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医疗卫生

  行政机构

  1970年3月至1976年2月12日,全区卫生行政管理职能属区革委会政治部卫生组。1976年2月13日,区革委会政治部卫生组孜为区卫生局与区计划生育办公室合署办公。1980年,区卫生局内设办公室、医防股、财务统计股、妇幼保健股。1984年,区卫生局与区计划生育办公室分立。1988年1月11日,区红十字会成立,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挂靠区卫生局。1996年,区机构改革,区卫生局内设机构调整为办公室、医政股、防保股、财统股。改红十字会与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为区卫生局内设机构,对外仍保留其机构名称。

  医疗机构

  区人民医院1976年成立,采用因陋就简的办法,设两个门诊部,6月26日开始对外应诊。1988年改名为昌江区红十字会医院,挂牌吕蒙乡卫生院。

  乡、镇卫生院1983年10月以前,区境仅有竟成公社卫生院、西郊垦殖场卫生院,同年10月16日以后,接收枫树山林场卫生院、朝阳垦殖场卫生院、古城公社卫生院、先锋垦殖场卫生院、鱼占鱼山公社卫生院、荷塘垦殖场卫生院,年底共有8个农村卫生院。1984年,先锋垦殖场卫生院划属珠山区。同年,撤社建乡,公社卫生院改称乡卫生院。枫树山林场卫生院西郊垦殖场卫生院保留原名。1987年,成立丽阳乡卫生院。1989年,旧城乡(原朝阳垦殖场)卫生院划浮梁县,枫树山林场卫生院划市林业局,鱼占鱼山乡卫生院改名姑鱼山镇卫生院。1994年,竟成乡卫生院改名竟成镇卫生院。1997年10月渔占鱼山镇卫生院经省卫生厅批准为景德镇市昌江区M鱼山中心卫生院。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各种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昌江区有竟成镇卫生院、丽阳乡卫生院、荷塘乡卫生院,由乡镇经营改为承包制,对外保留其机构名称。2000年底,昌江区有乡、镇卫生院5个,垦殖场卫生院1个,其中承包制的卫生院3个。

  村卫生所人民公社化以后,区境各社从生产大队选拔1-2名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社员,由公社卫生院培训为不脱产的保健员,各大队为保健员配备保健箱。为本社社员医治小病小伤,并负责本大队范围内的卫生防疫工作。这批保健员以后经多次培训,成为村卫生员。1958年,生产大队普遍建立妇产院(接生站),产床1一4床。1959年,妇产院撤消。1965年起,境内有条件的生产大队逐步建立起卫生所。1968年,区内农村普遍推行“合作医疗”制度。大队卫生所改称“合作医疗所”,卫生所的医生称“赤脚医生”。合作医疗所行政上受大队管理委员会领导,业务上受公社卫生院指导。合作医疗经费一般由“三级”(大队、生产队、个人)或“两级”(大队和个人)负担。有的规定社员每人每年交1.50一2.00元,生产队按人头各筹2.00-4.00元,亏损部分统一用大队公益金弥补。1979年以后,合作医疗所停办,医疗机构复称大队卫生所。1984年,大队改为村委会,大队卫生所改名村卫生所。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有的村卫生所转由“赤脚医生”个人承包,自负盈亏,大多数“赤脚医生”转为个体行医。业务上受乡(镇)卫生院指导,除替人治病外,还必须负责本村的防疫保健工作。1985年,全区“赤脚医生”参加区卫生局组织的农村医生考核,合格者称“乡村医生”,不合格者称“卫生员”。2000年,全区有村卫生所13个,乡村医生60人、卫生员28人。

