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5章 《资治通鉴》与隋唐史研究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方面的一份宝贵遗产。它是我国杰出的史学名著。在它的影响下,出现了很多类同的著作与有关的著作。研究《通鉴》的人也不断增多,以致形成了“通鉴学”。由此可见,它的史学价值很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本篇仅从隋唐史研究与《通鉴》的关系方面谈谈它的史学价值。

  就中国断代史的研究来说,不管从事哪个阶段的历史研究,都必须有一种或几种主要的参考书。研究秦汉史,决不能抛开《史记》、《汉书》、《后汉书》;研究魏晋史,决离不开《三国志》、《晋书》。隋唐史的研究也是一样,《隋书》、两《唐书》、《通鉴》是主要的参考书。其中《通鉴》是最主要的参考书。为什么《通鉴》是最主要的参考书呢?

  便于掌握隋唐史的概况

  任何人物、事件、典章制度等等,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一定社会阶段的产物。因此,对隋唐史的研究,即使是对隋唐史中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首先需要弄清隋唐史的基本线索,甚至要追溯魏晋南北朝或者更古的历史渊源。在这方面,《通鉴》是一部最适当的史书。

  《通鉴》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系统地叙述了上下1362年的历史。在《通鉴》问世以前,要了解隋唐以前的历史,必须遍读有关各代的纪传体史书。由于书多量大,又都是断代史书,互不衔接。既有重复,又有空隙,读起来颇为困难。正因为如此,司马光说:“史记》至《五代史》,一千五百卷,诸生历年莫能竟其篇第,毕世不暇举其大略”,所以他要“仿荀悦简要之文,网罗众说”,编撰《通鉴》。

  除了史书的量多,互不衔接,读起来困难以外,资料分散,使人不易掌握历史的全面情况也是一大问题。例如,要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貌,至少应从《后汉书》、《三国志》等有关人物的纪、传里去查阅有关资料。这些资料,都是零碎的、片面的,必须经过综合分析,才能对全面情况有所认识。另如,西晋灭亡以后,与东晋同时并存的十六国割据政权,《晋书》虽以《载记》形式叙述其事迹,但《晋书》的缺点较多,很不理想,和《通鉴》相比,差距甚大。所以,清人李慈铭说:“晋书》颇病芜杂,而孝武以后三秦五燕五凉迭起迭衰,纷ij(交)k(错),尤苦杂糅;《通鉴》叙之井井,不漏不烦,实非后人所能及。胡身之注地理,秩然亦为有功。”司马光把错综复杂的历史,叙述得井井有条,再加上胡三省的注释,就更加清楚明白。由此可见,要纵观隋唐以前的历史,以读《通鉴》为优,既节省时间,效果也好。

  对隋唐史基本轮廓的认识,更以读《通鉴》为好。

  首先,《通鉴》虽以政治史为其主要内容,但也涉及经济、文化、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这正适合了解隋唐史概况的要求。因为了解任何一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必须以政治斗争为主要内容。事实证明,历代王朝的兴衰,就是政治动荡的反映。即使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经济方面的问题,也必须和有关王朝的兴衰结合起来考虑。例如,不了解黄巾起义打击东汉王朝的政治形势,就不易认识曹魏实行屯田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不了解安史之乱以后的政治形势,就无法理解两税法为什么会代替租庸调制。这就是说,作为历史研究的手段,研究任何问题,都必须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弄清这一时期的政治形势,把要研究的问题和当时的政治形势联系起来,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否则,就会使历史研究陷入孤立的静止的形而上学。

  编年体的《通鉴》,对隋唐时期政治形势,叙述得系统而周详。诚然,通过《隋书》、两《唐书》的各帝本纪与有关列传,也可以看出这段历史的政治概况。但是,纪传体的史书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一个人的纪或传,只记载与他本人有关的人或事。这样一来,要了解一个事件来龙去脉就很困难。例如,玄武门之变,《高祖纪》、《太宗纪》的记载都极简单。要了解这一事件的全部过程,在《高祖纪》、《太宗纪》之外,还要阅读李建成、李元吉、高士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段志玄、侯君集等人的传。在这些纪、传中,涉及玄武门之变者,都是廖廖数语,支离破碎,不成体系。要了解玄武门之变的全面情况,必须把这些分散的资料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理出头绪。

