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3章 刘肃与《大唐新语》

  《大唐新语》是唐人刘肃所撰。这是一本什么性质的书,自宋以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均视其为杂史类,《宋史·艺文志》列其为别史类,《四库全书》则列其为子部小说家类。当代有的学者称其为“历史琐闻类的笔记”。认识上的不一致,正说明该书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刘肃为什么撰《大唐新语》

  刘肃,新、旧《唐书》中均未有其传,《通鉴》中的有关部分也未记载其政治活动。这样一来,刘肃的生卒年月及其历史地位就很难叙述清楚了。仅为人知者,是《新唐书·艺文志》中称刘肃为“元和中江都主簿”。《全唐文》卷六九五载:“肃元和中历江都县、浔阳县主簿。”《大唐新语原序》题目下有结衔题“登仕郎前守江州浔阳县主簿刘肃撰”。《直斋书录解题》卷五《杂史类》也载刘肃是“江都县主簿”。看来,他先后曾任江都县、浔阳县主簿是可信的。

  元和,是唐宪宗的年号,宪宗在位15年,刘肃在宪宗以前或以后还有什么事迹,现在就无从谈起了。不言而喻,刘肃惟一为人所知的历史贡献,就是修撰《大唐新语》。

  刘肃为什么要修撰《大唐新语》呢?他在该书的《序》中认为,自有文字以后,史书就逐步产生了,从《尚书》、《春秋》到《史记》、《汉书》,日益增多,史书的内容也有发展。从唐朝建立(618)到他所处的元和(806-820)年间,已经200年之久,也需要有人来写唐代的历史。他说:“圣唐御寓,载几二百,声明文物,至化玄风,卓尔于百王,辉映于前古。”这就是说,唐代200年的历史,比前代更值得去写。同时也说明《大唐新语》是成书于元和年间,否则就不便说“载几二百”了。但是,他不是去写唐代的通史,而是“起自国初,乞于大历,事关政教,言涉文词,道可师模,志将存古”。也就是主要写自唐初至代宗末年,与“政教”有关,可为后来人“师模”的有关内容。

  刘肃认为的与“政教”有关,可为后人“师模”的内容是什么呢?他在其《总论》中谈到,史书的社会作用非常之大。他以《春秋》为例说:“仲尼因鲁史成文,著为《春秋》。尊君卑臣,去邪归正。用夷礼者无贵贱,名不达于王者无贤愚,不由君命者无大小。邪行正弃其人,人正国邪,全弃其国(《全唐文》卷六九五作‘人邪行正弃其人,人正国邪弃其国’)。此《春秋》大旨也。故志曰:仲尼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又曰:拨乱世反诸正,莫近于《春秋》。《春秋》凭义以制法,垂文以行教,非徒皆以日系月编年叙事而已。”简言之,《春秋》的主要内容是“尊君卑臣,去邪归正”。它的社会作用是可使“乱臣贼子惧”,“拨乱世反诸正”。因而,它不是单纯的按照年月顺序去叙述历史事实,而是“凭义以制法,垂文以行教”,对巩固统治者的地位产生重要的影响。不难看出,他对《春秋》是顶礼膜拜的。

  在他看来,《春秋》以后的史籍就不同了,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都有缺点。他说:“后之作者无力,病诸司马迁意在博文综核疏略,后六经而先黄老,贱处士而宠奸雄;班固序废兴则褒时而蔑祖德,述政教则左理本而右典刑。此迁、固之所蔽也。”这里刘肃主要批评司马迁与班固在评论人和事的问题上没有继承《春秋》的思想。他对司马迁的批评,与班固的观点相同。班固说:司马迁“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对班固的批评,他又借助于范晔。范晔说:“彪、固讥迁,以为是非颇谬于圣人。然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总之,在刘肃看来,司马迁、班固都背离了儒家思想,司马迁不重视儒家经典,不按《春秋》的是非标准评论历史人物,重利轻义;班固虽批评过司马迁,但他又重蹈覆辙,“轻仁义,贱守节”,因而,他们都目光短浅。

  不过,他认为司马迁、班固还有其优点,对他们应该取长补短。他说:“然迁辞直而事备,固文赡而事详。若用其所长,盖其所短,则升堂而入室矣。”非常明显,他肯定司马迁、班固的地方是其叙事的方法,他要取长补短,必然是取其叙事的方法,纠正其背离儒家思想的观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的动荡,使封建的纪纲废弛,上下失序。尊卑上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很难作为统治者的行动准则,无疑,在史学领域中也就更难贯彻这种思想了。所以他说:“自兹已降,渐已陵替也。”