  -k鱼山中心卫生院1952年,由3名医生以私办公助的性质成立鱼山卫生所,借用民房不足20平方米,医疗设备仅有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利用中草药开展小伤小病诊疗。1957年,鱼山成立鱼山产科医院,1960年与鱼山卫生所合并,更名为鱼山卫生院。1964年,鱼山、荷塘两院合并称荷塘卫生院。并在鱼山镇建起卫生院第一栋房子,面积240平方米,内设诊室,中西药房和注射室。1972年,荷塘卫生院析出,鱼山卫生院复立原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鱼山卫生院快速发展,到1983年,年业务收人达47783元,年门诊量14656人次。有病床18张,固定资产总值60778元,房屋面积1087平方米,医职人员36人(其中大集体编10人)。1997年10月,鱼山卫生院经江西省卫生厅批准为昌江区贴鱼山中心卫生院。至2000年底,业务收人比1983年增长839%,病床发展到30张、固定资产总值增加1063.24%,房屋面积增加2513平方米,医职人员增加到45人。医疗器械有:Y2100毫安X光机1台,CTm380B超机1台,FCT一6511心电图机1台,血管治疗仪1台,J13592XCIQ显微镜1台,1600高速锅轮牙钻机1台,杨子冰箱、海尔冰箱各1台、妇检床1台、产床1台。设住院部、门诊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口腔及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等项目。日夜服务。使许多来不及转上级医院治疗的危重病人得到积极地抢救。外科能进行一些小型手术,如腹股沟斜庙、体表某些良性肿瘤等手术。

  吕蒙乡卫生院创建于1973年,3名医护人员,医疗器械仅有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1998年,厦门市红十字会为该院援助人民币25万元,重建医疗办公大楼200()平方米。2000年,全院有医职人员14人,其中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10人,普通工3人,开设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五官、蛇伤、妇产等7个科室,中西医诊断与治疗及计划生育四项手术服务和防疫保健工作。诊断检查技术能开展X光、B超、心电图及生化诊断检查。配专职防保人员2人,负责全乡妇女、儿童防疫保健医疗、婴幼儿四苗接种率达90%,乙肝接种率达80%,每年对中小学生进行1次身体素质检查,基本消灭了地甲病、丝虫病、血吸虫病。防疫设备配有冰箱、冰柜、冷藏箱各1台,冷藏包5只。医政管理实行院长负责制下的医疗技术考核,年终医风医德考核。

  医疗技术

  中医区内中医有一定基础,历代出了不少名医。区境近代有名望的医生,内科有M鱼山镇的徐涌泉、张益柱、雷信富;丽阳乡的方礼志、方礼林、张群源、黎景辉;妇科有M鱼山镇的张庭样。外科有丽阳乡的黎树华、黎毓琦;A占鱼山镇的徐庭芳、徐照林、徐墅峰。伤科有贴鱼山镇的徐照佩及“刘致和药店”的刘和亮。70年代后,各社场卫生院多次组织西医学习中医,有不少西医掌握了中医基本理论,学会用中草药几百种,方剂数十个,有的医师能用中、西两法防治常见病、多发病。

  西医新中国建立以来,区境西医发展很快。1984年以后,医疗防疫机构逐步健全成网,医务人员不断增多,医疗设备不断更新改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乡镇卫生院科室基本齐全,除重大疑难病症外,一般都能治愈。以M鱼山卫生院为例,外科能进行阑尾炎、庙气、良性肿瘤、急腹症手术、烫伤后遗症疤痕矫正及拔牙术和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内科,以中西医综合治疗治愈蜘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高血压中疯后遗症等;妇产科能开展男女结扎术及新法接生:诊断检查技术,能开展心电图、超声波、胃镜内窥诊断、X光摄影、肝功能及多种生化项目分析检测。

  草医区内草医众多,四乡皆有。多半父亡子继,历代相传。草医一般能治蛇伤、疗疖、疼痛和各种无名肿毒及常见病、多发病,有取药方便、花钱少、疗效快的特点。有些西医久治不愈或无法医治的病症,草医往往能药到病除。

  医疗管理

  医政管理1985年,区卫生局内设医政股,具体负责医政管理日常工作。为抓好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医院实行院长负责制,建立健全首诊负责制,医师查房负责制,护理三级检查制,医技科室三级质量控制。医政股每年开展1一2次全区性的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为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有计划地组织医职人员进行业务进修和专业理论统一考试。开办医风医德教育学习班,年终考核。1998年8月6日,区政府批转区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开展医疗机构清理整顿工作意见》后,加强了社会和个人办医管理,对辖区的各类医疗机构进行审证换证,对个人诊所进行清理,查处无证行医户和外地游医,同时,认真抓好医疗事故鉴定与处理,全区医疗卫生秩序渐人规范。

