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震惊世界的贾兰坡

  贾兰坡,字郁生,出生于河北玉田,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古人类学、古脊椎动物学家。

贾兰坡对第四纪地质、古脊椎动物、古人类等方面都有很多研究,在旧石器考古方面,成绩最为显著。作为一位世界公认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贾兰坡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主持周口店的发掘工作,最初的两年时间,除发现大量石器和脊椎动物化石外,又连续发现了三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震动了国际学术界。

“北京人”的故乡在今天北京西南约50公里处的周口店龙骨山。20世纪30年代初,年轻的考古学家裴文中教授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骨。第二年,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两处含有丰富石英的地层,这意味着对“北京人”的探索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时,贾兰坡先生来到了龙骨山,开始对“北京人”进行深入的研究。

贾兰坡对“北京人”的研究就是从发掘石器开始的。现在人们已经从“北京人”的发源地挖出了数以万计的石器,数量之多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类化石地所没有的。在“北京人”制造的石器中,以石片石器为主,石核石器不多。其中有“砍斫器”(用来砍伐木材等)、“刮削器”(用来切割兽肉等)、“尖状器”(用来剥割兽皮等),并看到一种松软的黑色物质。但是,当时谁也不知道这种黑色物质是什么。直到后来有人把它送去化验,结果才知道这种黑色物质是“炭”,并证实是北京人使用火的痕迹。现在人们不仅发现了北京人使用过的灰烬、炭块,还发现了被烧过的骨头和石块。“北京人”遗存的灰烬都是成堆的,这证明“北京人”已有了不使火向外蔓延的管理火的能力。工具和火的使用这两个事实,雄辩地证明“北京人”不是猿类,而是已经形成的人。

裴文中先生赴法国留学后,龙骨山的发掘工作由贾兰坡负责。先挖到了猕猴的化石,之后不久就挖到了“北京人”的牙齿,还发现了几块碎小的头骨和石器,这让考古学家们看到了希望。接着,在一个面积不大的范围内,集中出现了约40个肿骨鹿的下颌骨,这种情形过去从未有过,情况有些反常。几天后,考古学家挖到一块保存完好的“北京人”下颌骨,大家因此信心倍增,每天都希望能有重大发现。突然,贾兰坡看到一名同事正往筐里装一块碎骨片,心里陡然一惊:这不是头骨的一部分吗?赶紧上前,稍一端详,立即证实了自己的判断。于是马上采取紧急措施,将周围6平方米作为特别区域,调来3位技艺高超的发掘能手通力挖掘。不一会儿,在半平方米的范围内,耳骨、眉骨、枕骨等相继露面。头骨埋在松软的砂土之中,可大伙儿直到中午才把它们全部取出。然后分装在二只荆树条编成的小筐中,小心翼翼地捧回驻地。晚上,贾兰坡用了整整一夜的时间,将破碎的头骨烘干、粘接、修复好。就在这天下午,距上午挖出的头骨1米处,又发现了另一个头盖骨,也破散成好几块。第二天,将第二个头骨完整无损地挖了出来。消息对外发表,再一次震动了世界。没过几天,竟然又发现了第三个头盖骨,而且这个头盖骨不像过去发现的那样破碎,保存得相当完整,连部分鼻骨、眼睡骨等都有。贾兰坡怕有闪失,当即把头骨修复完毕,连夜送回北京。在短短两周之内,连续发现3个头盖骨,这实在令人激动不已。

在龙骨山发现的“北京人”,如头骨、下颌骨和牙齿等,实在是最完善、最优美的采集。只是四肢骨骼始终未能找到。这在当时确是非常遗憾的事情。不过,15年后,贾兰坡在整理标本时,认出了北京人的一段肱骨(上臂骨)和一段胫骨(小腿骨),弥补了研究的缺陷。“北京人”的上肢已接近现代人,下肢还保留着较多的原始性,平均脑容量为1059毫升。“北京人”的这一些特征证实了“劳动创造人”的伟大真理。寻找“北京人”在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达到了高潮。

“北京人”化石标本一直藏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科的保险柜中,20世纪40年代,日美关系急剧恶化,“北京人”也变得岌岌可危。为了安全起见,决定将“北京人”转移到纽约自然博物馆去——尽管这是违反协议的。于是“北京人”被分别装入两个大木箱中,由美国海军陆战队负责押运。途中,“珍珠港事件”爆发,运送“北京人”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专用列车在秦皇岛被截,从此,“北京人”下落不明。战后,经多方查找仍然没有任何线索。

新中国成立后,又重新开始在龙骨山挖掘“北京人”的遗址,相继发现了5颗牙齿、一个相当完整的下颌骨和一个完整的头盖骨,而且,科学工作者还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北京人”的“兄弟姐妹”。

贾兰坡挖掘出的“北京人”牵动着所有人的心,透过他们,我们可以找到人类最早的足迹,这一点对人类来说意义重大,对中国来说意义同样重大。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