  唐朝建立后,“革隋之弊,文笔聿修。贞观开元述作为盛,盖光于前代矣。”但刘肃没有说明“光于前代”表现在什么地方。不过,他赞扬什么,批评什么的态度是非常明显的,从其态度中很自然的可以看出其著述的主张。他认为《春秋》以后,“异端斯起,庄、列以仁义为刍狗,申、韩以礼乐为痈疣,徒有著述之名,无裨政教之阙。圣人遗训几乎息矣。”他把道家、法家思想都视为“异端”,被他视为“异端”的根据,是这些思想“无裨政教之阙”,从而背离了“圣人遗训”。由此可见,必须是对“政教”有益者,才能被刘肃认为是有价值的著述。

  刘肃对荀爽的《汉语》十分崇拜。荀爽是东汉桓帝时人,他在其对桓帝的上疏中说:“臣闻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义。礼义备,则人知所厝矣。”又说:“昔者圣人建天地之中而谓之礼,礼者,所以兴福祥之本,而止祸乱之源也。人能枉欲从礼者,则福归之;顺情废礼者,则祸归之。”这就是说,夫妻、父子、君臣的关系就是礼义的内容,礼义可以“兴福祥”,“止祸乱”。显然这是儒家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又集汉事成败可为鉴戒者,谓之《汉语》”。既然荀爽“集汉事成败可为鉴戒者,谓之《汉语》”,他要按照荀爽的指导思想进行著述,必然是集唐事成败可为鉴戒者,谓之《大唐新语》。他说:“今之所记,庶嗣前修。不尚奇正之谋,重文德也;不褒纵横之书,贼狙诈也;刊浮靡之词,归正也;损术数之略,抑末也。理国者以人为本,当厚生以顺天;立身者以学为先,必因文而辅教。纤微之善,罔不备书,百代之后,知斯言之可复也。”显而易见,他效法荀爽,要重“文德”,“归正”、“抑末”,抛开那些“奇正之谋”,“纵横之书”,“术数之略”,而且还要人们相信,他的论述在百代以后还有作用。这样一来,他要著述的内容必然是与政治有关,可谓统治者有所借鉴的人物活动或历史事件。因此,如果我们认为《大唐新语》的“新”是针对《汉语》而言,该书是继《汉语》之后又一本对统治者有鉴戒作用的史书,肯定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刘肃撰写该书目的,就是从历史上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统治者提供借鉴。

  《大唐新语》始见于《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的杂史类,《宋史》卷二〇三《艺文志》的别史类改称其《唐新语》,明人刻本改题《大唐世说新语》或《唐世说新语》,《四库全书》又恢复原来的名称《大唐新语》。

  《大唐新语》的内容

  刘肃撰《大唐新语》的目的明确了,该书的内容自然也就容易理解。全书共分13卷,30个门类。这些内容的资料来源,主要是唐代的国史、实录。因为各卷、各门类中所提到的人物活动,在两《唐书》的有关人物传中大多都有记载,内容大体类同。众所周知,后晋修撰《旧唐书》时,尚有九朝实录,武德至大历,当然在九朝之内。《旧唐书》所载这个范围内的纪传,必然以有关实录为依据。赵翼说:“今细阅《旧书》文义,知此数朝纪传,多钞实录、国史原文也。”赵翼所列举的例子,充分说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欧阳修等人所修的《新唐书》,必然借助于《旧唐书》。这样一来,两《唐书》各传中与《大唐新语》相同的内容,必然都来自有关的实录、国史也就不言而喻了。同时,也说明《大唐新语》所载的史料虽然不多,但其可信程度是不会低于两《唐书》的。当然,在个别具体问题上与两《唐书》有所差别也是存在的。例如,两《唐书》的《文德皇后传》与《长孙无忌传》,均载文德皇后是长孙无忌之妹,而《大唐新语》却载:“无忌,后之弟也。”还有一些两《唐书》所没有的内容,主要是刘肃要按照自己的修史目的选择资料,从而与两《唐书》的作者选取资料的角度不同所致。这些差别,虽然也应加以注意,但并无关大局。

