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文化

  文化管理

  机构1970年至1975年,昌江区文化工作由区革命委员会政治部主管。1976年2月,区成立文化教育局,1979年撤消。1984年,成立区文化广播电视局。19%年,区文化广播电视局与区旅游局合署,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主管全区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旅游事业、文物及文化市场的综合性文化管理的政府职能机构。

  文化市场管理1970一1990年,昌江区的文化市场无管理机构。1991年2月,成立昌江区文化市场稽查大队,负责全区文化市场日常管理工作,隶属区文化广播电视局。有稽查人员5名。文化市场管理每年与公安、工商部门联合开展1一2次大的“打非”“扫黄”活动,至2000年,共组织集中行动15次,收缴消毁各种淫秽、色情、暴力、封建迷信、内容反动的音像制品1300盘(册),赌博电子游戏机3台。对全区72家“歌舞厅、录像放映、茶座、电子游戏、网吧”等娱乐场所进行整顿、审核、登记,对经营者资质条件规定:凡有刑事犯罪记录的人员一律不得担任文化市场经营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法人代表和主要从业人员实行培训考试上岗资格制度,对经营场所面积标准、经营管理、内部管理作出统一规定,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一律不准入文化市场。再次是加强文化市场社会监督,各经营单位门前设禁止警示牌和举报电话,使文化市场经营行为置于全社会公开监督之中。尤其对学校周围200米以内的电子游戏室和有可能干扰学校、医院、机关正常工作、学习秩序的娱乐场所经常检查、清理、使中小学生远离“歌舞厅、录像放映、电子游戏、网吧”,在减负后能够参加健康有益的校外活动。除此,还根据国务院费改税的精神,做好娱乐行业税收代征工作。

  文化网络

  昌江区文化馆昌江区文化馆成立于1979年,设副馆长1人,工作人员3人,经费由市文化局直拨。1984年,经费改由区财政全额拨给,实行一本帐,会计、出纳分设。馆有财产雅玛哈电子琴1架、电贝司1把、九头架予股1套、二胡1把、手风琴1架、藏书3000余册。2000年,有在职人员8人(其中基层3人),工作项目分工为美工、少儿舞蹈、音乐、戏剧、摄影、图书等。该馆负责组织开展全区群众文化活动,并辅导节目排练。先后编撰《昌江区民族民间音乐曲集》、《昌江区曲艺志》、《昌江区曲艺音乐集成》、《瓷都十个字》等10首曲艺音乐。其中《瓷都十个字》和10首曲艺音乐曲目选人《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西卷、景德镇分卷》。

  乡(镇)文化站1983年以前,区域群众文化工作无统一机构名称,公社和街道设文化室,垦殖场由工会管理,多为党委宣传委员或宣传干事负责。1984年以后全区乡(镇)场、街道的文化机构名称统称文化站,属乡(镇)、街道、场行政的职能部门。至2000年,全区共有乡(镇)场、街道文化站7个。

  竟成镇文化中心站1972年11月始建(当时称文化室)。一名下放知青由几张连环画引来10余名农民围观争看而产生办小小文化室的念头。于是空出9平方米的住房作活动场所,将省吃俭用下来的30多元钱买来65本书籍和几副扑克、象棋,把文化室的牌子挂出去。晚上来看书、借书、打牌、下棋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设备难以满足群众需要,便将书籍一本折成上下两册或上中下三册,还是供不应求。区文化部门送来康乐球、黑白电视机,不少单位和个人也为此赠送图书和活动器材。文化室办得红红火火,受到乡党委关注。1984年批准晋为乡文化站。为文化站向银行贷款2万元,添置T彩电、录相机、电子游戏机、桌球、乒乓球等,还开设舞厅。文化站走以文补文的路子还款,利用各类会议、农民喜庆活动有偿放映录相、举办舞会、组织文艺演出,经过3年的努力,到1987年,还清了银行全部贷款和利息有余。竟成范围大,乡文化站难以满足全乡人民群众的需求。乡党委、政府要求文化站在全乡15个村委会设立文化体育站,在51个自然村设文化体育室。乡文化站为中心,村、组为点的三级文化网建立后,乡文化站为满足群众求知、求富、求美的要求,着力向高层次、高质量的方向发展。把传播知识、普及科学知识作为文化站活动的首要任务,每次购置新书70%属农业科技和文化教育的书籍,尤为经常举办科技讲座,农民获得科技知识。镇党委、政府决定每年拨给文化站活动经费400()元,文化站晋为镇文化中心站。文化中心站的图书由65册增加到13200余册,配备有电影机、电子游戏机、各类球、棋、文娱用品100余种;成立有业余戏剧团、业余艺术团、业余电视剧团,配有录放机6台,摄像机5台,简易的剪辑配音后期制作设备2套及电脑字幕机、光盘刻录机等。1990年,开拍了《竟成新闻》节目,每半个月在各村委会巡播1期,宣传本镇大事、新事、群众中好人好事,及时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送给农民。至1997年,镇文化中心站自编、自导、自演、自拍电视剧22部,主题均为反映发生在身边的新事、大事、好人好事。电视剧参演人员有在职干部、离退休干部,更多的是农民。1998年,获省级“百强文化中心站”称号。嗣后,《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实话实说》、《南方周末》、《纪录片‘共产党’》、(记录中国》、《中国人口》等栏目组和中国电影集团、《江西日报》、江西卫星电视、安徽卫星电视、湖南卫星电视、上海东方电视台等新闻单位以及日本电视台先后来该站采访报道。专程来竟成镇文化中心站的国内外观众和来信、来电话的人数达30万人次之多。