  通过《通鉴》了解玄武门之变的全貌是事半功倍的。如果要系统地掌握其全过程,只要阅读从唐朝建立到武德九年的7卷中的有关部分即可。如果只想知其政变本身的过程,则只须翻阅武德九年六月的记载。这些记载,按照时间的顺序,有条不紊,依次翻阅,一目了然。这样,不仅可以省去许多遍翻各纪、传的辛劳,而且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这一事件。因为《通鉴》对这一事件的记载更为详细,内容更加充实。

  其他重大的历史事件,如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等,也都大体类同。对于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了解,没有任何一本史书可以代替《通鉴》。

  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就研究隋唐史的资料而言,通鉴也是居第一位的。任何一种历史研究,首先需要广搜博引,占有大量的史料。有关隋唐史的史料很多,但没有一种可与《通鉴》相提并论。

  《通鉴》是战国至五代的通史,为什么对隋唐史的研究特别重要呢?

  战国秦汉阶段,和北宋相距甚远,在多次的政治动荡中,各种史料大量散失,有些已经湮没无闻,不为人知。因此,《通鉴》史料的来源,不得不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为主。有些地方是逐字逐句照抄,甚至连不妥之处也未改动。例如,《通鉴》所载,战国时苏秦游说各国,对韩王、魏王、齐王等人的言论,与《史记·苏秦传》的内容完全相同,显然是整段的照抄。其中苏秦说齐王的话中有:“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也。兵出而相当,不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根据胡三省注释,最后一句“胜”下当有一“负”字,这样才文意明通。由此可见,《通鉴》照搬《史记》这段话时,既没有其他参考资料,也推敲不够,所以,明显的失误之处也未能改正。

  魏晋南北朝阶段,与北宋相距较战国秦汉为近,正史以外的资料相对的多些。但是,由于长期分裂割据,资料分散;隋统一不久,又遭战乱。因此,到北宋时也有很多资料散失,保存下来的也不是很多了。这样一来,《通鉴》的这一部分仍然需以正史为资料的主要来源。

  有位学者统计,《通鉴》的战国秦汉部分取材正史的资料约占3/4,魏晋南北朝部分取材于正史的资料占2/3.这就是说,《通鉴》的隋唐以前部分,其史料价值并不是十分珍贵的。

  隋唐五代部分就截然不同了。

  隋唐五代阶段与北宋的年代衔接,对北宋人来说,隋唐五代是近代史,唐末特别是五代的人,到宋初还大量存在。这些人的所见所闻就是活的资料。这种条件,至少说能使北宋的史学家对唐到五代的历史更加熟悉。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直接保存下来的资料极为丰富。除了《陈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正史以外,参考的其他资料还有260多种,占《通鉴考异》全部引书的5/7以上。在资料的种类上,除了正史以外,还有实录、起居注、文集奏议、编年史、杂史、霸史、传记行状、碑碣墓志、地理小说、政书谱历等多种类型,每类书的数量也往往多达十几至几十种。由于正史以外的资料极其丰富,所以《通鉴》资料的来源中,正史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其他资料的比重有所上升。《考异》的《隋纪》部分采用正史的资料还占3/4,《唐纪》部分则下降到1/3,五代部分还不到1/3.这就是说,《通鉴》从前到后,越来越多地利用了正史以外的资料。其实,《通鉴》的史料来源不仅比有关正史广泛,同时也超过了稍早于《通鉴》的类书《册府元龟》。因为《册府元龟》的史料来源也着重于经、史、诸子及正史,不像司马光那样,“遍阅旧史,旁采小说”,凡是有关的资料都看到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司马光愈到后来愈轻视正史,而主要是因为其他方面的资料相对的增多,使用各种资料的选择的范围扩大了。这些正史以外的资料,多数已经散失,现在无从查找,只有通过《通鉴》可以知其大概。正是这种原因,《通鉴》的史料价值,隋唐五代部分高于以前各部分。另外,从《考异》中还可以知道,司马光使用任何资料都是经过认真辨别,慎重选择的。由此可见,《通鉴》的隋唐五代部分,其史料价值不仅在范围上大于《隋书》、两《唐书》等正史内容,而且在准确程度上也超过有关正史。

