成王,子孟之立昭帝,皆承统绪之正,且无疾疚之忧。而其史册之所传,有丹青之不泯,顾予贤弼,克迪贤良。推忠协谋同德佐理功臣、特进行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上柱国、庐陵郡开国公、食邑六千一百户、食实封一千八百户曾公亮,才猷靖深,性资端雅,能任经术,以断国论。天意与子,预定大谋,上心察臣,令受遗诏。重惟嗣位之始,加以积哀之伤,中外事为,罔或不济。惟德之报,此焉其期。是用仍西省之秘严,兼地官之长率。陪敦多邑,增衍爰田。于戏!社稷之功,与古无愧,廊庙之器,惟时所瞻。勉祗宠休,以副朕意。可特授依前行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上柱国、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

  《欧阳修全集》卷九二《表奏书启四六集》卷二(页1355-1356):臣今日伏蒙圣慈差入内高品,陈日新至中书传宣,令臣系新除官。臣寻与曾公亮等具札子奏……此来恩命出于非常。臣与韩琦等进退惶惧,夙夜思维。虽君恩至优,违则有咎。然事体所系,义有难安。所恃者睿圣聪明,必察臣等恳诚之至。圣心宽恕,不以臣等屡黩为烦。欲望天慈省阅臣等前后所陈事理,曲加裁择,特赐寝停。于此四方旱灾,百姓嗷嗷之际,是臣等合被责之时,免滥受非次之赏,则臣不胜幸甚。臣诚迫意切言,不成文干,冒冕旒伏,俟诛戮,今取进止。

  闰五月二十二日,翰林学士范镇因撰公亮加官制文之失误,而罢为翰林侍读学士。

  《宋会要》职官六五之二三(页3858):(英宗治平元年闰五月)二十二日,翰林学士范镇罢为翰林侍读学士。初,迁宰相各一官,而镇草制,已迁曾公亮一官,误以兼门下侍郎。后帝觉其误,而公亮亦辞,遂帖制而绌镇焉。

  六月二十四日,司马光及吕诲的奏文反映公亮在英宗继位过程中的贡献。

  《长编》卷二〇二“宋英宗治平元年六月戊午”条(页4893-4895)略云:先是,司马光及吕诲皆累奏乞寝罢两府迁官,讫不从。于是诲复奏曰:“臣闻韩琦等各已受新命,臣不敢更有论列,但取前降制词之害义者以闻。盖重朝廷法制而正论功之体,事虽既往,犹足补于将来。区区之诚,唯所省览。赐琦制云:‘藩邸侧微,首议建储之策;宫车晚出,复推定策之忠。’曾公亮则云:‘公旦之辅成王,子孟之立宣帝,皆承统绪之正,且无疾疹之忧。’富弼则云:‘往在至和之中,尝同冢宰之任,屡陈计策,请建国储,逮兹纂承,出于绪论。’……陛下太宗之孙、濮王之子、仁宗之侄,官为宿卫,地居亲近,势在崇高,入继大统,于体斯正,岂侧微之谓也?昔豫、鄂、褒三王不寿,先帝以陛下鞠育宫中,盖知历数之所在,皇太后保护如所生焉。此之恩意,天下共知。在至和中,建议者甚众,迨嘉祐七年,韩琦等成先帝之意固请,遂正储副之任,于宗社诚为忠焉,于陛下诚有力焉……且如建储定策,始议之,终立之,皆自琦等,则是大宝之位,系人臣之力,于义可乎?其如先帝之命何!其如皇太后之恩何!陛下绍德尊亲之道固若是乎?成陛下之失者在此辞尔,所以公议愤然不平。数大臣者向时之议果邀今日之福,臣非为陛下吝惜一官,薄辅臣功业,所惜者国体之重轻尔。亦恐大臣不易当之,贪天功以为己力,得谓之安乎?……臣所以不愿陛下赏韩琦等功,正为是也。事虽已往,伏望陛下记录于中,不必显明,或异日转官,以辅翊之勤、忠谊之节褒之,体斯得矣。臣又闻近臣抗章,谓谏官不合论列。臣料之,不过以陛下即位,方行爵赏,遽此沮议,不当允从。果不计政令之得失,赏罚之当否,则谏臣之言,罪不容诛矣。臣窃思之,陛下践祚以来,天下拭目倾耳,有所待焉,威福一行,宜其怨怼。因是而贾天下之怨,以归于上,所谓近臣者忠耶?佞耶?微斯人之言,陛下应不至深惑。经云:‘事君者将顺其美,匡救其恶。’臣所以向来不敢将顺于陛下者,迫公议之未允也。臣岂不知拂戾人主,罪在不测,容悦辅臣,身当有益?愚而自守者,知其职分也。”