  姑鱼山镇文化站1980年建站。初期仅有1间小房作为活动室,图书200册。1985年以后,活动场所扩大到近千平方米,设施逐渐增多,图书可供借阅,配有篮球、乒乓球、桌球、羽毛球、排球、康乐球等,定期开放。每当开放,来站活动的有干部、有农民,有男有女近百人。每逢“三八”、“五一”、“五四”、“六一”、国庆、元旦、春节,文化站根据不同要求组织一定规模的文体活动。随着文化市场的兴起,来文化站活动的人数逐渐减少。文化站的主要工作服从市、区文体活动,作好组织、训练、参赛工作。余时,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服从于政府中心工作。

  丽阳乡文化站1988年6月14日,丽阳乡同时成立乡文化站与乡广播电视站,共有工作人员3名,设站长1名,播音员1人,机线人员1名。两站合署,一套人马。丽阳乡地处边缘,经济基础差。乡党委、政府于1992年始,在财政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挤出钱来办文化事业,由1只25瓦的高音喇叭变为150瓦电子管扩音机,负载4只高音喇叭、广播覆盖面由I个丽阳古镇到覆盖全乡的30%,19%年又由有线广播改变为无线广播,广播覆盖全乡100%,广播节目由转播为主发展到自办节目。为扩大电视覆盖率,1997年8月,建起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个,主干线路由不足千米拉长到4800米。丽阳乡成为市政府授予农村广播电视工作先进乡。

  吕蒙乡文化站1984年建站,初期购置有300元价值的图书、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和象棋、扑克等娱乐器材,活动场所主要是乡会议室、兰球场。乡文化站成立后举办过多次农民体育比赛。吕蒙乡地处近郊,农民文化生活基本与市民同等。由此,文化站正副站长均为兼职,在作好临时性的参加市、区文体比赛的组队、培训、参赛外,其主要精力投人他职。

  荷塘乡文化站成立于1983年10月。文化站建立之前,全乡文化事业由荷塘垦殖场工会兼管。文化站建立之后,乡政府划拨原荷塘垦殖场职工俱乐部(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给文化站作固定活动场所。开设有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购置有25寸彩电,录放像机各1台、图书千余册,订有报刊、杂志26种、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排球、象棋、跳棋、围棋及管弦,吹打弹拉乐器数十种。1990年,乡政府又将俱乐部改建装磺一新,并内设500座铁脚胶木板靠背椅座位,俱乐部改名为“荷塘文化中心”。文化站所有设备每周开放3次,每次参加活动者至少200人。尤为周末增放电影或文艺表演,观众站着的比坐着的多。文化站除重大节日纪念日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外,1989年获市级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参加区群众歌咏比赛,也累获奖励。至200()年召开全乡农民运动会11届,组织农民兰球队参加市、区比赛10余次,获市级兰球比赛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

  太白园街道文化站1981年6月,建立街道文化娱乐中心,1984年改称文化站。建站初期,条件简陋,仅有少量的儿童读物、杂志及黑白电视机1台。在上级和周边厂矿企业支持和帮助下,2000年已有乒乓球室、扑克、图书、健身器材等具有组队参加区组织的各项文体比赛的能力。