  药品管理1976年始,昌江区卫生局对药品经营,药品生产、医疗单位的药剂和特殊药品的管理和监督,每年至少开展1次检查。1995年,区政府发布(关于加强药品管理,整顿医药市场的通告》。1999年,区卫生局向全区医疗卫生单位(个体诊所),药品零售店发出《关于加强药品管理的通知》,加大对药品监督执法检查力度,重点打击制造销售假冒伪劣药品行为,区卫生局设立举报电话,要求全社会参与监督。

  卫生防疫

  爱国卫生运动建区初,爱国卫生运动的日常工作由区革命委员会政治部卫生组具体负责,1976年,由区卫生局承担全区爱国卫生工作。1980年,区卫生局设医防股接管爱国卫生工作。1981年始,以“五讲四美”为主要内容,开展“两弄”、“两组”、“两家”、“一室”建设为经常性工作(两弄即:清洁弄、安全弄;两组:学雷锋小组、帮教小组;两家即:五好家庭、卫生之家;一室即文化室),当年,城区建有清洁弄39条、安全弄21条、五好家庭1033户、卫生之家1586户、学雷锋小组85个、帮教小组113个。1982年,开展第一个文明礼貌月活动,抓治理乱、脏、差,修下水道125米,清理阴沟92条。1984年,昌江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昌江区爱国卫生运动渐人正规。每年元旦、春节、国庆等节假日都要开展群众性的清洁卫生运动。农村着重“两管五改”(管饮水、管粪便、改厕所、改环境、改畜圈、改炉灶、改水塘);城区实行“门庭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制订卫生公约,每天清扫、定期检查评比,并张贴“最清洁”、“清洁”、“不清洁”三种卫生标志。1986年起,每年组织开展全区性的统一灭鼠活动1-2次,把鼠害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从80年代末开始,随着创“三优”(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活动的深人,按照“加强领导、动员群众、措施得力、持之以恒”的爱国卫生工作方针,围绕全民健康加大普及卫生科学知识的宣传,提高区民卫生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开展以美化农村、城区市貌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整治环境卫生运动,爱国卫生工作列人精神文明建设之一。同时,各乡(镇)场将爱国卫生工作写人《乡规民约》,形成上下齐抓共管,干部群众自觉参与的良好氛围。

  防疫

  传染病防治昌江区卫生防疫站建于1986年11月11日。区卫生防疫站建立后和乡(镇)卫生院的以控制肠道传染病为重点,有计划地开展流行病的调查,做好流行病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和疫情处理,建立起区、乡、村传染病疫情报告网,发现传染病疫情及时逐级上报。并根据疾病的发病季节,对易感人群进行常规疫苗的预防接种。接种的疫苗有小儿麻痹糖丸、卡介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乙肝疫苗等,四苗复盖率达80%,全区传染病发病率达到控制标准线以下。1987年8月3日,区政府批转区卫生局《关于农村试行计划免疫保险合同制的请示报告》,全区抓紧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规范建立免疫登记接种卡,对7周岁以下儿童,使用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联合制剂和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等免疫制品,实行计划免疫,每年开展1次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日活动。农村儿童免疫接种率达85%,城区儿童接种率为95%,1992年3月,通过省级验收,获得证书。1999年,实现十年无一例脊髓灰质和白喉病。

  地方病防治区境地方病主要有血吸虫病、地甲病。

  血吸虫病区内姑鱼山镇徐湾村是血吸虫病流行疫区。50年代疫情严重,村民徐菊媛一家6口,除其母死于它病外,4人死于“泡肚”病,她本人25岁就做了寡妇,经多次治疗得以活命。1954年始,鱼占鱼山地区以徐湾村为重点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共查螺灭螺120亩,填平水沟22条,治疗病人28例。1986年以来,政府每年投入一定资金巩固灭螺效果,使钉螺面积逐步缩小。市、区领导会同防疫部门,带领医务人员先后10多次到徐湾村查螺灭螺,了解疫情,查出病人11人,经治疗病愈。19%年,为防止疫源地“死灰复燃”,该村200亩水田改为早地。经江西省血防及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检查通过验收。