  该书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唐代良好的君臣关系。良好的君臣关系,意味着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缓和。这种缓和表现在多方面,如皇帝善于用人。唐太宗重用房玄龄、杜如晦,致使“言良相者,称房杜焉”。又重用魏徵,听到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在魏徵死后,他“征辽不如意,深自悔恨”,于是叹道:“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此举也。”唐玄宗重用姚崇,“而天下大理”。唐太宗发现马周才能出众,立即重用。这些都从不同方面说明在贞观之治与开元之治中人的因素极为重要。太宗、玄宗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是他们在政治上成功的重要原因。

  善于纳谏,是封建皇帝的美德,历来为封建史家所赞颂。唐太宗善于纳谏,妇孺皆知,该书也载这种事例颇多。至于唐高祖、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纳谏的事例也记载不少。其中的《极谏》,记载了不少臣僚冒着很大的风险向皇帝进谏的事例。例如,关于武德年间孙伏伽、苏长(苏世长)批评唐高祖的问题。孙伏伽是万年县法曹,他尖锐批评唐高祖刚做了皇帝就奢侈腐化。苏长更是指桑骂槐,把唐高祖所修的披香殿说成是隋炀帝所修,实际上是把唐高祖比做隋炀帝。关于张玄素批评唐太宗修洛阳宫的问题。贞观初,太宗欲修洛阳宫以备巡幸,张玄素以秦修阿房宫、隋修乾阳宫而亡的教训力谏罢修。关于来公敏劝阻唐高宗西幸凉州的问题,在高宗将幸凉州时,群臣都认为陇右一带经济状况不佳,不宜前往,详刑大夫来公敏进一步谏道:“陇右诸州,人户寡少,供待车驾,备挺稍难。”最后还说,窃窃私议陛下者很多。

  以上记载,既说明高祖、太宗、高宗、玄宗等有纳谏的美德,同时也说明与这些皇帝同时的臣僚们忠于皇帝的贤行。孔子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主张,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忠烈》中还记载了忠君不惜牺牲自己的事例。武则天时,睿宗为皇嗣,有人诬告睿宗“潜有异谋”,武则天令来俊臣按之,有关者都经不起严刑拷问,违心地胡言乱语,只有安金藏仗义执言,反对歪曲事实,并且自己引刀剖腹,使“其五脏皆出,流血被地”,以致气绝而表示“皇嗣不反”。还有尧君素忠于隋的事例。当李渊已进兵关中,隋朝政权已土崩瓦解时,尧君素还为隋据守河东(山西永济),原隋将军屈突通劝他降唐,他反羞辱之,其妻劝其投降,他又痛骂不绝,还引弓射之。最后他向部下表示:“隋室倾败,天命有归,吾当断颈以付诸君也。”不久,即为麾下所杀。安金藏忠于睿宗,使武则天赞叹不已,尧君素忠于隋炀帝,使唐太宗“嘉其忠节”。实际上这是所有的封建皇帝都希望其臣下像安金藏、尧君素那样忠于自己。即使像隋炀帝那样的皇帝,为臣者也应始终如一。

  另外,《谀佞》中还从反面记载了一些貌似进谏实际上是阴谋家的人物活动。例如,太宗在一树下说:“此嘉树”。站在身旁的宇文士及就“美之不容口”,太宗面有怒色地说:“魏徵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今乃果然。”结果,使宇文士及十分难堪。另如,武则天称帝,以睿宗为皇嗣,居东宫,洛阳有王庆之者,投武则天之所好,“请废皇嗣而立武承嗣为太子”。武则天不同意,他痛哭流涕,死皮赖脸地一再请求,最后激怒了武则天,把他推出去打死了。这些善于察言观色,对皇帝投其所好者,以忠于皇帝的假象,掩盖其别有用心的实质。记载这些事例的用意,自然是要后人提高警惕,不要为那些阳奉阴违、口蜜腹剑的人所迷惑。

  二、为官要公正清廉。该书所载为官要公正的内容很多。例如,贞观年间,唐太宗问褚遂良道:“卿知起居注,记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褚遂良对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戒,庶乎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又问道:“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遂良回答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褚遂良既忠于职守,也不分上下,一视同仁,真可谓公正无私了。另外,贞观时有人盗官粮被侍御史张玄素所弹劾,太宗大怒,特令斩首。中书舍人张文<据律力争,认为不应定为死罪。太宗认为“仓粮事重,不斩恐犯者众”。魏徵进言道:“陛下设法,与天下共之。今若改张,人将法外畏罪。且复有重于此者,何以加之?”盗粮者终究未被处死。封建法律虽然体现着地主阶级的意志,但当人们还没有这种科学的认识时,皇帝能按法律办事,自然是被人们喜闻乐道的。