  十月十九日,文彦博至,公亮上奏请序班己上。

  《宋会要》仪制三之三0(页1886):(治平元年)十月十九日,宰臣曾公亮言:先朝枢密使兼侍中有在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之上者,今文彦博至,乞序班如故事。閤门奏:天圣中,枢密使兼侍中曹利用领景灵宫使,宰臣王曾领会灵观使。故利用在曾上,其后,枢密使兼侍中不领宫观,则宰臣在其上,从之。

  十二月二十三日,张方平反对除杨绘为同修起居注。

  《长编》卷二〇三“宋英宗治平元年十二月戊申”条(页4927)略云:实录院检讨官、集贤校理宋敏求,诸王府记室参军、直集贤院韩维同修起居注。初,修起居注缺,中书进敏求及集贤校理杨绘……张方平言修起居注“盖惟才是用,岂为人择官”,后英宗“不以例特除用人”,杨绘遂不用。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67岁。

  二月十一日,蔡襄出知杭州,韩琦、欧阳修、公亮等为之说情请留京师,未果。

  《长编》卷二〇四“宋英宗治平二年二月辛丑”条(页4946-4947)略云:二月辛丑。三司使、给事中蔡襄为端明殿学士、礼部侍郎、知杭州。初,传者多端……至是,因襄请罢,琦遂质于上,上曰:“内中不见文字,然在庆宁即已闻之。”琦曰:“事出暧昧,若虚实未明,乞更审察。苟令襄以飞语获罪,则今后小人可以倾陷,善人难立矣。”曾公亮曰:“京师从来喜造谤议,一人造虚,众人传之,便以为实。前世以疑似之言陷害忠良者,非惟臣下被祸,兼与国家为患。”修曰:“陛下以为此事果有果无?”上曰:“虽不见其文字,亦安能保其必无?”修曰:“疑似之谤,不唯无迹可寻,就令迹状分明,犹须更辨真伪。先朝夏竦欲害富弼,令其婢学石介字体,久之学成,乃伪作介为弼撰废立诏草,赖仁宗圣明,弼得保全。臣至和初免丧至阙下,小人有嫉忌臣者,伪撰臣乞沙汰内官奏藁,传布中外,内臣无不切齿。判铨才六日,为杨永德所谗,以差船事罢知同州,亦赖仁宗保全,寻知其无罪,遂却留住至今。以此而言,就令有文字,犹须更辨真伪,况无迹状,陛下幸勿致疑。”琦及公亮又各进说。上曰:“造谤者因何不及他人?”遂命襄出守,龙图阁直学士、工部侍郎吕公弼权三司使……(帝)又曰:“卿继蔡襄为使,襄诉讼不以时决,颇多留事,卿何以处之?”公弼知帝不悦襄,对曰:“襄勤于事,未尝有慢失,恐言者妄尔。”帝益以公弼为长者。

  四月九日,诏礼官及待制以上,议论濮王典礼事。“濮议之争”拉开帷幕。

  《长编》卷二〇四“宋英宗治平二年四月戊戌”条(页4957):“诏礼官及待制以上,议崇奉濮王典礼以闻。宰臣韩琦等以元年五月奏进呈故也。”

  五月二十五日,公亮权兼枢密院公事。

  《长编》卷二〇五“宋英宗治平二年五月甲申”条(页4966):五月甲申(25日),命宰相韩琦、曾公亮权兼枢密院公事,富弼在告故也。弼自去冬以足疾卧家,至是,章二十馀上,乞补外郡,终不许。

  《宋会要》职官一之七六(页2367):英宗治平二年五月,命宰臣韩琦、曾公亮权兼枢密院公事,以枢密使富弼在告故也。

  六月二十一日,任王回(公亮外甥)官,辞不就。回卒于是年七月。

  《长编》卷二〇五“宋英宗治平二年六月己酉”条(页4970)略云:六月己酉(21日)……试校书郎孙侔、试将作监主簿常秩、前亳州卫真县主簿王回,皆为忠武军节度使推官;侔知来安县,秩知长社县,回知南顿县。侔等皆以文行知名,为知制诰沈遘、王陶等所荐,命下而回卒,侔、秩皆辞不赴。回,侯官人,平子也,惇行孝友,质直平恕,造次必稽孔子、孟子所为,而不为小廉曲谨以求名誉于世,其学问所得,自汉以来列于儒林者罕及也。常举进士中第,任卫真主簿,于事有所不合,称病自免,退居颍州,久之不肯仕,在廷多荐者,故命以为县,会卒。弟向、冋亦以文学知名,善序事,皆蚤卒,仕止于县主簿,其母则曾公亮之姊也。

