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传说软事

  传说

  寺山的传说寺山,位于昌江河畔,丽阳镇三水交汇、山势临江处悬崖峭壁,怪石嶙峋,惊涛拍岸,旬然有声。为昌江扼守之天险,因山上原有法云寺,香火旺盛,故名寺山。

  元末1350年间,陈友谅派一支人马扼守在寺山天险,在寺山山顶筑起炮台,准备将顺江而下的朱元璋消灭在寺山脚下。朱元璋得知探马消息,大惊失色,愁眉不展。晚上,朱元璋设置香坛,仰天朝拜:“天啊、你若无灭我之心,请另开一条水路让我军逃过这一劫难,他年朱某若有福登基,必将厚爱黎民,拯救苍生……”。也许是朱元璋的真情感动了天性,当晚乌云密布,大雨谤沱,几个昼夜不息,山洪暴发,在昌江_L游新桥至关山处破开一条小河,水势湍急。朱元璋的船队避开寺山顺港而下直达都阳湖。陈友谅闻讯,仰天长叹,天不灭朱,其奈我何。以后一来,陈在都阳湖上多次交锋,给后世留下了“朱元璋、陈友谅大战都阳湖十八年”的传说。这就是广传民间的“水打四季港”的故事。

  担瓦亭担瓦亭座落在荷塘乡童坊东南2.5公里长岭山岭上,是古代仓下、上村、田坑坞等数十村及乐平塔前乡、科山乡村民通往景德镇的大路。清中期,刘姓从义城(今贴鱼山镇)迁老仓下(今荷塘乡)定居,一名称刘老八的挑一担瓦盖一座凉亭,供来往行人纳凉渴息。此亭以一担瓦欠一只角未盖满,后人用瓦补上去,都被风吹掉,一盖再盖,此角总空着没有瓦。

  此亭早年倒塌,存有残砖亭墩可见。

  崖壁“百字文”区境仓鱼公路中段荷塘乡山门村木咀湾,远古有人在此处(路旁)悬崖高壁的石头上刻有一百个字文。碑刻何时,未考。碑文不详。大意是为开劈山里通往鱼山路,以石刻字为证。传说,如有人一口气能念完石碑上的文字,此山此石将会崩裂冒出金船。一次,果真一人路经此处,口诵碑文只剩几字,石山发出嗡嗡响声,山动石晃,此人惊慌运气,未能念完,顿时山不动,石不晃,响声止。

  里村城墙里村分前街、后街和童街,面临南河,是江西东北的军事要地,又是昌江通往姿源的要道,也是景德镇的东大门。历史上,这里有土筑的寨围子。洪杨革命时期,清军将领左宗棠为了抵抗太平军,特在土围的基础上筑起城墙。建成后,浮梁的太平军(当时,景德镇归浮梁所辖)已往别处另辟战场,城墙未起到作用。

  传说城墙由左宗棠亲自察看地形规划所建。城墙将前街、后街围住,童街在东门外。东门南北两侧各有一个山峰,稍微向东突出;西门南侧没有山,另外还开了小西门,是前街往景德镇的通道。西门北侧有一个高峰略向西突出,靠近城门有一个山坡,山坡与高峰中间,有一条小路直通东门北侧的高峰下。南门和城墙建在南河北岸,以南河作护城河;北面全是低山,城墙建在透迄的山岗上。因不通大道,没有开城门。东南西各个城门高约1丈5尺,是用1尺长、5寸厚、5寸宽的大青砖砌成,城墙高约1丈、厚约6尺,全是用旧窑砖砌成。所用的窑砖,都是从景德镇各省各县会馆和各姓祠堂拆来的。在20世纪30年代时,城墙依然存在,只有少数被拆。1935年,国民党军队强迫里村人用乱石修复城墙,又在东门北侧高峰上修筑碉堡,以防御东乡瑶里的红军游击队,并在东西门派了哨兵日夜守卫。抗日战争时,城墙碉堡又被人慢慢地拆掉了。