  地甲病俗称“泡颈”,即地方性甲状腺。区境荷塘乡、鱼占鱼山镇、丽阳乡早有散发性发生。新中国建立后。60年代始,有关部门采取供给居民碘盐和多供海带食物等防治措施。“文化大革命”期间,防治地甲病的措施,未落到实处。1988年始,在上述3个乡对此病开展全面普查,并及时对查出的病人分别予以治疗或予以防治性治疗。以荷塘乡为例,共调查4000人,调查率为91.4%,查出患地甲病118人,患病率为2.95%;生理肿大18人,肿大率为15.25%。同时,对饮用水源,采取随机抽样做碘含测定,其含碘量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要求。对查出患者全部给予药物治疗,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对地甲病防治标准的要求。1991年12月,昌江区的地方病防治工作,通过省级检查验收。

  妇幼保健

  1976年,昌江区妇幼保健所成立,定编12人,主要任务是开展妇产门诊、计划生育4项手术,儿童保健、婚前医学检查和妇幼保健咨询工作。1987年起,全区各乡(镇)卫生院配有保健人员1一2名,80%行政村配备了妇幼保健员,形成区、乡、村3级妇幼保健工作网。

  妇女保健1984年起,区与各乡(镇)卫生院多次对全区已婚妇女进行妇科病普查普治,普查率达80%以上,对查出的妇科病患者,治疗率达100%。进人90年代,全区普遍开展孕产期系统管理,实行孕产妇建卡、产前检查的同时,对四项手术者随访补治工作。1994年始,全区实施世界银行综合性妇幼卫生保健项目,以卫vi项目为重点,组织开展项目涉及的12个领域工作。“硬件”方面,区妇幼保健所综合大楼于19%年上半年交付使用,项目计划仪器,设备陆续到位。“软件”方面,多次召开会议,以会代训,培训村妇幼保健人员,提高她们的专业技术和服务水平。同时派员参加省培训,加强项目管理,使项目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半年,省卫VI项目评估小组来区考查评估,给予高度评价。

  婴幼儿保健50年代以前,孕产妇分娩有坐产、吊产、跪产等,接生断脐消毒不严格,留长脐带,解“猪毛脐”(用梳子或丝线解初生婴儿背上部长的粗浓汗毛),严重危害母婴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新生儿破伤风死亡和孕产妇死亡经常发生。

  1952年始,推广普及新法接生,层层办新法接生培训班。1958年,以行政村办妇产院,要求孕产妇到妇产院分娩。60年代、70年代,各社、场卫生院又举办新法接生复训班。至此,每个行政村都配有I一2名新法接生员。实行计划生育以后,新法接生率逐渐提高。与此同时,卫生部门注意不断提高科学接生水平,孕产妇住院分娩的越来越多。据统计,1990一2000年,新生儿破伤风、孕产妇死亡数为零。

  少生优育已得到广大群众的高度重视。全区各级妇育保健部门设有科学育儿咨询,开展智测、胎教及合理搭配营养膳食,提倡母乳喂养等卫生宣传教育工作。从1984年起,乡(镇)场卫生院每年开展对0一7周岁儿童身体普查1一2次不等。查出患有疾病的及时予以矫治,这项工作已形成制度,坚持至下限年未有动摇。全区各级幼托部门和学校也为此建立健康卡加以系统管理。1990年,区托幼办为配合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编辑(家庭教育资料》一书,组稿40余篇。昌江区托幼办方宝珠的《对目前我区农村家庭教育的特点简析》,荷塘乡张立权的《身教重于言教》被录人书。1991年5月,昌江区少儿工作在全省儿童工作会上评为“全省儿童工作先进县(市)",6月1日,又获市妇联颁发的“重视儿童工作特别奖”。1992年4月24日,昌江区在省妇联召开的儿童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上作题为《宣传科学育儿知识,提高家长教育水平》的经验介绍。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