  关于为官清廉的记载,专有《清廉》一门,唐初的李袭誉,“性严整,在职庄肃,素好读书,手不释卷。居家以俭约自处,所得俸禄,散给宗亲,余赀写书数万卷。”他还告诫子孙道:“吾不好货财,以至贫乏。京城有赐田一十顷,耕之可以充食;河南有桑千树,事之可以充衣;所写得书,可以求官。吾殁之后,尔曹勤此三事,可以无求于人矣。”他爱好读书,所得俸禄用以写书,又注意发展生产而不贪财,自然是可赞扬的清廉。

  武则天时的裴炎,“虽官达而清贫”,后受冤而被诛,临刑时竟无分毫遗留,后被“收其家,略无积聚,时人伤焉”。武则天时的李怀远“久居荣位,而好尚清简,宅舍屋宇无所增改”。诚然,这些清廉的官僚并不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他们的所作所为也不能改变他们剥削阶级的地位,像李袭誉,他在京城有赐田十顷,当然他不会亲自耕种,必然靠剥削别人的剩余劳动为生。但是,在封建社会里,能把剥削局限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之内,使劳动者能够清楚其受剥削的程度,同时也知道自己在受剥削之外还有为自己而劳动的希望,势必使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因此,李袭誉这样的清廉官吏,比起那些贪得无厌、肆无忌惮的剥削者来说,必然受到人们的赞扬。这样的后果,势必使社会矛盾缓和,统治者地位更加巩固,从而也为统治阶级所称道。当封建社会只能产生这样的清廉者的时候,我们不能不说这些人物是人类历史前进的积极因素。刘肃称道这些公正、清廉的官吏,正是为了封建统治者的长治久安。

  三、官吏要勤于政事。武则天时,郭元振为凉州都督。“先是凉州南北不过四百余里,吐蕃、突厥二寇频至城下,百姓苦之。元振于南界硖石置和戎城,北界碛中置白停军,控其路要,遂拓州境一千五百里。自是虏不复纵。又令甘州刺史李汉通置屯田,尽水陆之利。往年粟麦斛至数千,及元振为都督,一缣易数千斛,军粮积数十年,牛羊被野,路不拾遗。至凉州五年,夷夏畏慕。”这样扩大生产地的范围,保护生产环境的安全,又积极发展生产,自然对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是有利的。

  开元初年为河南尹的李=,办事极为认真,有一寡妇与道士私通,欲除其子而减少障碍,遂诬告其子不孝,其子不便辩解,甘愿认罪。李=并不轻信母子二人的言论,派人深入调查,发现了寡妇与道士的私事,遂杖杀了道士与寡妇。此事在《旧唐书·李=传》中没有记载,《新唐书·李=传》中的记载,也较《大唐新语·政能》的记载简略。不难理解,刘肃突出记载此事,是认为李=的勤政美德可为后人借鉴。另外,像唐初的薛大鼎,为沧州刺史时,疏通棣河,“引鱼盐于海”。还有武则天时的姜师度,因其“勤于为政,又有巧思,颇知沟洫之利”。因而,该书记载:姜师度“明于川途,善于沟洫,尝于蓟北约魏帝旧渠,傍海新创,号曰平虏渠,以避海难,馈运利焉”。这些官员被封建史家称为“良吏”或“循吏”,正说明他们是封建社会里的楷模人物,后人应当效法他们。

  四、统治者应该博学有识。“博学”与“有识”是密切相关的,“博学”才能“有识”,“有识”源于“博学”。这一点在唐太宗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例如,“太宗欲见前代帝王事得失以为鉴戒,魏徵乃以虞世南、褚遂良、萧德言等采经史百家之内嘉言善语,明王暗君之迹,为五十卷,号《群书理要》,上之。”太宗看了此书,喜出望外,觉得大长见识,遂手诏曰:“朕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览所撰书,博而且要,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朕致治稽古,临事不惑。其为劳也,不亦大哉!”应该说,唐太宗在这方面是虚心的,他坦白地承认,从书中知道的东西,他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从而使他在政治活动中收到显著的效果。于是,他对撰书者大加赞扬,并给以奖励,同时,把此书对“太子诸王,各赐一本”。玄宗也说:“朕于百事考之,无如文籍。先王要道,尽在于斯。是欲令经史详备,听政之暇,游心观览。”因此才有储无量等“奉诏整理内库书,至六年,分部上架毕”以供使用。这都充分说明,“博学”与“有识”是有所作为的统治者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正因为如此,《大唐新语》中有关这方面的记载不少。

