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20章 有关高力士的几个问题

  ——读高力士的《神道碑》及《墓志铭》

  高力士是唐玄宗时的宦官,两《唐书》均有其传,另有《高力士外传》等文献,对其历史本已有略述。但近读《高力士神道碑》(简称《神道碑》)和《高力士墓志铭》(简称《墓志铭》)后,发现原有文献的记载中,有些内容需要补充,有些内容各种记载不一,应该认真辨别正误。因此,笔者撰写此文,力求运用碑石文对文献资料发挥补遗证史的作用。

  高力士本名冯元一

  《旧唐书·高力士传》载,高力士“本姓冯”。《新唐书·高力士传》记:“高力士,冯盎曾孙也。”这里都肯定他姓冯,但没有说明其名字。他的《神道碑》和《墓志铭》都一致说他“本姓冯,初讳元一”。其《墓志铭》说:“冯之先,北燕人也。”这正说明他是冯盎之后。

  冯盎是什么人呢?他“本燕冯弘裔孙”。北燕是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冯跋建立的政权,都城昌黎(今辽宁朝阳)。冯跋死后,其弟冯弘继立。宋元嘉十三年(436),北魏进攻北燕,冯弘投奔高丽,立国28年的北燕灭亡。冯弘子冯业浮海南投东晋,留在番禺(今广东广州)。冯业孙冯融,为梁罗州(今广东化州)刺史。其子冯宝娶少数民族女洗氏为妻,遂为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这就是冯盎的祖父。所以,两《唐书》、《冯盎传》都说冯盎是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东北)人。但《旧唐书·高力士传》却说高力士是潘州(今广东茂名北)人。这主要是因为高力士的父亲冯智曾为潘州刺史之故。

  圣历元年(698),岭南讨击使李千里将高力士进献宫中。这时他还不满十岁。初入宫,颇受武则天喜爱。武则天令一宫女抚育,又使其受教于翰林院。由于高力士勤于学习,“学业日就,文武不坠,必也射乎。五善即闲,百发皆中,因是有力士之称”。既有“力士”之称,又奉命为宦官高延福养子,于是他就被称为高力士了。由于这是奉武则天之命所为,故被认为是“则天圣后赐姓高,改名力士”。从此,冯元一就被改称为高力士了。

  高力士与唐玄宗

  高力士之所以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是因为他和唐玄宗的政治生命相伴始终。玄宗在位44年,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再加上玄宗又是唐朝由极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上的皇帝,所以这一时期的历史内容特别丰富,也特别引人注意。始终紧随玄宗的高力士,也必然成为这一历史阶段的重要人物。因此,如果说玄宗是唐朝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值得研究的话,高力士其人的研究就成了其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离开高力士去研究唐玄宗是不科学的。

  由于武则天给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所以高力士逐步成了文武兼备的有用之才。他不仅可以下传诏令、上呈四方奏请,使玄宗感到“力士当上,我寝乃安”,而且也显示出他的武艺超人。例如,有一次随玄宗外出,碰见“有二雕食鹿,上命取之,射声之徒,相顾不进。公(高力士)以一箭受命,双禽已飞,控弦而满月忽开,饮羽而片云徐下。壮六军而增气,呼万岁以动天”。“呼万岁以动天”,实际上是众人为高力士的武功喝彩。

  正因为高力士文武兼备,所以玄宗始终把他视为须臾不可离开的人物。玄宗登上皇帝的宝座,就是得到了高力士的支持。

  《高力士神道碑》载:“及孝和弃群臣,韦氏窥大宝,不利王室,已祸梯。玄宗赫然提剑而起,公实勇进,□龙上天。扶皇运之中兴,佐大人之利见。自是之后,恩遇特崇,公卿宰臣,因以决事。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而不犯。”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孝和皇帝就是中宗。中宗被其皇后韦氏毒杀以后,韦氏想走武则天的老路,自称皇帝。睿宗子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武则天女)杀韦后,使睿宗再次为帝。睿宗让位于隆基,隆基即位,就是玄宗。所谓“玄宗赫然提剑而起,公实勇进”,就是说高力士在这一政治事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睿宗让位于玄宗,太平公主极力反对。高力士又帮助玄宗消灭了太平公主的势力,杀了太平公主的心腹宰相萧至忠、岑羲,迫使太平公主自尽于家中。于是,玄宗在奖励功臣时,也“以高力士为右监门将军,知内侍省事”。本来,玄宗在为藩王时,“力士倾心奉之,及为太子,奏为内给事,至是以诛萧、岑功赏之”。由此看来,在玄宗取得帝位的过程中,高力士确是有重要贡献的。

