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自信地说,西周王陵尽管是千古之谜,但一定不会永远谜下去,这个谜是有些破解的。为何如此说呢?理由是目前考古界的工作已露出了希望之光。近几年来陕西省考古所和北京大学文博学院联合发掘的岐山周公庙西周墓群,就说明了这点。尽管还没有发掘出具体的西周王陵,但已有的工作成绩是巨大的,据各种媒体竞相报导的“惊世大发现”,在周公庙遗址已发现西周时期的甲骨文80余片,计350多字,字数最多的达36字,这是迄今发现字数最多的西周甲骨文,同时发现有“周公”、“新邑”等甲骨刻辞。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发现西周遗迹分布很广,目前已钻探出西周墓12座之多,其中有4条墓道的有7座。3条墓道的1座,两条墓道的2座,一条墓道的2座,另有车马坑7座。“从墓葬的规模形制看,其墓主身份应高于西周时期一般诸侯国君的地位,有可能是周王陵或者是周王室重臣陵墓”。“在墓地东、西、北三面,还发现了夯土墙,东墙残长700米,北墙残长300米,西墙残长500米,墙厚约10米,个别地方显现墙体,高出原先地面约2.5米”。<见陈明、杨智文编:《周王陵之谜》67-68页>同书又说:“墓区惊现大量盗洞”,“编号为M1的墓葬规模最大,它共有四条墓道,其中北墓道长30.29米,宽4米,南墓道残长29.3米,宽4米,西墓道长19.45米,宽2.4米,东墓道长22.91米,宽2.6米,墓室长10.2米,宽7.8米。”。不久前,媒体报导说已发掘的大墓因被盗一空。不管其盗挖情况如何,有几点是值得重 视和肯定的,一属于重大发现无疑;另外为探寻西周王陵找到了实地之一。从目前发现情况看,还需在此周围进行全面探测,有可能发现西周王陵分布压。但目前的发现,从报导资料和我以往经验分析,仍不属于西周王陵而应是周公家族墓地。这是推测之一。
其二,从1959年3月,发掘的安徽屯溪西周墓的结构和历代开国君王比较清正廉洁,反腐倡廉的特点分析,并与后世王比较,文王、武王陵很可能薄葬,加上文王,武王生前十分讲究“仁”,并十分痛恨殷纣王的腐败,故据此亦可推测他们的墓规模不一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也许其结构类似安徽屯溪西周墓,用河卵石铺填墓底而成图S3,也可能有小土堆,莫受“不封不树”的影响;
其三,何如在周公庙遗址区,没有发掘到西周王陵的话,也不要灰心,应在周原遗址的扶风基堆和岐山贺家村北的岐山山下寻找,因为这一带一向是西周墓的分布区。
以上推测仅属个人之浅见,仅供参考,原其是希望西周王陵与日早群众见面。不妥之处在所难免。
也许有人会问,自古以来的帝王陵不被盗挖的,所剩几无,那还能找到这些不封不树,不被盗挖的西周王陵吗?我们的回答是,即使盗完了,但其墓的结构,形制仍在,加之被盗的青铜王器也会流失在社会上。但目前为止,所能见到的西周土器可以说寥寥无几,除在扶风齐村发掘出土的厉王簋为玉器外,其他尚未见到。我们相信周人的玉器一定很多,而体量也肯定很大,造型更为精美,像厉王,我们称之为“中之王”,其造型,纹锦、文字都是王一级的,确系高等级的青铜器。所以有充分的理由说,西周王陵还沉睡在地下,时刻在等待我们去发掘,考古工作者努力吧,这千年梦想终久会变成现实的!
十、领先世界的科技
西周时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惊人成就,而且在科技发明创造方面,也取得了卓著辉煌、领先世界的成就,许多成果位居世界之首,为促进生产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作出了巨大贡献。英人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的序言中说:“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这一论点我们从本章所要叙述的西周时期的农业、天文历法、矿冶、光学、数学,蚕桑等方面的创造发明中看的一清二楚,更为令人惊奇的是当时有些科技领域竟然与现代尖端科学相一致,《易经》中的二进位制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当时农作物品种已有“百谷”之称,而生产工具、水利设施、生产技术等方面都有新的进展,糯稻已正式出现于铜器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