  太白园小史太白园是景德镇的名园胜景。座落在昌江大桥头东岸。已是有名无园,成为景德镇市第二中学。

  民国16年(1927年),广东省顺德县李子衡挟巨资来景德镇开瓷行。牌号“公和安”。在富商上弄建起一幢华丽的大厦,屋后一花园,广植花卉,饲养珍禽。园内四季群芳斗艳、好鸟争鸣,人们誉为“闹市中心的小桃源”。李不满足于瓷行和方圆不过一亩的“御苑”,志在建造一座类似上海大世界式的游乐场‘。于是,李寻找建园‘:宝地”成为中心工作。事有巧合,李的女儿因患肺病被小港咀名医唐去卿治愈。李唐便成了募逆之交,往来甚密,李去唐家里作客,路经西瓜洲,见西濒昌江、南山在望,北有小桥流水(已被马路所埋没),东是通往古刹禅师庵风景胜地沙陀山,南山大道,又是渔夫、樵子朝夕往返必经之地,每到春秋佳日,路上行人络绎不绝,市区更是近在咫尺的一片荒原,这是建园的理想地址。加上医师的鼓励,经过反复踏勘,丈量和周围环境的详细观察,建园基地确定在此。唐是当地名流,地皮购买很快在献筹交错中谈妥。

  建一座偌大的包含花园、酒楼、剧场等巨大建筑、无有充裕的财力、必是纸上谈兵。李考虑到“公和安”在镇上响挡挡的声誉,决定争取广东哥弟支援,向市内富户冯成就借银元3000块,怡和钱庄贷款8000块,广东旅景同乡凑集10000元,不敷之数,自己商号承担。外借款项达到预期目的,建园经费解决后、设计、绘图关系到花园,酒楼、剧场建成后,是否雄伟壮观,有无豪华气慨,能不能招揽顾客的大问题。李游览过不少名园胜景,见多识广,胸中早有一个轮廓。在建造格局上,既要迎合大众心理,又要别出裁,给人以新、奇的印象来吸引各界人士,李与行家们反复讨论后,一座百花丛中耸立着酒楼、剧场、动物、别墅、参差错落其间的花园兰图便设计出来。

  李建园的目的在营业牟利。为实现这一目的,必须为园定名,以便大造声势,向外宣扬,对此早已成竹在胸。李崇拜以同宗的唐代酒仙诗人李白,认为李白是文人墨客在观花饮酒时常评论的风流人物,以他的别号作为园名,既富有诗意,又为雅俗共赏,更可隐喻园主姓李。因之“太白”二字便成为计划兴建花园的名称。李付出极大精力收集借贷款项之后,建园的各项工作,立即分别展开。

  经过数百名能工巧匠,费时5年的辛勤劳作,耗资8万银元、占地200亩的“太白园”建成。环园筑以围墙、高竣雄伟、大门向东敞开。园内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园为主体,占地面积60%以上,是遍植花卉、果树、饲养动物的游览中心。牡丹、芍药、含笑、海棠、木莲、酷菜、墨兰、昙花、“白玉兰”,果树更是多不胜数,仅桃树千株以上,形成丛林、蔚为壮观。此外,罗汉松、刺槐翠竹、垂柳等错杂在亭榭之侧,宛如百花丛中的绿色巨伞,与蛇紫嫣红的花朵,各逞异姿。恰到好处的是猴舍、兔窝、鹿苑分别建在花坞、树丛的隙地中;笼中的画眉、八哥、黄莺、架上鹦鹉、散布在方绿丛中、点缀成趣。园中偏南中央,有一幢仿西式建筑的两层楼阁,属主人别墅。屋后30步,有一掘地砌成长形水池、池深1.5丈、长3丈、宽I丈,注人清水养红、黑两色鲤鱼。再后20步,在地面相对地垒起两口长1.2丈、宽8尺、深4尺的水池、池上架空建有突顶飞檐,木柱栏杆的亭榭,池中种有萍荐、两池相距约6丈。两亭夹在东西两方自然生长物的几棵大槐树之间,绿叶朱栏、互相辉映,给花园增添了拘丽的色彩。游人人园、处处可见花儿在枝头含笑、听到鸟儿宛咐歌声。当猴舍中的猴群上下攀登、欢跳时、可引起孩子们阵阵欢笑。游人在南园看得眼花缭乱、想品尝山珍海味时,可步人北园,走上酒楼,体验太白口饮300杯的滋味,更可听到弦歌、看看杂枝。酒楼、茶馆、露天剧场、巧妙地构成一建筑群体。