  《通鉴》所采用的正史以外的各种资料都是非常珍贵的。例如,唐代的实录、国史、起居注、文集、杂史等等,都是研究唐史的第一手资料。

  唐代的实录,除了《顺宗实录》以外,其他实录现在都看不到了。但通过《考异》可知,《通鉴》共采用各实录的资料共558条。国史之一的《唐历》,被《通鉴》所采用的资料有72条。其他各种史料被采用者也都有相当分量。

  《通鉴》所取唐代实录、国史的内容很多,但司马光不像《旧唐书》的撰者那样,全文照抄,而是对所用的资料都认真分析考辨,慎重选择。例如,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率李、李道宗等进攻高丽。《实录》载:李奏曰:“向若陛下不自亲行,臣与道宗将数万人攻安市城未克,延寿(高丽将军)等十余万抽戈齐至,城内兵士复应开门而出,臣救首救尾,旋踵即败,必为延寿等缚送向平壤,为莫离支等所笑;今日臣敢谢陛下性命恩泽。”唐太宗“素狎,笑而颔之”。司马光认为:“后独将兵取高丽,岂必太宗亲行邪!此非史官虚美,乃谀辞耳。”于是,他没有采用这段资料。不采用这段违背事实的“谀词”,当然是正确的。类似这种情况,在《唐历》与其他资料中也都不取。这都充分说明,《通鉴》隋唐五代部分的史料价值,不仅在于其数量多,而且也在于其质量高。换言之,《通鉴》并不只是资料的汇编,而是真正研究历史的成果。

  《通鉴》的史料价值高于《隋书》、两《唐书》等正史,还在于有《通鉴考异》、《资治通鉴音注》、《通鉴补》等有关的著作,使我们更容易理解《通鉴》的内容,同时也加深加宽了《通鉴》的内容。

  正史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都有一家或几家注释,读起来颇为方便。后来的正史,都没有注释。所以,《隋书》、两《唐书》等,读起来困难颇多。《通鉴》则大不相同。由于《通鉴》的社会影响较大,研究《通鉴》者,各代都不乏其人。就注释方面说,南宋末到元初的胡三省,明朝的严衍,都是造诣很深的。

  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不仅是给难念的字注音,并解释其意,起到字典的作用,同时,还对典章制度、地名、人名、服饰等等,都作详细的注释。例如,贞观二年(628),唐太宗命卢祖尚出镇交趾,卢坚决不去,唐太宗怒而斩之。不久,唐太宗悔恨自己过于简单从事,遂“命复其官荫”。对这一句,胡三省注释道:“复其官,则得荫其子若孙。”同时,还对唐朝的荫官制度作了系统的叙述:“凡用荫:一品,子正七品上;二品,子正七品下;三品,子从七品上;……三品以上,荫曾孙;五品以上,荫孙;……”非常清楚,胡三省既注释了《通鉴》内容的本身,还涉及有关制度。这样,既加深了《通鉴》的内容,也扩大了唐代历史知识的范围。

  胡三省对于地名的注释也很详细,不仅对州、郡、县等地名的演变详加注明,而且连都城的宫殿、城门、桥梁等,也细述其位置。例如,武德四年(621),李世民率军进攻洛阳的王世充。《通鉴》载:“世民移军青城宫,壁垒未立,王世充帅众二万自方诸门出,凭故马坊垣堑,临谷水以拒唐兵……”这里提到的方诸门、青城宫,都注释得极为具体。他说:“东都城西连禁苑,方诸门盖自都城出禁苑之门也。青城宫在禁苑中,谷、洛二水会于禁苑之中。”另外,在注释“世充出右掖门”时,既注明右掖门是洛阳城南部右边的一门,又注明“洛水迳其前,有天津、永济、中桥三桥”。这些注释,对于我们了解李世民与王世充在洛阳的战争情节,都较《通鉴》更为具体。

  “严衍的《通鉴补》,不仅对《通鉴》正文进行了许多补充、改正和移置,并择要注明根据和理由,同时还作了许多补注、辩诬、存疑、备考等,是一部有补有正的著作。”这部著作,对“通鉴》记载不够周详,不够准确的”,“便考证史实,加以补充”;对“通鉴》记载疏误,或称谓不一的地方”,“便加以订正;对《通鉴》编次失序的史实,便加以移置,对《通鉴》中的误字”,“也加以改正”。另外,对胡三省的注有遗漏或解释失当者,也进行补充或纠正。例如,《通鉴》载:武德元年十二月,李渊“车驾幸周氏陂,过故墅”。严衍经过考证,认为下应加“丁亥还宫”四字。另如,《通鉴》关于西突厥与周围各国的关系载:“统叶护勇而有谋,北并铁勒,控弦数十万,据乌孙故地……”严衍认为,在“铁勒”之下应加“西拒波斯,南接l宾”八字。这些补充,无疑都更充实了《通鉴》的内容。