  村文化室1984年,全区有村(居委会、分场)文化室78个,大部份是与“兵青妇之家”牌子挂在一起,场所兼用,以借阅图书、报刊杂志为主,有的兼放电视录像、设棋类、乒乓球活动。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文化市场的兴起,文化站的滑坡、村文化室也日渐减少。至2000年,竟成镇尚有村文化室15个,余为空有其名。

  文化市场昌江区地处城乡交接处。个体文化户从近郊到远郊不断涌现。至2000年,全区共有办证的文化活动经营点“家,其中舞厅7家,电子游戏机1家30台、网吧15家、音像制品销售36家、茶座1家、图书摊点1家、印刷厂2家、打字复印3家。经营者由集体发展到个体,形成多门类、多层次、多体制、多形式的文化市场运营体系,覆盖全区城乡的文化市场经营网络。

  文化活动

  文艺演出区委、区政府每年在元旦、春节、“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节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1个节日,布置区直单位、乡(镇)场、街道排练节目(舞蹈、小品、相声、曲艺、歌曲等),区文化馆辅导、区文化局承办一台节目,以示庆祝。此外,还组织专题文艺演出,主要的有纪念井岗山创建50周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迎香港、澳门回归等专场演出和农村文艺调演、教师节中小学生会演等。

  展览

  区文化馆1982年筹集资金4000余元,制作展品215件,组建“昌江区优生科普巡回展览团”,历时6个月,活动于江西、安徽、江苏、河南4个省26个县市、行程11.8万公里。1985年,举办2次全区美术、书法展览。1986年,开办全区灯会展,同时选送一批作品参加市灯会展,并获三等奖。1987年举办全区农民书画展览。

  基层1965年,荷塘垦殖场为国家农业展览馆专设的《荷塘社会主义时代南泥湾》专馆制作图片100余幅,拍摄照片100余幅,并选派1名讲解员赴该馆工作。1977年,荷塘垦殖场为庆祝建场20周年,制作图片,摄制照片共200余幅,在童坊村总场俱乐部设展览厅,展览时间历时一星期,参展人数达300(〕人次。

  文艺培训1981年区文化馆主办少儿美术培训班1期。1983年,区文化馆与市民盟合办美术训练班1期。同年,开办业余创作培训班1期。1984年,区文化馆举办全区故事演讲比赛。1986年,区文化馆与市美术协会,市群艺馆联合主办全区硬笔书法大奖赛。1988年,区文化馆与区托幼办联合举办美术、音乐、舞蹈幼师培训班1期。1990年区文化馆开办全区音乐培训班1期。同年,举办全区摄影培训班1期。

  文艺创作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昌江区文艺创作作品549件。其中刊载在省级以上刊物的2件,获创作奖的6件。其中获省、市级创作奖3件。

  区文化馆创作的作品6件。1984年,创作的小曲剧《成功》与小话剧《红杏出墙来》,1991年,创作的歌曲《党和人民心连心》,相声《路途》分别获市区创作奖。1992年,编辑的《曲艺志》和《曲艺》、音乐集成及《瓷都十个字》曲艺音乐曲目被选人《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西卷景德镇分卷》。

  贴鱼山“五七”业余文艺宣传队创作小型文艺节目500多个,其中:1976年张思英创作的《一杆秤》于1977年发表在《江西文艺》上。荷塘文艺宣传队创作小节目20余个。竟成镇文化站创作电视剧本22部,全部拍摄播放,其中22集连续剧《竟成雄风》省、市台播放。2000年,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主持人崔永元专访竟成镇文化站站长,该站全体成员作为特邀嘉宾参加《实话实话》的拍摄。同年,竟成镇三河村集体创作的《选村官》剧目在江西省农民艺术节获创作奖、演出奖。

  串堂班是民间艺人自发组成的小型赣剧清唱班。新中国建立前,区域内有串堂班14个。每班6-8人,乐队、行当齐全。新中国成立后,有4个串堂班改成业余剧团,多数解散。至2000年,农村尚有站鱼山镇的良港张(家)昊(家)班,刘(家)徐(坊)班,新柳班,荷塘乡的童坊班、丽阳乡的港南丽阳班共5个串堂班。若有婚丧寿庆东家筵请,便吹吹打打欣然上门。东家设茶点招待,艺人围桌而坐,村民聚集围观听唱。唱时1人顶数角,单司乐器,唱的剧目视东家所办内容而定,如寿庆唱《满堂福》,结婚唱《龙凤配》,做屋上梁唱《摇钱树》,办丧事唱《哭皇陵》等。唱毕,东家以红纸包为酬金。