  由于“博学”、“多识”的社会作用非常显著,所以,统治者极为重视这方面的人才。褚遂良知识渊博,唐太宗就称赞他道:“立身之道,不可无学。遂良博识,深可重也。”有一次,太宗外出,有人建议“载书以从”。太宗道:“不须,虞世南在,此行秘书也。”虞世南为秘书监,他于“省后堂集群书中奥义,皆应用者,号《北堂书钞》”。不难看出,虞世南的文化作用与政治作用统一起来了。

  还有太宗时的王义方,“博学有才华,杖策入长安,数月,名动京师。”尤其对史籍更为熟悉,因而被拜为侍御史。太宗高度评价魏徵的原因之一,也是因其“博通群书,颇明王霸之术”。裴士淹“聪悟柔顺,颇精历代史。玄宗甚爱之,马上偕行,得备顾问”。这都说明“博学”、“多识”是从政的必要条件。

  博学之士不仅可得到皇帝的重用,而且也得到社会的尊重。玄宗时的贺知章,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当然这是非常光荣的事。宰相源乾曜问张说道:“然学士与侍郎,何者为美?”张说对曰:“侍郎,自皇朝已来,为衣冠之华选,自非望实具美,无以居之。虽然,终是具员之英,又非德贤所慕。学士者,怀先王之道,为缙绅轨仪,蕴扬班之词彩,兼游夏之文学,始可处之无愧。二美之中,此为最矣。”二者比较,学士因有学问,故为“二美”之中的最美者。学士为“缙绅轨仪”,也就是学士为高级官吏的榜样。当然说明学士的社会地位比各种官吏更高。此事《旧唐书》卷一九〇中《贺知章传》中没有记载,《新唐书》卷一九六《贺知章传》也记载得较为简略,《大唐新语》较详细地记载此事,正说明刘肃是为统治者提供借鉴,要统治者知道“博学”是“多识”之源,“多识”才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五、统治者应不断进行改革。武德九年(626)十一月,唐太宗即位不久,就下诏改变隋朝“政刻刑烦”的弊端。他下诏说:由于隋朝“政刻刑烦”,致使上下之间,朋友之间,同僚之间的关系极不正常,“自今已后,宜革前弊,庶上下交泰,品物咸通。”于是,“风俗一变,浇漓顿革矣。”另如,玄宗时的姜晦为吏部侍郎,改革了选拔人才的制度,也有很好的效果。本来,在选拔人才时,“吏曹舍宇悉布棘,以防令史为与选人交通。”姜晦“尽除之,大开铨门,示无所禁。私行置者,晦辄知之,召问,莫不首伏。”最初,这种改革曾遭到不少人的指责,认为这是不遵“前轨”,但在收到“铨综得所,贿赂不行”的效果时,就“举朝叹服”了。

  玄宗时有关>车问题的改革,更有实际意义。>车是载皇帝内棺的车子。按照古制,皇帝即位,即制内棺,每年都要加漆,表示“存不忘亡”。皇帝外出,用车载内棺随行,称为>车。有一次,玄宗外出,看到>车,遂问左右是什么东西。有人答曰:“礼》云:天子即位,为>,岁一漆之,示存不忘亡也。出则载以从,先王之制也。”玄宗认为这种“先王之制”毫无意义,遂“命焚之”。从此以后,皇帝外出,再没有>车相随了。这种改革,无疑可以减少人力、财力的浪费,很有实际意义。