  严衍对胡注的订正,也很有意义。例如,贞观十七年(643),褚遂良在上疏中读到关于唐与薛延陀的关系时道:“陛下(指唐太宗)君临天下十有七载,以仁恩结庶类,以信义抚戎夷,莫不欣然,负之无力……”胡三省注道:“此二语考之《旧书·褚遂良传》亦是如此,然其意义难于强解。或曰:‘力’当作‘益’;言负延陀之约为无益也。”严衍认为:“恩重力轻,故曰负之无力。”这个否定的否定,至少促使我们要进一步思考《通鉴》的原意。至于改正《通鉴》的错字,更是直接有助于对《通鉴》的理解。例如,贞观三年(629),唐太宗命李、李靖、柴绍、薛万彻等,率众十余万,分道出击突厥,所有各军皆受李靖节度。但《通鉴》误为“皆受李节度”,严衍把它改正了。类似这种情况颇多。不难看出,《通鉴补》确是我们阅读《通鉴》非常必要的辅助著作。

  《资治通鉴考异》对读《通鉴》的作用,更是史学工作者尽人皆知。

  首先,《考异》告诉我们,司马光选用史料是非常慎重的。例如,关于武则天入宫时间问题,必须和她的生卒年代联系起来。究竟武则天活了81,还是82或83岁,司马光看了多种资料。《考异》说:“旧则天本纪》,崩时年八十三,《唐历》、焦璐《唐朝年代记》、《统纪》、马总《唐年小录》、《圣运图》、《会要》皆云八十一。《唐录》、《政要》,贞观十三年入宫。据武氏入宫年十四。今从吴兢《则天实录》为八十二,故置此年(贞观十一年)。”可见《通鉴》记载武则天于贞观十一年入宫为才人,是经过分析大量的资料以后作出的结论,武则天的入宫时间与年龄,无关大局,司马光还是如此认真严肃,可见他是不会主观、武断地乱作结论的。

  其次,司马光非常重视史料的历史背景。唐代的实录,无疑是研究唐史的第一手资料,但他并不轻信实录,而是把实录的内容和其历史背景联系起来视其真伪。例如,当唐太宗东征高丽时,“留侍中刘洎辅皇太子于定州,仍兼左庶子、检校民部尚书,总吏、礼、户部三尚书事。”刘洎狂妄地说:“愿陛下无忧,大臣有罪者,臣谨即行诛。”有人诬奏曰:“洎言国家事不足忧,但当辅幼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异志者诛之,自定矣”。于是,唐太宗赐刘洎自尽。根据实录,诬奏者是褚遂良,《考异》说:“遂良忠直之臣,且素无怨仇,何至如此!盖许敬宗恶遂良,故修实录时以洎死归咎于遂良耳。今不取。”许敬宗是一个史德极其恶劣的史官,他曾经多次根据自己的利害、好恶篡改或歪曲历史。在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的问题上,他与褚遂良、长孙无忌等人进行过针锋相对的斗争。司马光考虑到这些情况,认为许敬宗有意在实录中加罪于褚遂良是合情合理的。由此可见,司马光对待曾经篡改或歪曲过的历史文献是极为慎重的。

  和《通鉴》有关的著作,当然不止以上三种。通过各种有关的读物,无疑可以加深加宽《通鉴》的内容。在这方面,《隋书》、两《唐书》等正史是不能与《通鉴》同日而语的。

  有助于认识唐宋史学思想的发展

  《通鉴》的史学思想,是唐代史学思想的继续和发展。深入研读《通鉴》,可以更好地认识古代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

  古代史学思想的发展是有其阶段性的。早期的史书《春秋》,是孔子为了维护江河日下的奴隶制度而修的。所以,孟子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又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关于《春秋》的内容,司马迁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不难看出,孔子修《春秋》的用意是以恢复奴隶制社会秩序的手段以求挽救奴隶制灭亡的危机。