  灯彩民间临时自发组织。尤为新中国建立前,每蓬春节、元宵,比较大的村庄均有龙灯或是花钵灯、桥板灯、蚌壳灯、抬阁、船灯、舞狮等表演,延至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1986一1987年,昌江区文化局主办全区性灯会展2次。1986年参加市珠山灯会获三等奖。90年代,龙灯再度兴起。

  书画昌江区人民喜好书法,绘画,城乡处处可见功力厚,造诣较高的楹联、牌名、中堂、题词等书画作品。区境爱好书画的人才辈出,创作水平不断提高,不少作品,在区境乃至省外产生一定影响。刘荣华(鱼占鱼山镇刘家村委会人)中国青年书法协会、中国书法协会会员,中国书法绘画篆刻研究院理事,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名人500家之一,于1998年择址福建省泉洲市创办“爱心艺校”至2000年,培训学员450名,学员作品获省级奖的42人,国家级奖的25人,自己创作作品获国家级奖巧件之多。

  演出团体

  业余剧团区境农村、特别是鱿鱼山镇、丽阳乡的农民群众喜爱烧河调(赣剧),50年代初,自发组织业余剧团4个。“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解散。1980年1月,贴鱼山公社“五七”文艺宣传队改组为业余剧团,1982年6月撤消。业余剧团演员清一色农民,农忙务农,农闲演出、演出的剧目多系传统戏,也演现代戏。

  丽阳村业余剧团1954年秋组建,有演员46人,1955年元旦正式演出。在波阳县金盘岭、鱼占鱼山镇的新桥、新柳、慈义、义城及本地演出。1960年,参加波阳县农村业余剧团调演。“文化大革命”开始解散,改为由26人组成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70年代中期又改成串堂班。

  港南村业余剧团成立于1954年8月,有演员48人。在乐平县农村,波阳县的金盘岭、鱿鱼山及当地巡演,至1966年共演出200余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改组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60年代末解散,多数演职员务农、有几位老艺人组成“串堂班”。

  良港业余剧团1953年组建,有演职人员30人,主要在附近的几个村庄演出。1960年停演。

  徐坊业余剧团新中国建立前,徐坊附近的刘家、张家、吴家、沙咀头等村曾组建“太子班”。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太子班”的基础上,吸收部份青年男女爱好者共30余人,组成业余剧团,在m鱼山本地、古城巡演,“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解散。

  -k鱼山公社业余剧团1980年1月,由原公社“五七”业余文艺宣传队改建为公社直属的有偿演出,按劳分配的集体所有制业余剧团。剧团设中共支部,有专职团长1人,编导2人,演职人员46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1982年6月,剧团解体。该团历时两年半,先后在本地及邻县演出200余场次,演出现代戏,传统戏剧目100多台。

  业余文艺宣传队1960年,荷塘垦殖场成立文艺宣传队。1968年,鱼占鱼山公社以下放知识青年为主体,成立“五七”业余文艺宣传队。之后,区境各机关单位、工厂、学校、社场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形势都成立临时性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70年代初,大部分解散。唯有荷塘和贴鱼山两队保留至80年代初。

  荷塘文艺宣传队1960年成立,直属荷塘垦殖场,有队员巧人,划有劳动基地,道具、乐器的购置及办公费用由垦殖场补助,队员工资以收定支向垦殖场报账,文宣队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开发山区、建设山区”,自编、自导、自演本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发扬走南泥湾大生产精神,歌颂先进事迹和模范人物、好人好事为主的短小精干的节目,在全场各分场,生产队巡演,全年约演出50场次。1966年,文宣队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人员增加到30人,除自编、自导、自演小型节目,具有移植大型京型、赣剧、话剧的演出能力。至1975年接受波阳县文化局、文化馆调演和出席汇演10次之多,在波阳县颇有名气。1976年,文宣队人员减半,队址由园艺队迁往六斗坞,队员劳动,白天以护林为主,晚上或雨天排练,出演逐渐减少。1980年,荷塘垦殖场分场撤消,改设生产队核算,加之收音机、电视机普及、文宣队解散。