  《曾巩集》卷四五《金华县君曾氏墓志铭》(页606—607):夫人嫁王氏,为侍御史讳平妻,姓曾氏,泉州晋江人……盖其子五人,回、向、固、同、冋,皆有学行。回有道为儒宗,向、冋尤有文,三人皆身在隐约而声震天下。于是时,夫人兄鲁公公亮实为宰相当国,然夫人处里舍弥约,未尝以为泰。及其後,回、向、同、冋、皆蚤,世人以为难处,夫人能自广以理,未尝乱其志,教养其孙。至男有立,女有归。

  同日,诏尚书集三省、御史台议奉濮安懿王典礼(《宋史》卷一三《英宗本纪》)。司马光、吕诲等台谏派认为称濮王为皇伯,而韩琦、公亮、欧阳修等执政派则与之持论不一(《长编》卷二〇五治平二年六月)。

  二十六日,关于“濮议”的争论依旧进行。

  《宋会要》礼四〇之六(页1373):六月十三日,诏复集议。二十六日,皇太后手书以议事诘责执政,且云:“如闻议论不一,宜权罢议,当令有司博求典故以闻。”礼官范镇等言:“汉之称皇考,称帝,称皇,立寝庙,序昭穆,皆非陛下圣明之所法,宜如前议为便。”于是侍御史知杂事吕诲、侍御史范纯仁、吕大防弹奏欧阳修首建邪议,韩琦、曾公亮、赵概傅会不正,固请如王珪等所议。谏官傅尧俞等皆有言。

  七月二十日,贾昌朝卒。

  《长编》卷二〇五“宋英宗治平二年七月戊寅”条(页4978):戊寅,观文殿大学士、尚书左丞贾昌朝卒……赠司空、兼侍中,谥文元。御篆墓碑曰“大儒元老之碑”。

  二十二日,文彦博任枢密使。

  《长编》卷二〇五“宋英宗治平二年七月庚辰”条(页4979):庚辰(22日),淮南节度使、兼侍中文彦博为枢密使。初,彦博自河南入见,上谓曰:“朕在此位,公之力也。”彦博对曰:“陛下登储纂极,乃先帝圣意,与皇太后协赞之功,臣何与焉!”上曰:“备闻始议,公于朕盖有恩者。”彦博逊避不敢当,上曰:“暂烦西行,即召还矣。”彦博行未至永兴,亟有是命,又遣中使促之,至永兴才数日也。枢密使、吏部侍郎张昇罢为彰信节度使、同平章事、判许州。昇久在病告,求罢,凡七上章,乃得请。先是,韩琦、曾公亮欲迁欧阳修为枢密使,将进拟,不以告修,修觉其意,谓两人曰:“今天子谅阴,母后垂帘,而二三大臣自相位置,何以示天下?”两人服其言,遽止。及张昇去位,上遂欲用修,修又力辞不拜。

  九月十八日,公亮等持节册命皇后。

  《宋会要》礼五三之四(页1564):治平二年九月十八日,命参知政事赵抃撰册文并书。十二月十六日,郊祀礼毕,帝御文德殿,遣摄太尉、宰臣曾公亮,摄司徒、枢密副使陈升之,持节册命皇后。百官自文德殿移班合门拜表称贺,又上表笺贺皇太后、皇后于内东门。

  册文:

  皇帝若曰:惟坤仪承天以亭育万物,惟阴景配日以照临四方,惟后德佐王以化成天下,盖风乎远者必始于近,正其国者先齐其家。有莘翼商,涂山兴夏。舜以二女,茂昭厘降之文;周以大姒,聿称大明之咏。此有国之成宪,古今之常道也,可不慎焉!朕猥当洪业,获奉皇图,袭先帝之大基,承长乐之慈荫。粤求内助,率迪故常。咨尔高氏,惟乃祖休有丕烈,显于家邦,勋昭前人,庆浃后世。眷乃淑哲,雍和粹纯,贵而能去其骄,动而能约以礼。自嫔藩邸,肇正壶仪;肆朕缵服,辅予忧勤。矧慈寿徽音,方资善继;六宫懿范,宜有宗师。故群公卿士,佥绎旧典,遂加褕狄之饰,允正长秋之位。诞告有众,既吁外庭;式契元龟,协诹谷旦。今遣摄太尉、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曾公亮,摄司徒、枢密副使、尚书礼部侍郎陈升之,持节册命尔为皇后。夫《家人》正内,《易》所以显于象中;《关雎》进贤,《诗》所以为之风首。惟其懋乃德,迪厥善,畅肃雍之化,敦《螽斯》之义,尚播美于彤史,以光乎万世,岂不韪欤!