  西汉时,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说,司马迁虽然主张“究天人之际”,以示反对,但董仲舒的思想影响还是很大的。东汉的封建正统史学家班固,为了说明汉代秦的必然性,宣扬天人感应的神学历史观。他说:“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南朝刘宋人范晔撰的《后汉书》,也宣扬类同的历史观。他认为曹丕迫使汉献帝退位也是天意。他说:“传称鼎之为器,虽小而重,故神之所宝,不可夺移。至令负而趋者,此亦穷运之归乎!天厌汉德久矣,山阳(献帝)其何诛焉!”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也同样宣扬这种观点。这种消极思想,只能说明统治者的君权神授,改朝换代是合理的,但不能促使统治者千万百计地去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到了唐代,史学和政治的关系进一步密切了。史学家们不是消极的在史书中说明统治者的地位合乎天意,而是通过史书为统治者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积极地为巩固统治者的地位出谋划策。例如,魏徵在论述北齐的灭亡时说:“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齐自河清(武成帝年号)之后,逮于武平(后主年号)之末,土木之功不息,嫔嫱之选无已,征税尽,人力殚,物产无以给其求,江海不能赡其欲。所谓火既炽矣,更负薪以足之,数既穷矣,又为恶以促之,欲求大厦不燔,延期过历,不亦难乎!由此言之,齐氏之败亡,盖亦由人,匪唯天道也。”既然北齐的灭亡是由于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政治腐败,当然与天无关。这无疑是要统治者引以为戒。魏徵的这种思想,全面地贯穿在他“总知其务”的五代史中。

  在论述隋灭陈的时候,魏徵没有说明陈被隋所灭是天意的表示,反而是大肆批评陈“后主生深宫之中,长妇人之手,既属邦国殄瘁,不知稼穑艰难。初惧阽危,屡有哀矜之诏,后稍安集,复扇淫侈之风”。在用人方面,“昵近群小”,重用“侵渔之吏”,故而“政刑日紊,尸素盈朝,耽荒为长夜之饮,嬖宠同艳妻之孽,危亡弗恤,上下相蒙,众叛亲离,临机不寤,自投于井……”以致陈朝灭亡。在论及隋朝的灭亡时也同样如此。魏徵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应追溯到隋文帝:“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直接导致隋朝灭亡的是隋炀帝“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内怀险燥,外示凝简,盛冠服以饰其奸,除谏官以掩其过。淫荒无度,法令滋章,教绝四维,刑参五虐,锄诛骨肉,屠剿忠良,受赏者莫见其功,为戮者不知其罪。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频出朔方,三驾辽左,旌旗万里,征税百端,猾吏侵渔,人不堪命。乃急令暴条以扰之,严刑峻法以临之,甲兵威武以董之,自是海内骚然,无聊生矣。”这种从统治阶级本身寻求封建王朝兴亡原因的历史观,与唐朝统治者的政治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唐朝初年,李渊就注意总结秦、隋灭亡的教训与汉、唐兴盛的经验。他说:“秦以不闻其过而亡……汉高祖反正,从谏如流。”隋朝末年,“上不闻过,下不尽忠,至使社稷倾危,身死匹夫之手。朕拨乱反正,志在安人,平乱任武臣,守成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以匡不逮。比每虚心接待,冀闻谠言。”唐太宗一登上皇帝的宝座,就与弘文馆学士讨论古今,“道前王所以成败,或日昃夜艾,未尝少怠。”他还“诏魏徵、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经史百氏帝王所以兴衰者上之”,他“爱其书博而要,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公等力也’!”既然他收到了“稽古临事不惑”的效果,所以他认为“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这里说的“古”,当然是指历史。把历史当作镜子,可见唐朝统治者重视历史经验是超过前人的。由于政治上的需要,魏徵等史官在修撰史书时就充分反映了统治者的要求。

  非常明显,古代史学思想的发展,到唐代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也就是改变了天人感应的神学历史观,进而通过史书总结历史经验,吸取教训,直接为统治者寻找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借鉴。这种思想,到宋代更加完整、系统化了。司马光是这种思想的集大成者,《通鉴》充分反映了司马光的这种思想。

  最初,宋英宗命司马光撰《历代君臣事迹》。本来,君臣关系早在春秋时孔子就有定论了,这就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但是,在历次改朝换代中,多次是臣取代了君的地位。宋代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是以臣的身份夺取了皇帝的地位的。这就不能不使宋统治者感到君臣关系问题并未解决,从而通过《历代君臣事迹》去寻求答案。