  宦官本来是皇帝的家奴,地位不高。所以,“太宗定制,内侍省不置三品官,黄衣(下级官员的服色)廪食、守门传命而已”。中宗时,情况有所改变,“宦官七品以上至千余人,然衣绯者(五品以上)尚寡”。玄宗时,宦官增加到三千余人,“除三品将军者浸多,衣绯、紫(三品以上者)至千余人,宦官之盛自此始”。高力士就是品级最高的宦官。

  高力士虽然显赫一时,令人瞩目,“中外畏之,太子亦呼之为兄,诸王公呼之为翁,驸马辈直谓之爷。自李林甫、安禄山辈皆因之以取将相”。但是,他“性和谨少过,善观时俯仰,不敢骄横,故天子终亲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恶也”。这就是说,他还保持着一个传统宦官的本色,不像李辅国以后的宦官那样,架空皇帝,争权跋扈,甚至随意废立皇帝。李辅国竟敢狂妄地对代宗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显然,宦官与皇帝的位置颠倒过来了。

  高力士仍然极力维护玄宗的权力和地位。玄宗初即帝位,宰相姚崇“奏请序进郎吏”,玄宗不做回答,只是仰视殿屋。姚崇不得要领,无所适从。退朝后,高力士问玄宗道:“陛下新总万机,宰臣奏事,当面加可否,奈何一不省察?”玄宗回答道:“朕任元之(姚崇)以庶政,大事当面奏事共议之;郎吏卑秩,乃一一以烦朕邪!”稍后,高力士借机向姚崇透露了玄宗的心意,“元之乃喜。闻者皆服上识君人之体”。高力士这样承上启下地沟通关系,必然加强君礼臣忠的相互情意,无形之中也就起了巩固玄宗地位的作用。“开元之治”的形成,和这种和谐的君臣关系密切相关。

  唐的都城长安,由于交通不便,常常发生粮食危机。为了解决粮荒,皇帝多次移住洛阳。玄宗颇感东西迁移之苦,故而征求群臣意见道:“朕亲主六合二十余年,两都往来,甚觉劳弊,欲久住关内,其可致焉?”在群臣均无良策的情况下,宰相李林甫主张用变造、牛仙客建议用和籴的办法缓解困难。实行这种办法的结果,“数年之中,甚觉宽贷”。玄宗遂对高力士说:“朕自住关内向欲十年,俗阜人安,中外无事,高止黄屋,吐故纳新,军国之谋,委以林甫,卿谓如何?”

  所谓变造,就是将备荒之用的义仓之粮变换输送京师。所谓和籴,就是官府出钱与民议价购粮。初虽议价购粮,但后来发展为压价或强买。高力士认为,这种办法虽然暂时有效,但不可长期实行。他对玄宗说:“且林甫用变造之谋,仙客建和籴之策,足堪救弊,未可长行。恐变正仓尽即义仓尽,正义俱尽。国无旬月之蓄,人怀饥馑之忧。和籴不停,即四方之利不出公门,天下之人尽无私蓄。弃本逐末,其远乎哉?”于是,他建议:“但顺动以时,不逾古制;征税有典,自合恒规。”高力士的意见是为巩固玄宗政权考虑的。变造与和籴,只能在距长安不远的地方实行;否则,没有实际意义。因为“江淮漕运转输极难”,才使玄宗“两都往来,甚觉劳弊”的。如果长期实行这种办法,长安附近的正仓(官仓)、义仓存粮将被用完,民间余粮也被购尽。这样一来,民无存粮,国无蓄积,自然使玄宗政权发生危机。所以,他主张仍然按常规征收赋税。高力士虽然没有谈出解决京师粮食危机的根本办法,但他是为巩固玄宗政权的长远利益着想的。

  更能说明高力士为玄宗政权的长远利益考虑的,是他反对玄宗要把“军国之谋,委以林甫”。他说:“军国之柄,未可假人。”玄宗欲把军国大事委以李林甫是绝对错误的。因为“林甫面柔而有狡计,能伺候人主意,故骤历清列,为时委任。而中官妃家,皆厚结托,伺上动静,皆预知之,故出言进奏,动必称旨。而猜忌阴中人,不见于词色,朝廷受主恩顾,不由其门,则构成其罪;与之善者,虽厮养下士,尽至荣宠”。这就是说,李林甫是一个表里不一、阳奉阴违的人。把军国大事委之于他,当然是危险的。看来,高力士反对玄宗大权旁落,正是为了巩固玄宗政权。