  是月,公亮、韩琦、欧阳修讨论增补僧官事宜。

  《长编》卷二〇六“宋英宗治平二年九月”条(页5003):先是,僧官有阙,多因权要请谒,内降补人。当时谏官御史累有论列,仁宗深悟其事,因著令僧官有阙,命两街各选一人,较艺而补。至是,鉴义有缺,中书已下两街选人,不上,而内臣陈承礼以宝相院僧庆辅为请,内降令与鉴义。中书执奏不可,韩琦、曾公亮极保其事。欧阳修奏曰:“补一僧官,当与不当,至为小事,何系利害?但中书事已施行,而用内降冲改先朝著令,则是内臣干挠朝政,此事何可启其渐?”又启曰:“宫女近习,自前世常患难于防制,今小事若蒙听许,后有大事,陛下必以害政不从,是初欲姑息而反成怨望,不若绝之于渐。此一小事,陛下不以为意而从之,彼必自张于外,以谓为上亲信,朝政可回。在陛下目前似一闲事,外边威势不小矣。”上遽可中书所奏,令只依条例选试。修又奏曰:“事既不行,彼必有言云,万事只由中书,官家岂得自由行一事?陛下试思,从私请与从公议,孰为得失。”而琦及公亮亦所陈甚多,上皆嘉纳。

  十月八日,王安石为工部郎中、知制诰。

  《长编》卷二〇六“宋英宗治平二年十月甲午”条(页5004):复以王安石为工部郎中、知制诰,母丧除故也。

  十七日,公亮提请朝廷同意文彦博序班位置在己之上,朝廷同意。

  《长编》卷二〇六“宋英宗治平二年十月癸卯”条(页5004):癸卯(17),宰臣曾公亮奏:“先朝枢密使兼侍中,在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之上,今文彦博至,乞班序如故事。”閤门奏:“天圣中,两府领宫观,枢密使兼侍中曹利用领景灵宫使,宰臣王曾领会灵宫使,改利用在曾上,其后枢密使兼侍中,不领宫观,则宰臣在其上。”从之。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68岁。

  正月十八日,公亮等“濮议”中的执政派受到御史弹劾。

  《长编》卷二〇七“宋英宗治平三年正月癸酉”条(页5025):正月癸酉(18日),又奏:“修备位政府,不能以古先哲王致治之术,开广上意,发号施令,动合人心,使亿兆之民,鼓舞神化。希意邀宠,倡为邪说,违礼乱法,不顾大义,将陷陛下于有过之地,而修方扬扬得志,自以为忠。及乎近臣集议,礼官讨论,迁延经时,大议不决。而又牵合前代衰替之世所行缪迹,以饰奸言,拒塞正论,挟邪罔上,心实不忠。为臣如此,岂可以参国论哉?琦庇恶遂非,沮抑公议。公亮及概,依违其间,曾不辨正,亦非大臣辅弼之体。伏望圣慈奋然独断,将臣等前后章疏,付外施行,庶分邪正,以服天下。”

  二十一日,御史对公亮等人的指责还在持续。

  《长编》卷二〇七“宋英宗治平三年正月丙子”条(页5029):正月丙子(21日),中书奏事垂拱殿,时韩琦以祠祭致斋,上特遣中使召与共议。既退,外间言濮王已议定称皇,欧阳修手为诏草二通,一纳上前。日中,太后果遣中使赍实封文书至中书,执政相视而笑。诲等闻之即奏:“臣等自去秋以来,相继论列中书不合建议加濮王非礼之号,不蒙开纳。又于近日三次弹劾欧阳修首启邪议,导谀人君,及韩琦、曾公亮、赵概等依违傅会,不早辨正,乞下有司议罪,亦未蒙付外施行。盖由臣等才识浅陋,不能开悟圣心,早正典礼。又不能击去奸恶,肃清朝纲。遂至大议久而不决,中外之人谤论汹汹。若安然尸禄,不自引罪,则上成陛下之失德,下隳臣等之职业。因缴纳御史告敕,居家待罪,乞早赐黜责。”上以御宝封告敕,遣内侍陈守清趣诲等令赴台供职。诲等以所言不用。虽受诰敕,犹居家待罪。