  此外,从《厘革》中还可以看出,宰相制度、城市管理制度、衣冠制度、选拔人才制度以及风俗习惯等等,都在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有所变化。这就给人以启示,统治者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自己的统治方式或手段,以利于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六、吸取教训,引以为诫。《谐谑》主要载这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看来是以诙谐的口气,开玩笑的方式,讽刺一些人或事,实际上是告诫人们,处事待人必须谨慎,不能随心所欲,不仅要从正面总结历史经验,也要从反面吸取教训。例如,在唐太宗的一次近臣宴会上,因为欧阳询“瘦小”而貌甚“寝陋”,长孙无忌就对他讽刺道:“耸膊成山字,埋肩不出头。谁家麟阁上,画此一?猴?”长孙无忌是唐太宗文德皇后之兄,又是玄武门之变中唐太宗夺取帝位的得力助手。但欧阳询不畏权贵,应声对曰:“索头连背暖,漫裆畏肚寒。只由心溷溷,所以面团团。”欧阳询对长孙无忌的回击颇为有力,连太宗也很不高兴地说:“汝岂不畏皇后闻耶?”读了这个故事,谁能不称赞欧阳询才华出众,不畏权贵的勇气十足呢?欧阳询“聪悟绝伦,读书即数行俱行,博览经史,尤精《三史》”。其书法更为惊入,他“初学王羲之书,后更渐变其体,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文字,咸以为楷模焉”。甚至高丽也“甚重其书,尝遣使求之”。这样优秀的人才,只是因为其貌不扬,即遭戏弄,必然引起人们的同情。不言而喻,记载这些内容,是要最高统治者不要袒护权贵,也不要以貌取人。

  另一类同的例子是,贞观初,温彦博为吏部侍郎,因其选官不当,被落选者裴略所嘲讽。裴略以竹喻温彦博道:“竹,冬月不肯凋,夏月不肯热,肚里不能容国士,皮外何劳生枝节?”又以屏墙喻温彦博曰:“高下八九尺,东西六七步,突兀当厅坐,几许遮贤路。”温彦博意识到这是挖苦自已,感到非常惭愧,遂又选用了裴略。

  武则天执政时,滥用官吏的现象非常严重,于是,就有人认为,官员之多,“车载斗量”,是“可笑事”。高宗总章年间,长安兴善寺遭火灾,“尊像荡尽”,于是,就有道士李荣咏之曰:“道善何曾善,云兴遂不兴。如来烧亦尽,唯有一群僧。”此诗虽是道家对佛家的讽刺,但也说明如来佛法无穷纯系子虚乌有。言外之意,当然是要统治者无须依靠佛教去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了。

  根据以上内容,《谐谑》一门主要是作者批评一些自己认为不利于封建统治的人和事,希望统治者能够吸取教训,不要重蹈前人覆辙。但是,有人却认为,“然其中《谐谑》一门,繁芜猥琐,未免自秽其书,有乖史家之体例。今退置《小说家类》,庶协其实。”这就是《大唐新语》由杂史被改为小说的理由。其实,这种理由并不充分。既然《大唐新语》仿照《汉语》,是“可为鉴戒者”的著述,故而被列为杂史,那么,批评一些不利于封建统治的人和事,要统治者引以为戒,岂不正是“有裨劝戒者”吗?至于“繁芜猥琐”,莫非是指文字较为通俗,不够严肃。其实,这正是以带刺激性的手段促使统治者不要再走前人的老路。如果说其他内容是从正面劝告统治者应该怎样总结前人的经验,那么,《谐谑》门就是从反面警告统治者应该吸取前人的教训。二者是殊途同归。因此,《四库全书总目》的内容是违背了刘肃的原意的。

  《大唐新语》的史学地位

  根据《大唐新语》的内容来看,唐代后期产生这样的著作并非偶然的现象,而是和历史的前进与史学本身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南北朝时期,国家长期陷于分裂状态,隋朝统一,仅仅28年,就又土崩瓦解。由此可见,继隋之后的统一王朝,怎样长期存在下去是统治者必然要考虑的问题。唐高祖接受令狐德的建议,下诏修魏、周、隋、梁、齐、陈等6种史书,正是为了“多识前古,贻鉴将来”。唐太宗经常与人研讨古今,并亲自参与《晋书》的修撰,更为人所熟知。高宗初年,也“留心政道”,还曾向令狐德了解过历史上什么是“王道”与“霸道”,以及二者的关系,同时还问过“禹、汤何以兴?桀、纣何以亡”等问题。

  唐朝后期,宪宗是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刚明果断,自初即位,慨然发愤,志平僭叛,能用忠谋,不感群议,卒收成功”。有所作为者必然更注意总结历史经验。他曾对李吉甫说:“朕近日畋游悉废,唯喜读书。昨于《代宗实录》中,见其时纲纪未振,朝廷多事,亦有所鉴诫。”由此可见,有人认为他“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是真实的。由于他“既览国史,乃知万倍不如先圣”,所以才发奋图强的。