  天宝十三年(754),由于前一年“水旱相继,关中大饥”。玄宗担心“雨伤稼”,宰相杨国忠“取禾之善者献之”,并且掩盖其真相说:“雨虽多,不害稼也。”凡是如实反映灾情者,都受到了杨国忠的打击。从此,无人敢说真话,玄宗被蒙在鼓里。玄宗放心不下,遂问高力士道:“淫雨不已,卿可尽言。”高力士道:“自陛下以权假宰相,赏罚无章,阴阳失度,臣何敢言!”这就是说,皇权旁落于宰相,形成杨国忠专权,无人敢反映真实情况了。由于玄宗此时已由积极进取的皇帝转变为骄奢淫逸的皇帝,情况难以改变,但高力士极力维护皇权的思想是依然如故的。

  正因为高力士极力维护玄宗的权力和地位,所以李辅国等人千方百计欲除之而后快。安史之乱即将结束,玄宗从成都回到长安,住在兴庆宫。李辅国是因拥立肃宗即位而取得权势的,所以他时刻考虑玄宗回到长安是否威胁肃宗的地位。为了削弱玄宗的势力,他迫使玄宗迁居太极宫,把玄宗和外界隔绝起来。把高力士这个铁杆保皇派驱逐出京,并强加罪名曰:“力士潜通逆党,曲附凶徒,既怀枭獍之心,合就鲸鲵之戮。以其久持帷幄,颇效勤劳,且舍殊死,可除名,长流巫州(今湖南黔阳西南)。”高力士最后一次维护玄宗的地位,反对李辅国迫使玄宗离开兴庆宫,就成为高力士与玄宗永别的事件了。《高力士墓志铭》载:“上元初,遭谤迁谪,安置巫州。”即指此而言。

  总而言之,高力士帮助玄宗取得了政权,又支持玄宗巩固了政权,也伴随玄宗失去了政权。玄宗由一个大有作为、积极进取的皇帝转变为怠于政事、骄奢淫逸的皇帝,而高力士对玄宗的态度则始终是忠心耿耿的。因此,《高力士神道碑》对他有如下的评价:“扶皇运之中兴,佐大人之利见。自是之后,恩遇特崇,公卿宰臣,因以决事。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而不犯。□王言而有度,持国柄而无权。近无闲言,远无横议。君子曰:此所谓事君之美也。”

  高力士首为内侍监

  玄宗时,宫中的宦官数量增加,权力也超越过去,然地位之重要,都不及高力士。他们都为高力士所左右。例如,“黎敬仁、林昭隐、尹凤翔、韩庄、牛仙童、刘奉廷、王承恩、张道斌、李大宜、朱光辉、郭全、边令诚等,并内供奉,或外监节度军,修功德,市鸟兽,净为之使,使还,所裒获,动巨万计,京师甲第池园,良田美产,占者什六,宠与力士略等,然悉藉力士左右轻重乃能然”。至于朝廷的将相大臣,如宁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等,“虽以才进,然厚结力士,故能踵至将相”。甚至哥舒翰与安禄山、安思顺甚有恩怨,矛盾颇深,玄宗也命高力士设宴邀请双方,为其和解。虽然未达目的,但由于高力士的暗示,哥舒翰对安禄山的怒骂未做回击,才使矛盾没有进一步激化。由此看来,高力士不仅在宦官之中权大位尊,而且还可代表玄宗驾临将相之中。不言而喻,高力士确是令人瞩目的宦官。

  由于玄宗的信任,高力士的头上屡加官衔,玄宗即位后,“特加朝散大夫、内给事、充内弓箭库使。寻迁内常侍、兼三宫使,又加云麾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又“累迁冠军、镇军、辅国、骠骑等大将军,特拜内侍监。内侍有监自公始也”。《高力士神道碑》也说:“内侍置监,公首为监。”这就是说,高力士又被加上了空前未有的内侍监头衔。

  内侍监被视为职官是前所未有的。在《中国历代官制词典》中,也只解释内侍监是“唐内侍省的改名”。这当然有所根据。《唐六典》的《内侍省》和《旧唐书·职官志三》,都明确说龙朔二年(662)把内侍省改称内侍监,但都没有说明内侍监也曾是一种职官。《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则明确说内侍监是“官署名”。但高力士的《神道碑》和《墓志铭》都肯定加给高力士的内侍监头衔是一种官名,而且前所未有。