  二十三日,吕诲等继续上奏,批评曾公亮等人。

  《长编》卷二〇七“宋英宗治平三年正月戊寅”条(页5032):正月戊寅(23日),吕诲等又奏:“臣窃思前敕三省集议,因皇太后手书切责大臣,遂罢集议。今有此命,始末相戾,群情震骇,重以疑惑。就如皇太后意,欲濮邸称皇、后,陛下当审其可否,以臣僚所议典礼,规正其事,岂可宣扬于外,而后形于谦让。非独彰诏书反汗之失,亦损陛下爱亲之德矣。闻向者御史范纯仁到中书,曾公亮、欧阳修、赵概皆言禁中商量,必使历久可行。睹今日命下,诚知大臣之谋有素矣。盖首议者欲变兹事,自外制中,苟逭深责,使天下怨谤归于人主,今复贻于母后,得谓之忠乎?况濮王封大国,典礼终阙,前有权罢之旨,后有且欲之言,传于四夷,人谁敢信?即园立庙,皆非所宜,嗣子袭封,于体为允。臣等伏乞圣念俯顺人情,更赐讲求,以期至当。若不归罪首议之人,天下疑惑,莫之能解,陛下至公之心,无以明辨。臣等杜门待罪,畏恐旁皇,唯冀宸慈早赐明断。”

  二十六日,在公亮坚持下,张方平被擢为翰林学士承旨。

  《长编》卷二〇七“宋英宗治平三年正月辛巳”条(页5022-5023):正月辛巳(26日),端明殿学士兼龙图阁学士、知徐州张方平为翰林学士承旨。初,上谓执政,学士独王珪能为诏,余多不称职。因问方平文学如何?欧阳修对曰:“方平亦有文学,但挟邪不直。”曾公亮以为不闻其挟邪,赵概又以为无迹。故卒命之。上尝问治道体要,方平以简易诚明为对,上不觉前席曰:“朕昔奉朝请,望侍从大臣,以为皆天下选人,今而不然,闻学士之言,始知有人矣。”御史吕大防言:“窃闻参知政事赵概举张方平、钱明逸,乞加超用。传播之初,实惊物听。方平、明逸,皆以制策登科,早列侍从,不闻有嘉猷善状著于时论,而出领事任,所至不治,岂足以谋谟庙堂之上,经纶天下之务哉?窃以概备位辅臣,与国一体,不能昌言公论,进贤退不肖,而牵于私旧,引非其人,失大臣忧国致君之道。伏望出臣此章,下概问状,以惩不恪。”

  二十七日,“濮议”还在延续。

  《长编》卷二〇七“宋英宗治平三年正月正月壬午”条(页5023-5024):正月壬午(27日),罢三司推勘官。初,诏三司举京朝官一人专领推勘事,至是三司奏以为不便,罢之。然议者不以罢之为便也。(嘉祐五年置。)工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吕诲前后十一奏,乞依王珪等议,早定濮安懿王追崇典礼,皆不报,乞免台职,亦不报。是月壬戌,(案此月无壬戌日,此系追叙前月之事,以下干支皆牵连而书,缘罢吕诲等是壬午日事,故附于此月末耳。)即与侍御史范纯仁、太常博士监察御史里行吕大防合奏曰:“豺狼当路,击逐宜先,奸邪在朝,弹劾敢后?伏见参知政事欧阳修首开邪议,妄引经据,以枉道悦人主,以近利负先帝,欲累濮王以不正之号,将陷陛下于过举之讥。朝论骇闻,天下失望。政典之所不赦,人神之所共弃。哀、桓之失既难施于圣朝,褒、犹之奸固难逃于公论,当属吏议,以安众意。至如宰臣韩琦,初不深虑,固欲饰非,傅会其辞,诖误上听。以至儒臣辑议,礼院讲求,经义甚明,佥言无屈。自知己失,曾不开陈,大臣事君,讵当如是?公亮及概,备位政府,受国厚恩,苟且依违,未尝辨正,此而不责,谁执其咎?臣等地居言职,势不嘿全。请尚方之剑,虽古人所难;举有国之刑,况典章犹在。伏请下修于理,及正琦等之罪,以谢中外。且议既不一,理难并立。昔师丹之说行,则董宏坐其罪,董宏之论胜,则师丹废于家。臣等及修,岂可俱进?言不足用,愿从窜责,上不辜陛下之任使,下不废朝廷之职业,臣等之志足矣。”