  宪宗不仅重视本朝的历史经验,而且也重视古代的历史经验。他曾问宰相李藩道:“前代帝王理天下,或家给人足,或国贫下困,其故何也?”李藩借古人的话道:“俭以足用。”继而又进一步发挥“俭以足用”的意思说:“盖足用系于俭约。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人无淫巧,俗自敦本,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自然帑藏充羡,稼穑丰登。若人君竭民力,贵异物,上行下效,风俗日奢,去本务末,衣食益乏,则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自然国贫家困,盗贼乘隙而作矣。今陛下永鉴前古,思跻富庶,躬尚勤俭,自当理平。”宪宗对李藩的论述,深信不疑,表示一定“诚心”照办。另外,他还向李藩问道:迷信的人向鬼神祈祷消除灾殃可以转祸为福吗?李藩对曰:“臣窃观自古圣达,皆不祷祠。”他以仲尼与汉文帝为例说:“仲尼病,子路请祷,仲尼以为神道助顺,系于所行,己既全德,无愧屋漏。……则祸福之来,咸应行事,若苟为非道,则何福可求?是以汉文帝每有祭祀,使有司敬而不祈,其见超然,可谓盛德。若使神明无知,则安能降福;必其有知,则私己求媚之事,君子尚不可悦也,况于明神乎!由此言之,则履信思顺,自天之,苟异于此,实难致福。故尧、舜之德,唯在修己以安百姓。”宪宗完全赞成李藩的意见。非常明显,宪宗重视历史的经验,是为了当时政治的需要。刘肃在这时候,也就是宪宗渴盼有人为他总结历史经验,以便从中找寻借鉴的时候修撰《大唐新语》,决不是偶然的巧合,在没有证据说明他是奉命所撰以前,至少可以说他是为了迎合时代的要求而撰。

  从史学本身的发展来说,自西汉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以后,天人感应,皇权神授的思想严重地影响到史学领域。从《汉书》起,经《后汉书》、《三国志》以至南北朝的几种正史,都程度不同地反映了这种思想(详见拙作《魏徵的史学地位》)。到了唐初,这种情况有了很大改变。魏徵总负责的《五代史》,从史学思想上,主要突出人在一个王朝兴衰中的作用,不再讲什么天的作用了。主要是统治者从历史的实际中意识到,宣扬天命固然可以说明自己取得统治地位是名正言顺的,但又无法防止别人也举起皇权天授的旗帜来取代自己。正因为如此,李渊起兵时虽然也“自以姓名著于图A,太原王者所在”,从而认为“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而要进兵长安。但当他取得政权以后,他倒不讲天命,而是相信“隋以恶闻其过亡天下”,遂采取相应的措施主动巩固自己的地位了。唐太宗更加重视历史的经验,注意从中吸取教训,还把历史比做镜子,借以随时检查自己的得失,正是这种思想的集中反映。由于政治上的需要,鉴戒史学就更充分地发展起来。《大唐新语》就是这种鉴戒史学的一种著作。

  魏徵在《五代史》中强调人的作用,实际上就是为统治者总结历史经验,要他们不要再相信天命。《晋书》中的这种思想也甚明显。被《新唐书·艺文志》列为杂史的《贞观政要》,更是鉴戒史学的典型著作。文宗时又打算修《开元政要》,如果修成,也必然是与《贞观政要》源于同一类型。杜佑的《通典》,也有这方面的内容。这些我已在《唐代的史学与通鉴》中有过论述。在唐代出现一系列充满鉴戒史学思想的著作的情况下,再结合宪宗颇有作为的特点,刘肃为统治者修撰《大唐新语》,专门为其总结本朝的历史经验,以便从中吸取教训,既是反映了政治的需要,也体现了史学发展到当时的特点。

  从内容看,《贞观政要》与《大唐新语》是同一类型的著作,都是记载为了政治的需要而谈历史。所不同者,前者是唐太宗君臣谈论唐代以前的历史;后者所载是唐朝建立到代宗时的历史。从历史发展的顺序上说,二者是前后衔接的。如果说刘肃有续《贞观政要》的意思,也并非没有道理。至少说,把二者称为姊妹之作是无可非议的。

  综上所述,《大唐新语》是一本政治性很强的史书,不是一般的笔记小说,虽其体例与《世说新语》相仿,但其内容截然不同。该书是古代史学发展史上鲜明地体现了唐代史学思想特点的著作。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