  司马光并未受历代君臣事迹的限制,而是纵观古今,从《史记》、《汉书》以来的大量史书中,“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而成为《通鉴》的。在司马光看来,“治乱之原,古今同体,载在方册,不可不思。”因此,系统地总结历史经验,从中吸取教训,是有现实意义的。宋神宗看了《通鉴》,颇为欣赏,并亲自为之作序,序中说:“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教,断之以邪正,要之于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正是由于其内容如此丰富完备,所以,“神宗皇帝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曰资治通鉴,且为序其造端立意之由。”为封建统治者如此重视的史书,当然是迎合了他们的需要。

  胡三省也对《通鉴》有过很高的评价。他说:有人认为,经与史不能同日而语,是因为“经以载道,史以记事”。他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说:“夫道无不在,散于事为之间。”司马光自己也说:“臣今所述,止欲叙国家之兴衰,著生民之休戚,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非若《春秋》立褒贬之法,拨乱世反诸正也。”这就是说,司马光的史学思想是寓于叙事之中。根据所叙之事,《通鉴》必然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所以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显而易见,司马光是要通过《通鉴》竭力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封建秩序巩固了,统治者的地位当然也就不会动摇。

  《通鉴》刻印以后,宋哲宗曾当作珍品赐给臣下;金、元、明三代,都有皇帝要臣下为他进讲《通鉴》。可见在宋代以后,历代统治者都把《通鉴》奉为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指南。

  从唐开始的总结历史经验,为统治者提供借鉴的史学思想,到宋代司马光时已经达到成熟阶段了。这种思想,从唐到宋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通鉴纪事本末》把《贞观君臣论治》作为一个分目,可见“以古为镜”的思想在唐代政治生活中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魏徵“总知其务”的五代史已如前述,吴兢的《贞观政要》更为突出,刘肃的《大唐新语》与《贞观政要》又大体类同,司马光的《通鉴》系统而完整。不言而喻,唐宋时期的政治思想和史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研读《通鉴》可以更好地认识这种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其社会意义。

  修史的方法可资借鉴

  《通鉴》是我国封建社会史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它不仅从史料方面、史学思想方面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史学研究,而且司马光的研究方法也使我们受到很多启发。对史学工作者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就整个《通鉴》的分量来说,隋唐五代部分所占比重最大。例如,全书1362年的历史共294卷。唐朝289年的历史就占81卷,而有426年历史的两汉才占60卷。同时,这一段的史料也最多。因此,修撰起来就不能像战国秦汉那样,主要是整理正史所有的史料,必须对大量的史料逐步进行审查、辨别,去伪存真。《通鉴考异》正是司马光在这项工作中的成果。该书共30卷,隋以前的只有7.5卷,22.5卷是隋唐五代的内容。另外,范祖禹所草成的唐纪长编有600卷,经司马光修订后成为81卷。这都充分说明,司马光对史料所下的功夫,主要精力用在了隋唐五代方面。

  在《考异》中,有人名、地名、时间等考证,也有对事件的分析。考证、分析的方法是弄清事实的基本途径。

  关于薛举的儿子薛仁果的名字,各种史料记载不一。“唐高祖实录》先作‘仁果’后作‘仁杲’。新、旧《高祖》、《太宗纪》、《薛举传》、柳芳《唐历》、《柳宗元集》皆作‘仁果’。《太宗实录》、吴兢《太宗勋史》、《革命记》、焦璐《唐朝年代记》、陈m《唐统记》皆作‘仁杲’。”司马光根据这些史料,又对照昭陵六骏之一的铭文:“白蹄乌,平薛仁果时所乘。”最后作出结论说,昭陵六骏之一的铭文最可信,应是薛仁果。这种把文献资料与实物结合起来的考证方法,至今仍是可取的。

  关于地名的考证,方法也是对头的。武德二年(619),唐军与宋金刚部将尉迟敬德战于夏县(山西夏县)。据《高祖实录》是“战于下n”,司马光在《考异》中说:“按下n乃在关中,去夏县殊远,《实录》之误也,今从《旧书·孝基传》。”唐军平定宋金刚的战争是在河东诸郡进行,下n既在关中(今陕西渭南北),当然与这次战争无关。反之,当唐军兵临夏县时,据守夏县的吕崇茂曾求援于宋金刚,宋派尉迟敬德前往增援,可见唐军与尉迟敬德战于夏县是合情合理的。这种把地理位置与战争过程结合起来的考证结果,比仅据文献资料更能服人。