  三月,皇太后还政。

  《太平治迹统类》卷一一略云:甲午,(帝)祈雨于相国寺醴泉观……士庶欢呼相庆。戊申,皇太后出手书付中书还政。是日,遂不复处分军国事。先是,上疾稍愈,自去年秋,即间日御前后殿视朝听政,两府每退朝,入内东宫小殿覆奏太后如初。太后再出还政手书,大臣以白上,辄留之不出。上既康复,无他,太后复降诏书还政,韩琦亦欲罢东殿垂帘,尝一日取十余事并以禀上,上裁决如流,悉皆允当,琦退,与同列相贺,因谓曾公亮等曰:“昭陵复土,琦即合求退。顾上体未平,迁延至今,上听断不倦如此,诚天下之大庆。琦于前先白太后,请一乡郡,须公等赞成之。”公亮等皆曰:“朝廷安可无公?公勿庸请也。”于是诣东殿,复奏上所裁决十余事。太后每事称善,同列既退,琦独留,遂白太后,如向与公亮等言。太后曰:“相公安可求退?老身合居深宫,却每日在此,甚非得已,且容老身先退。”琦即称前代如马邓之贤,不免贪恋权势,今太后便能复辟,诚马邓所不及。因再拜称贺,且言台谏亦有章疏乞太后还政,未审决取何日撤帘。太后遽起,琦即厉声命仪銮司撤帘,帘既落,犹在御屏后,微见太后衣也。

  四月二十五日,苏洵卒于京师,公亮有挽辞。

  《嘉祐集·附录》卷下:立言高往古,抱道鬰当时。铅椠方终业,风灯忽遘悲。名垂文苑传,行纪太丘碑。后嗣皆鸾鷟,吾知庆有诒。

  《欧阳修全集》卷三四《故霸州文安县主薄苏君墓志铭》略云:(苏洵)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25日)也,享年五十有八。

  二十七日,枢密副使胡宿罢知杭州,郭逵同签书枢密院事(《长编》卷二〇八)。

  十月十三日,公亮、韩琦、欧阳修等举荐人才,人各举六人。

  《长编》卷二〇八“宋英宗治平三年十月甲午”条(页5064-5065):甲午(13日),诏宰臣、参知政事举才行士可试馆职者各五人。先是,上谓中书曰:“水潦为灾,言事者多云不进贤,何也?”欧阳修曰:“近年进贤之路太狭,诚当今所患。臣每与韩琦等论议未合。”上曰:“何谓进贤路狭,中书尝所进拟者,其人皆如何?”修曰:“自富弼、韩琦当国以来,十数年间,外自监司,内则省府官,比类选擢甚精,时亦得人,比于往年,绝不同也。然皆是钱谷刑名强干之吏,此所谓用才也。如臣所言进贤路狭,谓馆职也。”上曰:“如何?”修曰:“朝廷用人之法,自两制选居两府,自三馆选居两制。然则三馆者,辅相养材之地也。往时入三馆有三路,今塞其二矣,此臣所谓太狭也。”上曰:“何谓三路?”修曰:“进士高科一路也;大臣荐举二路也;因差遣例除三路也。往时进士五人以上及第者,皆得试馆职,第一人及第,有不下十年即至辅相者。今第一人及第,两任凡十年,方得试馆职,而第二人已下无复得试,是高科一路塞矣。往时大臣荐举,随即召试,今止令上簿,候馆阁阙人与试,而馆阁人初无员数,无有阙时,则上簿者永无试期,是荐举一路又塞矣。唯有因差遣例除者,半是年劳老病之人。此臣所谓进贤路太狭也。新格置编校官八人,皆用选人,历七年乃自校勘除校理,此外未尝有所擢用。臣谓此八员者宜仍旧,它员或阙,即令中书择人进拟,庶无遗贤。”上嘉纳之,故有是诏。因谓辅臣曰:“馆阁养才之地,比欲选数人出使,无可者,公等其各为朕搜扬,虽执政亲戚、世家勿避,朕当亲阅可否。”于是韩琦、曾公亮、欧阳修、赵概等所举蔡延庆、夏倚、王汾、叶均、刘攽、章惇、胡宗愈、王存、李常、张公裕、王介、苏棁、安焘、蒲宗孟、陈侗、陈睦、李清臣、朱初平、黄履、刘挚凡二十人,上皆令召试。琦等以为人多难之,上曰:“既委公等举,苟贤,岂患多也?”乃令先召权提点陕西刑狱、度支员外郎蔡延庆等十人,余须后试。延庆,齐子;汾,禹偁曾孙;均,清臣子;惇,德象族子;宗愈,宿弟子;存,丹阳人;常,南康人;公裕,江原人;棁,颂弟;焘,开封人;宗孟,新井人;侗,莆田人;睦,侗弟;初平,昂孙;履,邵武人;挚,海人也。

  按:李焘注释云:朱史修传云:诏韩琦、曾公亮各举六人,欧阳修、赵概各举五人。与墨史及此云二十人数不合,当考。刘攽志陈侗墓乃云:文彦博荐侗宜在馆阁,召试,而富弼守汝州,请侗为从事,须考满召试。会弼归,执政即召试,除馆阁校勘。不知此时荐侗者何人也。