  酒楼正对大门,飞檐高啄、廊腰I回。酒楼与大门之间,中央是一条平坦的通道。夹道而立足栩栩如生的“八仙”塑像。酒楼分上下两层,各摆八仙桌20余张,可供300余人同时会宴。上层大厅有一尊长达丈余描色的“醉酒太白”塑像,头枕于酒坛之上,横卧厅中、紧靠墙壁、背后衬以红色帷幕,光彩照人,使来客走上楼便产生一醉方休的念头。茶楼正对南山,亦有八仙桌30余张,楼前隙地陈放长凳几百条,可坐千余人。剧场茶楼南北相望。酒楼西部、茶楼上下、都可饮酒、品茗时观尝戏曲。无怪当时有人把这座花园誉为“蓬莱仙境”。

  太白园开业至民国21年(1932年),热气腾腾、生意兴隆、游人如织,是当时景德镇的高雅餐厅和娱乐中心。此时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广大劳动人民都在为衣食而奔跑,那有间情逸兴去观花饮酒。那些囊囊充盈的人物弋都怠折厌川,来过几次后就把兴趣转移到别的活动上去了。加上当时交通不便,外来旅游人极少。更有甚者,有的所谓少爷、公子、大吃大喝、欠下光洋3千余元,成为帐上无法注销的数字。就这样,曾热闹一时的名园,逐渐出现“门前冷落车马稀”的萧条景象。相应的是经济上入不敷出,借贷来的款项利加利,债台高筑、园中花木、也日渐凋零;正如宋代诗人辛稼轩所说:“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有的债主开始来搬取家具。出卖花鸟,减员再减员,也难撑持这风雨飘摇的残局;到民国22年(1933年),踏进园门便只是纷纷而来的索债者。颓势无法挽回,为了躲债,在一个月色朦胧的深夜,李子衡携全家人口逃回原籍去了。

  李有三房妻妾,10多个子女,回故乡后,仅靠几亩簿田收租,难以维持全家生活、子女中有独立能力的各找出路。填房妻子陈二妹于民国24年(1935年)携带的二子一女回到景德镇,在中渡口开了一家土产杂货店。民国25年(1936年)不料一次怡和昌钱庄的老板在街上迎面碰见了李子衡的长子李鸿析,便向法院提出控诉,要求追回借款。此时,李鸿析年纪还小,闻讯后便连夜逃往他乡。根据旧法“父债子还”的条文,法院在一传、二传、三传被告不到的情况下,作出缺席判决:将一个价值10万元银元(包括装饰、添置花木家具等费用)的大花园,判给怡和昌钱庄。10万元的财产,抵债8千元的判决是不公平的。有人叫李鸿析上诉要求重判。但李感到自己未到法院申辩有点亏理;其次是几年的利滚利、数字很大,自己又无力偿还;再次是怡和昌钱庄老板有钱有势,上诉官司未必能赢。就这样,李子衡花了多年的精力,付出了一定资本,建造、经营的“太白园”,在法院一纸判决书下达后,悄悄地易主了。

  1936年西安“双十二”事件发生以后,抗日呼声高涨,战云密布全国、江西省政府决定在景德镇创办一所医院。当时驻景的江西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邓景福选定太白园为院址,但怡和昌钱庄老板认为这是私产,坚决不同意。经过协商,由邓景福批给3千元为买价。这样怡和昌老板一块刚进人口中的“肥肉”来不及咀嚼便被迫吐出,太白园也就由个人囊中物而成为公产。1937年“七、七”抗日战争爆发后,医院迁走。九江高级工业学校,永修高级农业学校先后迁来借园暂驻。两校迁走以后,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看中了园中别墅,把他的妻子安顿在此。都阳沦陷以后,顾祝同妻子撤出不久,浮梁地籍管理处又在此办公。国立铅山师范流亡到浮梁旧城后,浮梁县立中学便在太白园开课。新中国成立以来,景德镇市立中学、太白园初级中学、第二中学相继驻此,人民政府连续拨款,改造教室、实验室、建办公大楼、图书馆、教工宿舍、绿化工程紧紧跟上,已是高楼人云,花木葱笼、当年面貌彻底改变,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教育阵地。

  胭脂瀑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的洪湾村(荷塘乡童坊村)里有一位名叫胭脂的姑娘,她不仅人长得很漂亮,而且学得一身好武艺。她为人勤俭吃苦、乐于助人、周围的乡亲十分喜欢她。

  在某年一天,人们象往常一样在农田中辛勤的耕作,突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一条乌龙出现在空中,一转眼又消失在村中的小河里。人们在惊叹之余,却发现村中的几处房屋已经燃烧起熊熊大火。从此以后,洪湾村一改往日的和平与宁静,不时陷人火灾的厄运之中,许多房屋被烧毁,亲人被烧死。人们请来不少法师却无济于事,胭脂姑娘更是心急如焚。