  贴鱼山公社“五七”业余文宣队成立于1968年,有演职人员24人(演员以知识青年为主)。“五七”“业余文宣队又称“五七”生产队,直属凤岗大队。有水田120亩,果园24亩、菜地23亩,米粉加工机1台,生产收人属文宣队。演职人员平均收人不低于当地群众,本队收人支付不足,由公社补贴。文宣队成立至1979年,先后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500多个,演出4000多场次。特别是宣传中共“九大”、“十大”期间,每天出演4一5场。节目短小精干,深受群众喜爱。每当省、地、县文艺调演、汇演,该队首当其重,受到嘉奖,美名远扬。新华社江西分社、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江西电视台多次来该队采访、摄像、录音。《文汇报》、《光明日报》多次刊登其剧照。1978年,文宣队队长光荣出席全国群众文艺工作会议,并在大会上做典型发言。当年,自编、自导、自演的赣剧《一杆秤》,被选入华东地区业余文艺调演节目,准备就绪因受“文化大革命”后期政治风云变化干扰而取消。1980年元月,文宣队改建为M鱼山公社业余剧团。

  其他演出团体1980年5月,原市曲艺队划归昌江区民间曲艺队,共28人(其中盲人8人)。曲艺队除晚上演唱曲艺节目外,也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宣传演唱,如宣传《宪法》、计划生育、“五讲四美”等。

  1982年,区文化馆把散落在区境的业余艺术人才组织起来,先后组建起“昌江飞车走壁团”、“昌江气功团”和昌江区业余戏剧团。1983年在全区举行业余文艺创作会演并参加市会演,共创作剧目5个,演唱小节目8个。

  广播影视

  广播60年代前,区境(不含竟成、太白园)无广播。1972年,鱼占鱼山公社(含丽阳)、荷塘垦殖场利用电话线路安装舌簧片喇叭人户、人户率近80%鱼占鱼山公社有250瓦播音机1台,荷塘垦殖场有175瓦播音机2台,两地各配播音员、外线人员2人。70年代中期,电话减少,外线管理不善、加之雷电击坏喇叭和电源不足之故,广播处于低落状态。80年代改用高音喇叭,每个行政村(大队)】一2只,早上、中午各播放1小时左右,晚上播放2小时。以转播省广播电台节目为主,增设本地新闻、播放时间视稿件而定。1989年,丽阳乡设广播站,有25瓦扩音机1台,I只25瓦喇叭。19%年,由有线广播改为无线广播,有25瓦调频广播发射机1台和40只调频音箱,分布在全乡13个村委会所在地。

  1977年11月15日,景德镇中波台在区境官庄村建成占地面积1.28万平方米,1978年4月,又建成4座高达76米的中波发射拉线铁塔,同时铺设园直径120米地网4副,能同时转播中央台、江西台和发射市台的广播节目。1986年,昌江区成立广播站、驻地吕蒙乡官庄村,设备有Gy2x275瓦扩大机1台,卿通用前级增音机1台,控制台1张,Ly653录音机2台,615-B33KVA电子交流稳压器1台、台式扩音机25瓦I台。至2000年,区境村村通广播,户户有收音机。

  电影1972年以前,农村群众看电影很难。鱼占鱼山公社(含丽阳)和荷塘垦殖场由波阳县电影队每年来社、场驻地放映1一2场,极大多数群众看不上电影。1973年6月2日,荷塘垦殖场建立电影队,有8.75毫米电影机1部,1979年又增加1部,基本放映点26个,每月到点放映1场次,有时根据群众要求增加场次,影片每月轮转10一15部,全年约放映330场次,95%村庄、人口能看上电影。鱼占鱼山镇在1976年建有放映队1个,1981年一1982年有放映队2个,1983一1985年,有放映队6个,电影放映机均为8.75毫米。1985年以后,8.75毫米影片淘汰。90年代因受电视、录像和文化市场冲击,电影事业滑坡。1998年,贴鱼山镇仅存徐湾村放映队1个。2000年,全区只有竟成镇文化中心保留电影机,其余放映队均不存在。

  电视全区建电视差转台1座,有线电视站1座,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21座。覆盖面积100%。

  电视差转台1991年,投资3万元,在荷塘乡仓包尖山建发射功率10瓦电视差转台1座,1992年1月开播,使该乡仓下、郑家、童坊、山门4个村委会800户、3000多人口,能收看市台节目。由于管理不善,开播不到3年,机械损坏,机房被毁。

  有线电视站1994年,鱼占鱼山镇建有线电视站1座,采用3.5m双星抛物面天线,60H,80H开络天线,B路邻频混合器,300mH邻频调制主机,KT一828接收机、防04接收机。当年12月30日开播,节目14套。镇所在地人户率100%

  卫星地面接收站1992年,荷塘乡首建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座。至2000年底,全区建有卫星地面接收站21座,采用材料均为3m卫星接收天线,一体化模拟接收机。区文化广播电视局设广播电视服务部,做好广播电视服务工作。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