  《宋会要》记录此事,稍微晚一些。

  《宋会要》选举三一之三六(页4741):(治平三年)十一月六日,召权提点陕西刑狱、尚书度支员外郎蔡延庆等十一人就试馆职。初,帝谓辅臣曰:“馆阁所以育雋才,比欲选数人出使无可者。公等为朕各举才行兼善者数人,虽亲戚、世家勿避,朕当亲阅,可否?”于是韩琦、曾公亮、欧阳修、赵概所举二十人,皆令召试。宰臣以为人多,难之。帝曰:“既委公等举,苟贤岂患多也?”时被荐者蔡延庆、夏倚、王汾、叶均、刘攽、章惇、胡宗愈、王存、李常、张公裕、王介、苏棁、安焘、蒲宗孟、陈侗、李清臣、朱初平、黄履、刘挚二十人。先召延庆等十人,余须后试。(按:原文小字注:以上《国朝会要》,则可以知道这条内容的出处)

  同见《宋会要》其他条目记载:

  《宋会要》选举一一之一二(页4432),选举二八之四(页4679):《宋史选举志》:治平三年,命宰执举馆职各五人。先是,英宗谓中书曰:水潦为灾,言事者云,咎在不能进贤,何也?欧阳修曰:“近年进贤路狭,往时入馆有三路,今塞其二矣。”进士高科一路也,大臣荐举一路也,因差遣例除一路也。往年进士五年以上皆得试第一人,及第,不十年有至辅相者,今第一人两任方得试而举第二人,以下不复试,是高科路塞矣。往时大臣荐举即召试,今只令上簿,候缺人乃试,是荐举路塞矣。惟有因差遣例除者半。是年,劳老病之人,此臣所谓荐举路狭也。帝纳之,故有是命。韩琦、曾公亮、赵概等举蔡延庆以下凡二十人皆令召试。宰臣以人多难之。帝曰:既委公公等举之,苟贤,岂患多也?先召试蔡庆等十人,余须后时。

  十二月二十二日,英宗病情加重,立皇子颍王赵顼为皇太子(《长编》卷二〇八)。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69岁。

  正月初一,公亮责斥契丹使者。

  《长编》卷二〇九“宋英宗治平四年春正月庚戌”条(页5073):春正月庚戌朔,群臣上尊号册于大庆殿,太尉奉册授閤门使转授内常侍,由垂拱殿以进。是日,大风霾。契丹贺正使在馆,故事,赐宴紫宸殿,时上不豫,命宰臣就馆宴之,使者以非故事,不即席。曾公亮责以:“赐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不便,必待亲临,非体国也。”使者乃即席。

  正月初八,英宗去世,享年三十六岁(《宋史》卷一三《英宗本纪》)。

  太子赵顼即位,是为神宗(《宋史》卷一四《英宗本纪》)。

  《宋会要》礼四九之一九(页1493):谥曰宪文肃武宣孝,庙号英宗。(谥议翰林学士承旨张方平撰,册文宰臣曾公亮撰,哀册文宰臣韩琦撰。)治平四年正月十日,神宗即位未改元。制曰:“自昔圣王之有天下也,继世以治世,示建统之正,尊亲之所亲,为立孝之始。朕以菲质,逖承丕造,恭闻顾命,祗循大卞,稽诸历古,具存典礼。皇太后以坤厚之德载亟夏,以柔明之道俪皇家。祖朝推内助之贤,先帝严毋仪之奉。懿猷徽范,形于邦国。迨兹冲耿,躬获缵承,践祚之初,礼章懋举,谨以徽称,仰事宝慈。谨上尊号曰大皇太后,其合行册礼,令有司检详典故以闻。

  《宋会要》礼二九之四八(页1087):同日,命宰臣韩琦撰陵名及哀册文,曾公亮撰谥册文,参知政事欧阳修书册宝,翰林学士承旨张方平议谥号。

  正月十九日,公亮进封英国公。

  《宋史》卷一四(页264):戊辰(19日),以韩琦守司空兼侍中;曾公亮行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进封英国公;文彦博行尚书左仆射、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富弼改武宁军节度使,进封郑国公;曹佾改昭庆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张昇改河阳三城节度使;宗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改集庆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欧阳修、赵概并加尚书左丞,仍参知政事;陈升之为户部侍郎;吕公弼为刑部侍郎。

  《皇朝文鉴》卷三五王珪撰《除曾公亮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依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封英国公、加食邑、实封、功臣制》:大火基宋,实开五圣之符;六龙乘干,遂继中天之运;乃倦近弼,荐更三朝元勋;冠于百僚,利泽施于万世。载蠲谷旦,敷告治廷。具官曾公亮,学通天地之微,谋合圣贤之举,包刚柔于九德,固夷险之一心,蚤膺皇祖之求,爰履公台之位,有皋夔之论,能变尧民于时雍,有丙魏之声,不改汉家之故事。肆我文考,遗予冲人,咨顾命之老臣,辅初政于天下,重宣至策,终仰丕成。进首中台之班,往颛东省之务。既疏荣于公社,益躐数于爰田。功之所加,宠不敢后。于戏,恐德弗类,念高宗之未言,俾民不迷,系尹氏之素力,共祗天监,永协邦休。