  一天,胭脂姑娘在梦中得到仙人的指点说:“这条乌龙是龙虎山张天师炼丹炉中千年木炭精,它趁天师云游时逃了出来。只有张天师的镇观之宝‘风波铜’才能将其镇住。”于是,胭脂告别亲人,踏上出龙虎山的路途。一路土,胭脂力尽磨难,终于到达龙虎山的天师府。本想说明来意借“风波铜”一用,却不料想张天师外出云游不在观中,门童将胭脂挡在门外。胭脂想到那些受苦的乡亲们,毅然决定夜盗“风波铜”。当晚,胭脂潜人观中,正要将“风波铜”偷出,不料被童子发现,两人打斗起来,她们直斗得天昏地暗,正在这时张天师已赶到,他劝退童子对胭脂说:“姑娘你的勇气和善良令人感动,但你偷取‘风波铜’已触犯天规,如果想把‘风波铜’永留在你的家乡”,张天师用手指在村口的山凹中劈下半边山。“那你就要永远守在这不得返乡。”胭脂饱含泪水说:“只要家乡的人们不受乌龙的侵害,我愿意守在那里永不返乡。”胭脂姑娘日夜兼程赶回家乡,将“风波铜”投人水中,顷刻间,水中垅起一个小沙洲,将乌龙牢牢地镇在水中。这个沙洲仍留在童坊村的小河中,童坊村里之所以很少发生火灾,就是这个沙洲的原故。

  从此,乡亲们又可过上幸福、宁静的生活,人们载歌载舞、大肆欢庆、胭脂默默的离开欢快的人群,含着泪水回到山凹中,每天守在那为乡亲们祈祷、祝福。胭脂死后人们发现在她每日祈祷的地方冒出一股清泉化作一条瀑布,欢快的流淌着。人们为纪念她就将这条瀑布取名胭脂瀑。

  “官庄”村的传说“官庄”的传说由来已久,它既有神话的传说,又有可供考证的史料。官庄的正北方,并排有3座山:居中原名为皇家山,现叫塘坞、韩家坞(枫树山林场塘坞分场所在地);塘坞左边原称“白龙山”,又叫白蛇咀(高专学校宿舍所在地);塘坞右边原称“青龙山”,叫青蛇咀。皇家山(今塘坞)前面左边有一小山墩叫“鼓墩”(昌江区政府办公大楼后面);其右边有一小山墩叫“铜锣墩”。传闻,此地每天早晨天未亮之前,可隐隐地听到有铜锣、鼓响之声,是块风水宝地。

  据说,宋朝康王时期,朝中有一种“宝镜”,照到此地要出“天子”。于是皇上便派岳飞带领人马前来挖山(挖原“皇家山”),意在将“皇家山”的“龙脉”挖断而出不了“天子”。谁知岳飞白天带领千军挖山,过一夜第二天去挖山时,山又依然长平了。岳飞想究其原因,晚上亲自带人值班。深夜“土地菩萨来报”:“不怕你白天千人挖,晚上自有万人填,只怕“铜钉”钉破铜锣埋(边缘的意思)。”岳飞不解其意,便问其军师。军师一琢磨,悟出其意是:“铜钉”即“童丁”也,于是就将4个10岁以下的儿童分别埋在“鼓墩”的四周。之后,“皇家山”的“龙脉”才被挖断,此地再也出不了“天子”了。因是奉旨挖山,而且“龙脉”又已被挖断,“龙”也死了,所以原来的“龙”被贬为“蛇”,后人将原“白龙山”、“青龙山”改称为“白蛇咀”、“青蛇咀”。尽管“龙”被斩断,此地出不了“天子”,可能是“龙脉”太好的缘故吧,但还是出了大官。

  据说唐朝末期,首先由徐、陈、史、刘四大姓来此定居建村。随着四姓建村后不知过了多久,孙氏取而代之发展起来。其主要头面人物孙烈,在元朝官为三品,并另有13名孙氏官员在朝扶佐。后来因孙烈犯了国法被斩遗返故里安葬,孙氏用金头银颈陪葬。