  其实,《新唐书·高力士传》已有这种意思:“有袁思艺者,帝亦爱幸,然骄倨甚,士大夫疏畏之,而力士阴巧得人誉。帝初置内侍省监二员,秩三品,以力士、思艺为之。帝幸蜀,思艺遂臣贼,而力士从帝,进齐国公。”这就是说,袁思艺和高力士都受宠于玄宗,都被任命为内侍监,秩三品。这是宦官中最高级别的职务。按照唐制,内侍省最高的官职是内侍,官阶是从四品上。其次是内给事、内谒者等。现在,新设置了内侍监,官阶是三品,当然是至高无上的了。

  既然初置内侍监是袁思艺和高力士二人,为什么《高力士墓志铭》载“内侍有监自公始也”,而未提到袁思艺呢?这不难理解。高力士、袁思艺虽然都受宠于玄宗,“然力士巧密,人悦之;思艺骄倨,人士疏惧之”。显而易见,高力士人缘甚好,受人称赞;袁思艺为人傲慢,人士惧怕而疏远他。这样一来,褒高贬袁的思想倾向必然存在于有关人士之中。

  更有说服力的,是安史之乱爆发以后,玄宗逃到成都,高力士紧跟而去;而袁思艺则投降安禄山叛军。这就是所谓“帝幸蜀,思艺遂臣贼,而力士从帝,进齐国公”。唐军收复长安、洛阳后,肃宗对投降安禄山的官员都进行了严厉的处分,按照投敌的情节分六等定罪,严重的斩首或赐其自尽,其次是重杖或流贬者。叛变的袁思艺当然不能与忠心耿耿的高力士相提并论。总而言之,高、袁二人的人际关系大有差别,在关键时刻的政治态度又截然不同,最高级别三品宦官内侍监也就只有高力士当之无愧了。由此看来,高力士的《神道碑》和《墓志铭》只提高力士是首为内侍监者而根本不涉及袁思艺,是事出有因的,身败名裂的罪人当然不能享有过去的荣誉了。

  高力士与柳芳撰史

  柳芳,字仲敷,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其生卒年代不详,根据其事迹推测,应该是唐玄宗到唐代宗时人。他是唐代著名的史学家,著述很多。与高力士密切相关的是他对重要史著《唐历》40卷的撰写。

  玄宗时的另一史官韦述,在史学方面的成就也很值得称道。他“居史职二十年,嗜学著书,手不释卷。国史自令狐德至于吴兢,虽累有修撰,竟未成一家之言。至述始定类例,补遗续阙,勒成《国史》一百一十三卷,并《史例》一卷,事简而记详,雅有良史之才,兰陵萧颖士以为谯周、陈寿之流”。这部《国史》虽在当时受到重视,但书未完成韦述就去世了。继续完成这部《国史》的就是柳芳。

  柳芳与韦述在肃宗时同为史官,而且还是好友,他们共同“受诏添修吴兢所撰《国史》,杀青未竟而述亡,芳绪述凡例,勒成《国史》一百三十卷”。这是一部“上自高祖,下止乾元”的系统《国史》,比韦述所修《国史》增加了17卷。但是,这部史书的缺点很多,由于“安、史乱离,国史散落,编缀所闻,率多阙漏”,以致形成“绝无伦类,取舍非工,不为史氏所称”。在这种情况下,柳芳既不满足于自己的成就,也不掩饰自己的缺点,继续努力,千方百计地想补其不足之处。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大有收获。肃宗上元年间(760-761),柳芳“坐事徙黔中,遇内官高力士亦贬巫州,遇诸途。芳所疑禁中事,咨于力士。力士说开元、天宝中时政事,芳随口志之。又以《国史》已成,经于奏御,不可复改,乃别撰《唐历》四十卷,以力士所传,载于年历之下”。这就是说,柳芳为弥补其所修《国史》的不足,利用被贬黔中、碰到高力士的机会,请高力士面谈了开元、天宝即玄宗时的政事,并笔录了高力士所谈内容。他认为高力士所谈是他难以掌握的事实,必须载入史册。但由于《国史》已上报朝廷,“不可追刊,乃推衍义类,仿编年法,为《唐历》四十卷,颇有异闻,然不立褒贬义例”,故而“为诸儒讥讪”。所谓“颇有异闻”,就是新的内容很多。采用编年史的体例,“不立褒贬义例”,故而“为诸儒讥讪”。