  按:同见《宋大诏令集》卷六一《宰相·进官加恩别使三》、王珪《华阳集》卷三七。

  闰三月十一日,因御史指责不赴文德殿押班,公亮上表待罪。

  《宋会要》仪制四之五(页1901):治平四年(神宗即位未改元)闰三月十一日,御史台状:检会《皇祐编敕》,应正衙常朝及横行并须宰臣立班。常朝日,中书门下轮宰相一员押班。寻常多据引赞官,称宰臣更不过来,窃虑上须编敕仪制,别有冲改,更不可行用,伏乞明降指挥。既而御史中丞王陶奏弹宰相韩琦、曾公亮,不赴文德殿押班,琦、公亮上表待罪,诏答不允。

  二十二日,公亮为王安石辩护。

  《长编》卷二〇九宋英宗治平四年闰三月庚子条:闰三月庚子(22日),御史中丞王陶言:“臣奉诏别举台官,缘有才行可举之人,多以资浅不应敕文,欲乞许举三任以上知县资序人为御史里行。”从之。先是,陶乞复用吕大防、郭源明,执政以为意欲逼己,不悦。工部郎中、知制诰王安石既除丧,诏安石赴阙,安石屡引疾乞分司。上语辅臣曰:“安石历先帝一朝,召不起,或为不恭,今召又不起,果病耶?有要耶?”曾公亮对曰:“安石文学器业,时之全德,宜膺大用。累召不起,必以疾病,不敢欺罔。”吴奎曰:“安石向任纠察刑狱,争刑名不当,有旨释罪,不肯入谢,意以为韩琦沮抑己,故不肯入朝。”公亮曰:“安石真辅相之才,奎所言荧惑圣听。”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备见其临事迂阔,且护前非,万一用之,必紊乱纲纪。公亮荧惑圣听,非臣荧惑圣听也。”上未审,奎重言之。癸卯,诏安石知江宁府,众谓安石必辞,及诏到,即诣府视事。或曰:“公亮力荐安石,盖欲以倾韩琦也。”龙图阁直学士韩维言:“臣今日闻除王安石知江宁府,然未知事之信否。若诚然者,臣窃以为非所以致安石也。何则?安石知道守正,不为利动,其于出处大节,料已素定于心,必不妄发。安石久病不朝,今若才除大郡,即起视事,则是安石偃蹇君命,以要自便,臣固知安石之不肯为也。又其精神可以为一大郡,而反不能奉朝请,从容侍从之地,岂是人情?臣久知安石之不肯为也。所可致者,惟有一事,即陛下向所宣谕,臣向所开陈者是也。若人君始初践阼,慨然想见贤哲,与图天下之治,孰不愿效其忠,伸其道哉?使安石甚病而愚则已,若不至此,必幡然而来矣。臣窃恐议者以为安石可以渐致,而不可以猝召,若如此,是诱之也,是不知安石者之言也。惟贤者可以义动而不可以计取,陛下稽古讲道,必于此理粲然不惑,唯在断而行之,毋以前议为疑,则天下幸甚!”(韩维论王安石,据维奏议具载之,足明安石进退失据也。)

  四月十四日,御史中丞王陶指责韩琦、曾公亮不臣。

  黄以周等辑《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以下简称《长编拾补》)卷一“英宗治平四年四月”:辛酉(14日),中丞王陶因以状白宰相,云天子新即位,不应隳废朝仪。又不报。陶遂劾奏韩琦、曾公亮不臣,至引霍光、梁冀等事为喻,斥韩琦骄主之色过于霍光;且言欲保全琦族,故劾奏之。其略曰:“琦等久居重位,新辅嗣君,忽千官瞻视之庭,蔑如房闼;艰再拜表仪之礼,重若邱山。沮格台文,侮慢风宪。宜加显罚,用肃具僚。”

  十七日,韩琦、曾公亮再上表待罪,诏答不允。

  《长编拾补》卷一“英宗治平四年四月”:甲子(17日),韩琦、曾公亮再上表待罪,诏答不允,仍断来章。

  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五七(页1832,下引该书,简称《纪事本末》):韩琦、曾公亮再上表待罪,诏答不允,仍断来章。

  《东都事略·王陶传》:神宗颇不悦大臣之专,陶乃弹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