  又传说不知那个朝代,史家有一人在朝为官。因皇上爱其妹漂亮想娶为妻,无奈因姓而遭文武百官反对。当皇上个别征求史氏官员意见时,史说,这好办,改姓不就成了吗?皇上遂将其妹改姓后即娶为妻。从此这位姓史的官员便成了“国舅”。后不知这位“国舅”犯了什么罪被处斩了,安上金头银颈运回老家安葬。为防患被人盗墓,安葬时用24个“山夫”3口棺材出殡,葬好后便将24个“山夫”杀掉,做24座大小一样的坟墓,使人难辨真伪。

  又传说在明代,武宗皇帝驾下有一位史宏基,官居宰相。因私通寇被革职斩首,亦是用金头银颈运回故里安葬。

  官庄原称无法考证,可能是当地出了这3名大官而取名“官庄”。官庄曾出过3名大官虽是传说,但又有史料的依据。

  史国舅、史宏基(无法论证是否是一个人)确有其其墓人。

  20世纪60年代,官庄农民在宋家咀(今官庄第三村民小组所在地)山上挖古墓时,挖出“朝铜、朝靴”,未见“金头”。墓碑上却刻有史国舅代号。

  同年代,市历史博物馆派人与官庄大队联系有关文物工作,来人曾交代;如当地挖古墓发现有“史宏基”之墓时,需通知市历史博物馆。据李金铭证实,他曾看过一本小说,书名为《三门街》。小说是有史宏基此人,而且是宰相。因私通“楼寇”曾被斩,运回浮梁安葬,官庄原正浮梁管辖。

  据说孙烈后亦任宰相,在官庄东边(今孙家垄)建有数百幢房子,为孙氏家庭府宅,现名“牌楼下”的地方当时孙家的跑山场。经土地改革时丈量,孙氏府宅占地430余亩。今在孙家垄仍可发现很多墙基遗址。现浮梁建厂平地时,推土机曾推出“朝铜”、“朝靴”,据推测可能是孙烈之墓,但未发现“金头银颈”。

  官庄原史家祠堂可说是“官庄”村来历的佐证,可惜于1979年黎明制药厂建厂时被拆除。

  官庄史氏宗祠,造型典雅,雄伟、共有3进殿堂,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前殿为御书楼、中殿的“大德阁”中柱梁上中端,安有玉匣、匣内供放“圣旨”之用,后殿堂则为史氏历代祖先牌位。祠堂中殿屋顶上中央,安放祭红瓶,高90公分,直径30公分,瓶内插有三叉戟(此瓶已遗失)。尤其是祠堂门楼更为壮观,与众不同。门楼是八角形,用多种砖砌成。上有包括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之类人物,仙圣及其麒麟、狮、象等面雕图像。特别是门楼上的各种浮雕,远看是一顶八角帽,近视又象狮形乌纱。由此可见祠堂是按朝廷规定和官衔等级所建,足见当时史家的显赫。

  由此看来,“官庄”的传说,又有其一定的真实性。民谣十字歌1950年6月15日,中共都阳县委依法将荷塘乡一个贪官污吏,民愤极大的民国后期的县长程慕颧处决后,人心大快。邻近几乡人民群众编了一首“十字歌”:

  一字写来一横长,叔送慕濒进学堂;

  先在浮梁景德镇、再转“饶洲”与南昌。

  二字写来隔条河,县长回家退老婆;

  负心郎君妻最苦,良家女子怎奈何;

  三字写来众人蘸,县长贪款造洋楼;

  昧着良心干坏事,自我得意出风头。

  四字写来四角空,横行霸道抓壮丁;

  有钱可把壮丁买,无钱被抓去当兵。

  五字写来左边低,良民百姓受压欺;

  村村户户派吃请,鱼肉人民用心机。

  六字写来八字脚,县长逍遥找快乐;

  不要脸皮不害操,寻花问柳实可恶。

  七字写来右边弯,漂亮女子由他奸;

  胡作非为民女恨,同仇敌汽要抗争。

  八字写来两边光,解放大军过长江;

  作恶多端应有报,县长依法见阎王。

  九字左撇右上勾,人民翻身喜心头;

  感谢中国共产党,为民除害天下扬。

  十字写来归了中,歌颂领袖毛泽东;

  建立人民共和国,工农成了主人翁。

  民歌

  荷塘是个好地方。1957年,波阳县204名下放干部来荷塘与荷塘人民一道走“发展生产、自力更生”道路,创造了优异成绩。1964年,评为全国农垦系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红旗单位。江西省歌舞团来荷塘创作歌谣一首:

  荷塘是个好地方,青山绿水绕山庄,

  层层梯田苗青秧儿壮,油茶松杉连成片,

  青翠茅竹满山岗,哪个满山岗。

  想当年荷塘多荒凉,

  磨天岭、铁石关、把路档,

  山高水又冷、无钱缺米粮,

  恶霸地主赛猛虎,人民生活苦难当,

  哪个苦难当。

  五七年腊月天,党的号角响,

  下放干部到荷塘,劈山修公路,下田改造冷浆,

  艰苦奋斗三年多,

  人民生活变了样,

  哪个变了样。

  荷塘春色美

  荷塘美,美荷塘,满眼春光山重山,苍松翠柏连天碧,幽相依绿浪翻。丽日映飞瀑,暖风送花香,荷塘春色艳人间。

  荷塘美,美荷塘,当年革命红缨枪,创建老区根据地,金戈铁马上战场!号角声声急,战鼓咚咚响,血染丰碑红旗扬。

  荷塘美,美荷塘,岁月风云创业艰,山坞垅田夺高产,自力更生斗志昂!各地来学习,业绩上报章,六十年代南泥湾。

  荷塘美,美荷塘,节气频催春光漾,黄鹏百人能解,改革开放谱新章。农林产业化,创收找市场,甩开大步奔小康!

  荷塘美,美荷塘,如诗如画好风光,李家山上瀑布美,山水风情看杨湾。游人笑声喧,林莺飞啼忙,欢歌一曲唱荷塘!

  谚语选录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昌江区志

  镜子不擦不明,脑子不用不灵。松(劣)货架上楼,俏货有人谋。

  谁能无过,谁能无错,不怕有过,就怕不改错。

  不懂装懂,一世饭桶。

  一日不做,一日无食;三日不做,饿得笔直。

  小孩要管,小树要护,光栽不护,白费功夫。

  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朝有余。

  若要好,问三老。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家有千棵树,不愁吃穿住。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不怕无人请,只怕艺不精。

  人到八十八,莫笑痴和瞎;人到九十九,莫笑风摆柳(指穷,穿破衣服)。

  扁担是条龙,一世吃不穷。

  三十晚上翻通书,没了日子。

  正月十五贴门神,晚了半个月。

  诗选

  游胭脂崖

  陈伯伦

  胭脂崖,位居荷塘乡西南原曰燕子崖,曾因万燕聚象于崖而得名。胭脂崖源于民间传说:有一美貌仙嫂常于崖下春池沐浴。浴毕,以池当镜,施之粉黛。一日,嫂更衣,然被山夫所窥,惊拽衣而去,遗下胭脂一盒。夫拾之于怀,心念之,终日守崖兴叹,不思茶饭,胭脂因此名扬乡里。

  春阳正高,鹃红兰紫半山腰。斧劈刀削胭脂崖,飞瀑十根梢。溪欢倒映竹风影,悬棺作古扁担挑。山门大好,桃粉李白女儿娇。犬吠鹅戏无底洞,农家三里遥。酣畅梦随嫂去,松海吟浪响九霄。

  郭璞峰记游(四绝)

  林晚光

  溪行

  石瞪透逸绕翠岑,溪声一路似鸣琴。景纯遗韵今何在?且向游仙梦里寻。

  吊古寺遗踪

  秋日寻幽郭璞峰,莲池塔家吊遗踪。千年兰若谁曾见,惟有苍苍罗汉松。

  蝉声催诗

  何俱山高路蜿蜒,从客柱杖步峰巅。蝉吟催我诗心动,裁剪秋光人锦强。

  读摩崖石刻

  《愚谷》清心听《玉泉》,摩崖镌石映溪间,徐君自得山林乐,饮露餐霞伴月眠。

  游郭璞峰二首

  许牛

  (一)

  南去驱车郭璞峰,暂离尘老得从容。仙泉入口六根净,默拜庙前万袭空。

  (二)

  郭璞迷离石刻悬,群僧合墓竟何年?梨花骑印深如许,破解谜团待后贤。

  游郭璞峰

  邵继武

  寺前星罗遍吞中,青城山色郁葱笼。蓬莱岛上神仙境,不若鱼山郭璞峰。

  游杨湾

  方华民

  兴致勃勃杨湾游,信步竹廊乐悠悠,竹楼亭阁傍竹海,山间清泉不止流。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