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科技机构

  管理机构1984年4月,区利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区科委)成立,10月29日与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区科协)合署办公,有科技干部2人。1989年,区科委与区科协分立,1996年又合署办公,科技干部增至3人,1999年4月,区科委与区科协再次分设,两块牌子,一套人马。200()年,有科技干部4人,其中退养1人。

  科研、服务机构

  区属科研、服务机构1983年3月20日,区成立蔬菜科学研究所,有高级农艺师1人,农艺师2人,助理农艺师2人,技术员1人,职工和管理人员42人,有实验基地43亩。1985年10月,成立昌江区科技市场,1987年更名科技服务部,主要从事科技咨询,技术商品开发,经营和中介服务。同年,区成立畜牧水产站、农机化管理站、植物保护站。1990年,增设土肥站。1997年又成立农业技术推广站。“五站”挂靠区农业局,2000年,“五站”共有科技干部7人。

  基层科研、服务机构新中国建立初期,竟成成立蔬菜技术试验组。20世纪50年代末,荷塘设气象站。60年代初,区域各社场先后建立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农科所),竟成蔬菜技术试验组并人农科所。各社场农科所的主要职责,负责本地区内农、林、牧、渔业的品种、种植、养殖、栽培、土壤改良、虫情测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知识的引进、应用、推广、普及,破除迷信、科学种田,对大农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区域科技事业一度中断。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恢复和健全社场农科所,把下放劳动的广大科技人员调回科研单位,昌江区的科技事业再度复兴。1983年以后,各种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基层农科所逐渐解体,乡(镇)场设立农业生产办公室,负责农业生产管理。面对多种承包户的科学技术的需求,1985年始,各乡(镇)场农办职能由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1996年,区政府增补科技副区长1人。1998年,区委、区政府成立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嗣后,各乡(镇)场配备科技副乡(镇、场)长、村委会(分场)设兼职科技副主任(场长),村民小组成立科技小组。昌江区的科技事业已形成区、乡、村、组四级科技工作网。至200()年,6个乡(镇)场先后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5个,农机站5个,畜牧兽医站5个,植物保护站5个,种子站4个,水管站4个,还创办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服务基地,全区有农业科技示范户48户。全面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推进经济发展。

  科技队伍

  1970年至1983年10月,昌江区的科技人员主要集中在竟成公社和西郊垦殖场的蔬菜科研所。1983年底,区域基本确定后,对全区科技人员进行调查统计,仅有134人。其中区机关53人,占总数的39.55%;乡(镇)场81人,占总数的60.45%,1986年5月23日,昌江区成立职称评审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区农林水第一线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术职称评审。1988年,区职称评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进行调整,并对农林水第一线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进行考核、晋升、评审,并给他们的工资上浮一级。1992年,区职称评审工作领导小组再次调整、对机关、事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职称评审。全区科技人员经过考核、评定、晋升,授予自然科学技术职称的至2000年共271人。其中经省批准授予高级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副主任医师)的3人,经市批准授予中级技术职称(工程师、农艺师、畜牧畜医师、主管医师、主治医师)的39人,经区批准授予初级技术职称(助理工程师、技术员、技师、医师、护士)的229人。

  1986一1993年,农民技术职称评审,先后进行8次,经批准授予农民技术职称的共219人。

  科技普及

  科技宣传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区域各社场围绕大办工业,通过动员会、报告会、黑板报宣传科技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组织工人、农民开展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组建农机修造厂改革创新出一大批新式农具,竟成农机厂生产的轻便铁犁、深受农民欢迎,荷塘垦殖场对土车(红头车)改用滚珠、不但提高了载重量,尤其大大减轻劳动强度。特别是改造冷浆田,推行水稻双季化、实现粮食跨“纲要”。70年代,各社场利用电影放映队放映科教片,并在放映前利用幻灯片宣传科技工作和科技知识。鱼山和荷塘广播站自办“科技节目”,播放本地科技新闻、早晚各5一10分钟。80年代以来,区科协及所属学会每年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科普宣传月(1993年始改称科技进步月)活动。采取黑板报、宣传窗、张贴标语、出动宣传车、编印科技实用资料、举办技术培训班,请专家学者作科普报告,开办讲座、散发科技资料和科技书籍等形式,传授科技知识,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1998一200()年在“法轮功”危害猖厥期间、向区、乡、村、组干部发送“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科普宣传书籍173册,组织3次大型科普知识图片在城乡巡展,参展干部、群众、中小学生万余人次。