  为什么“不立褒贬义例”就会遭到“诸儒讥讪”呢?自孔子修《春秋》以来,各种史书无不寓褒贬于其中。纪传体的正史,每一卷后都有作者评语。由此可见,“不立褒贬义例”是不符合史学传统的。不过,只要如实地写人叙事,对后人认识历史是更有帮助的,比起那些为了褒贬的需要而掩盖历史真相或歪曲历史更有实际意义。所以,《唐历》的史学价值是不能因此而低估的。

  这部编年体的《唐历》,对后人修撰两《唐书》和《资治通鉴》是起了重要作用的。现在我们无法看到《唐历》的全部内容,以便拿它和两《唐书》及《资治通鉴》进行对比,分析它对修撰两《唐书》和《资治通鉴》所发挥的作用。但是,司马光的《通鉴考异》却为后人保留了很多《唐历》的内容,从这些内容中,我们可以对《唐历》有大概的了解。

  根据自己不一定十分准确的统计,在《通鉴考异》中,提到《唐历》的地方将近150处(同一问题提到两次者只算一处)。仅此一点,就可以肯定,《唐历》是司马光修撰《资治通鉴·唐纪》部分的重要参考书。

  根据《通鉴考异》所提到的《唐历》内容,政治方面的最多,如政治事件、皇帝的活动、各种制度、战争的过程、官吏的任免、宫廷内部的矛盾等等。这些内容,多是高力士所熟悉的。因此,如果说高力士为柳芳修撰《唐历》提供了重要内容,肯定是无可惑疑的。换言之,柳芳在史学方面的重要贡献中,包含着高力士提供珍贵资料的功绩。

  高力士的年龄

  宝应元年(762)四月,玄宗、肃宗先后去世,代宗即位,高力士遇赦还京。七月,高力士“发巫山(应为巫州)至朗州(今湖南常德),八月病渐亟。谓左右曰:‘吾年已七十九,可谓寿矣。官至开府仪同,可谓贵矣。既贵且寿,死何恨焉。’……言毕,以宝应元年八月十八日终于朗州开元寺之西院”。《新唐书·高力士传》也有类似的记载:“宝应元年赦还,见二帝遗诏,北向哭呕血,曰:‘大行升遐,不得攀梓宫,死有余恨。’恸而卒,年七十九。”显而易见,高力士终年是79岁。

  《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卷》载,高力士的生卒年代是684-762年。实际上,这也是按高力士终年79岁推算来的。总而言之,古今史书都认为高力士79岁而终。

  另有一种记载必须注意。《高力士墓志铭》载:“宝应元年,有制追赴上都。中路闻天崩地坼,二圣下席。长号泣血,勺饮不入口。惜攀髯而无及,俄易箦而长辞。其八月八日,终于朗州龙兴寺,享年七十三。”这与以上记载有三处不同。其一,高力士死的时间虽同为宝应元年八月,但有十八日与八日之别;其二,高力士死的地点虽同是朗州,但有开元寺和龙兴寺之别;其三,高力士终年是79岁还是73岁。前二者无关紧要,笔者暂不论述,仅就高力士终年岁数分析如下:

  高力士终年如果是79岁,应该生于嗣圣元年(684);终年如果是73岁,应该生于天授元年(690)。高力士入宫的时间,《旧唐书·高力士传》认为是圣历元年(698);《新唐书·高力士传》认为是圣历初。圣历的年号只用了二年,所以圣历元年和圣历初是一致的。这时高力士多大年龄呢?

  《高力士神道碑》载:“年在童龀,入侍玉阶。”《高力士墓志铭》载:“年未十岁,入于宫闱。”“童龀”应该是童年换牙的时候,一般是七八岁;“年未十岁”,当是接近十岁。看来,两种记载基本一致。这样一来,按照他入宫的时间和年龄,他终年必然是73岁。因为他生于天授元年(690),到圣历元年(698)正好8岁。说他“年在童龀”或“年未十岁”,都是符合实际的。

  如果他终年是79岁,生年是嗣圣元年(684),圣历元年(698)他入宫时,当是15岁,显然和“年在童龀”或“年未十岁”差距甚大,是不可能的。再者,高力士是宝应二年(763)四月安葬的,距他死时仅差八个月。《墓志铭》是安葬时放入墓中的,放入墓中之前肯定有知情者过目。既有当时的知情者撰写或过目,像墓主的年龄这样具体的数字是不会有错的。因为这些地方发生错误是会立即被人发现的。

  综上所述,高力士的生年应该是天授元年(690),卒年为宝应元年(762),享年73岁。

  (原载《史学月刊》2003年第4期)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