  时间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历史事实是否真实。所以,司马光对时间的考证也极慎重。例如,武德四年(621)四月,窦建德增援王世充。《通鉴》载:“窦建德迫于武牢不得进,留屯累月。”用“留屯累月”四字,司马光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两《唐书》的有关记载不同,“旧书》,停留七十余日;《新书》,六十余日。”司马光分析道:“按二月戊午,沈悦(王世充郑州司兵)始以武牢降唐,至五月己未,建德败,才六十二日。若沈悦今日降唐,明日建德即至,亦不能自固。又吴兢《太宗勋史》:三月己卯,建德率兵十二万次于酸枣(河南原阳北)。去败才四十一日,故但云‘留屯累月’。”看来,司马光对停留70余日、60余日的惑疑,理由是充分的,不轻率地定出其具体的停留日数也是妥当的。

  司马光对事实的分析也是比较客观的。例如,他对唐太宗曾有过多处赞扬。但他并不因为赞扬过唐太宗而为其隐讳缺点和错误。武德三年(620)五月,李世民率军进攻夏县,曾经屠城。据《高祖实录》,李渊下诏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故“诏胜兵者悉斩之”。司马光认为是“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故而“不取”。司马光的分析颇有道理。直接指挥唐军平定刘武周、宋金刚的是李世民。在全部战争过程中,有过许多地方的得失,为什么在攻取夏县的时候李渊想起了与薛举作战的事而下诏屠城,而其他地方没有类同的事件呢?与此相反,李渊听到平定并州的时候是“大悦”而不是下诏屠城。由此可见,屠城者只能是李世民,与李渊无关。

  根据以上数例,可知司马光运用史料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鉴别史料的方法是正确的。这些方面,都是史学工作者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因为《考异》的绝大部分内容是隋唐五代部分,所以这种态度和方法,在隋唐五代部分表现得最为充分。不言而喻,研究隋唐史最有必要研读《通鉴》。

  司马光等人集体编书的经验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这方面,翦伯赞教授曾经给以高度的赞扬。他说:“刘o、刘恕、范祖禹都是司马光自己邀请的志同道合的人,他们都是当时有名的史学家。”所以,“都具备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都能担负起他们所承担的那一部分的任务,都能写出基本上具有当时学术水平的初稿。”作为主编的司马光,不是简单地汇集大家的初稿,使其成为“百衲被”,而是把大家的劳动成果变成“完整的连针线的痕迹都看不出来的锦绣文章”。事实证明,司马光不仅是个造诣很深的史学家,而且也是个很好的学术工作的组织者。例如,他在与范祖禹《论修书帖》中,把修长编的各种细节都谈得非常具体。这正是他对编书的组织工作考虑得非常周到的表现。

  司马光与他的合作者,虽然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但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也不是完全一致的。例如,司马光与范祖禹就有不同的见解。清人王鸣盛说:范祖禹的《唐鉴》,“纯是议论,于考证无益,议论佳者,已俱采入《通鉴》。”既然“议论佳者,已俱采入《通鉴》”,当然是未被采入《通鉴》者就是二人观点不一致的地方。对玄武门之变的评论,就是一例。范祖禹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立子以长不以功”,李世民杀其兄是“无君父也”,而司马光则千方百计地为李世民进行辩护。这正是范祖禹另撰《唐鉴》,专发议论的原因。不难看出,司马光与范祖禹等人的合作,能够作到求同存异,互相尊重。在《通鉴》中完全贯穿了司马光的观点,前后一致,系统完整。这样,既能各抒己见,也保证了《通鉴》的质量。另外,《通鉴》虽为三人分修,但司马光能够把不同风格的文笔融为一家之言,不仅思想前后一致,而且文字也如出一人之手。这种分工合作,编撰巨著的成功经验,今天也是应该重视的。因为任何一部巨著,用一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成功的,必须有学有专长的学术带头人组织力量,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当前,随着各种事业的迅速发展,学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各种学术刊物与著作,也都日益增多,谁也无力遍读尽知。在这种情况下,学术带头人的组织作用,合作者之间的互相尊重,各人发挥自己的所长,友好合作,都显得更为重要。所以,总结司马光等人合作编撰《通鉴》的经验,颇有现实意义。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