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百花齐放的地方剧种之中,有一种菊花似地幽雅宜人的,是河南的曲剧。
去年三月,我在郑州的一夜,有个“曲剧”的晚会。我不知道曲剧是什么,以为是我听过的河南坠子那种的说唱,也因为有点不适,正想不去赴会在舍休息,一位当地的朋友竭力劝我,说曲剧是比较新的河南剧种,好听得很,一定要去见识一下。我去听了,果然很好,以后凡有曲剧的晚会,我都去听。
对于戏剧,我是个外行,唱做和音乐的流派,我都没有研究。我喜欢的是曲剧的唱腔很幽雅,伴奏的乐器有筝、笙、坠子、二胡等,钅从铮抑扬,十分悦耳。那夜看的我记得有一出《赶脚》,是小型歌舞喜剧,演的是现代农村故事,对话和身段都活泼明快,很像我小时候在山东农村看的新年过会时节,农民自演的那种小喜剧。后来我找个机会,去访问他们的剧团,从李金波团长的谈话里,我高兴地知道这个可爱的剧种,果然是从农村发源的。
李团长说:曲剧是民歌搬上舞台的,它的前身是农民在冬闲时节传统娱乐的“高跷”。伴奏的乐器主要的本来只有坠子,去了高跷,搬上舞台以后才加上筝、笙等其他的乐器。曲剧的好处是音调幽雅,吐字清楚,唱的牌子如《满江红》、《银纽丝》,多半都是古调,但是它能够生动地传出悲愤和欢悦的情绪,甚为农民所喜爱。一九二七年以后,农民为生活所迫,就由冬闲扮演变成了职业演员,那时的舞台,也只是桌子搭的,我们自己背着行装,在农村中巡回演出,搭起桌子,立刻上台。剧目多是反映农民反封建反旧式婚姻的故事,国民党头子刘茂恩因为农民爱听,就借口说曲剧演的都是有伤风化的爱情故事,下令取缔。这时我们的生活是极其困苦的,敌伪时期,我们是靠着演剧,到处逃难,直到河南解放了,才得到生机。
不用说,曲剧和其他地方剧种一样,得到了党和政府的爱护和支持。李团长谈到这里,是又感激又兴奋的,这个曲剧团由开始的七八个演员和两个人的乐队,发展到一百多个演员和十四五人的乐队,一九五○年起,还有了女演员。剧目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前小型剧有《小放牛》、《蓝桥会》,大型剧有《白蛇传》、《陈妙常》等等,现在又在党的指导下新编了许多以近代农民工人生产斗争为内容的剧本,一九五八年在城市和下矿下厂下乡一共演出五百五十场,受到工农大众很大的欢迎。
为人民所喜爱的曲剧是有前途的,河南全省现在有三十八个曲剧团,河南戏剧学校还有曲剧班,剧团和剧班的政治文化生活都很健全丰富。曲剧的小演员们,和其他剧种的小演员一样,在党的春风化雨之下,蓬勃地成长,他们立志要把这个可爱的剧种的优美传统,发扬光大起来。
我很喜欢曲剧,特别是它的小型歌舞剧,是那么朴素,活泼,自然而风趣!从报上看到,郑州曲剧团首次来北京公演了,没有看过曲剧的人,何妨去“见识一下”。
(本篇最初发表于《北京晚报》1960年1月9日,后收入散文集《拾穗小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