  科技咨询1984年,区科协成立以后,区科协和乡(镇)场科协及各专业学会采取定点、定期或根据具体情况深人田头地间、车间班组、走村人户、送信息、传技术、解疑难,开展科技咨询服务,至2001〕年咨询近万人次;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坚持种好自己的实验田外,以年50%的时间深人田间地头,掌握农业生产第一手资料,在实地指导农民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配方施肥等技术服务。1986年,针对鱿鱼山镇鲁坛村上年184亩水稻因稻瘟严重减产,区科协科技人员通过更换抗病良种,合理施肥用药等措施,使这个村的早、晚稻总产增加4.7万斤,分别比上年增产62.5%,40%02000年,全区有6名专业技术人员入网,并公布自己的专业特长,全区有百余人上网向他们求助技术难题,有求必应。

  科技协作1999年,市科协开展全市科技协作活动。4月,竟成镇与市蔬菜协会和市畜牧水产协会,吕蒙乡与市农学会结成对子,在市政府礼堂签订协议,开展科技协作。专业技术引进,试验、推广四季萝卜、早稻65002等新品种10余个,推广水稻抛秧等新技术7项,结合生产实际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至2000年底办班40期,使科学技术尽快转变为生产力,加速技术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财富的递变。

  技术培训昌江区科协成立后,1985年始,全区6个乡(镇)场先后建立起科普协会和陶瓷装饰、集体企业管理、农业、林业等4个区级专业协会(学会)及站鱼山镇村粮食协会,丽阳乡洪家村农民种养协会共有会员921人。区、乡、村3级协会采取以会代训、短期培训等形式,坚持“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适时适地,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区政府于1987年成立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昌江区辅导站,开展“农函大”招生工作。1992一1998年的7年中,实施区委1992一1995,1995一1998两个3年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共办培训班626期,培训人数17500人次。全区共有1351名青年、农民、基层干部参加“农函大”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建筑装磺、畜牧兽医、乡镇企业管理、会计、服装裁剪等11个专业的学习,80%以上学员通过考试毕业。

  科技活动

  科技项目1985-2000年,全区安排科研项目49项,其中省级项目4项,市级项目34项,区级项目11项。

  科研经费1985一2000年,全区科研经费总投人232.7万元。其中省拨经费38.6万元,市拨经费34万元,区拨经费15.1万元,农行贷款70万元,单位自筹经费75万元。

  科研成果1985一2000年,全区立项科研项目49项,通过试验研究有5项获得成功。1986年,昌南瓷厂承担的“煤赣石生产建筑陶瓷”,研究项目成功,获区委、区政府颁发科技奖。

  同年,区委、区政府对科研有功的区科技服务部、区农业局、军康家用电器保安厂、朝阳畜牧场和10个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1988年,立新瓷厂承担的“料地寿桃斗方翎毛白头富贵日用、陈设瓷试制”,通过省市有关专家鉴定。

  1989年,区菜科所引进“澳大利亚无筋豆角”栽培试验,通过市级鉴定。

  是年,胜利瓷厂承担的“粉彩瓷降铅试验”,获区委、区政府颁发的科技奖。

  昌江区科协在1993一1997年的连续5年中被省科协,省农函大、市科协评为先进集体。2000年,区菜科所承担的“蔬菜立体无土栽培”获得成功。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