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佛教礼仪

  一、简况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的古印度,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后人称之为释迦牟尼。释迦是族姓,牟尼意为“圣人”。

  佛教在印度本土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及密教等发展时期后,13世纪初在印度趋于消亡,以后又稍有复兴。在印度佛教中,最基本的宗派是小乘派和大乘派。2世纪,佛教向古印度境外传播,在许多国家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教派。传入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国的以大乘佛教为主,称为北传佛教,其经典主要属汉语系统;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以及中国傣族地区的以小乘佛教为主,称为南传佛教,其经典属巴利语系统;传入中国西藏、蒙古、尼泊尔、俄罗斯部分地区的以藏传佛教为主,俗称喇嘛教,其经典属藏语系统。近代以来,在欧美各国也有佛教流传。成立于1950年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在1963年9月开会决定,联谊会的总部永久设在泰国曼谷。

  公元前2年,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得到发展,至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形成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和净土宗等中国佛教宗派。

  《大藏经》为佛教典籍丛书。其内容分经、律、论三藏。三藏在南北朝时称“一切经”,隋代以后称“大藏经”。

  佛教的教义包括:

  “无常”、“无我”。“无常”:认为任何现象都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生灭;“无我”: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无我分为两类:人无我(人空);法无我(法空)。

  “四谛”。所谓“谛”,即真理。“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实际上是讲以苦谛为核心的求解脱的道理。

  “缘起”,“因缘生起”的略称。最早的缘起说是“业感缘起”,即“十二因缘”说,其核心为因果报应论和三世两重因果。所谓“因缘”,即原因和条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便是因果报应论;过去世的因,造成现在世的果,现在世的因,造成未来世的果,这便是三世两重因果。

  佛教的最高境界是“涅般木”,其基本含义是“消除”或“像烛光一样熄灭”,即摆脱生活的束缚,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达到永恒寂静的安乐境界。

  佛教的标记为。武则天将其定音为“万”,意为太阳光芒四射或燃烧的火,表示吉祥如意。法轮也被视为佛教的标记,因为佛之法轮如车轮辗转,可摧破众生烦恼。

  佛教供奉的对象有佛(意为“大彻大悟者”)、菩萨、罗汉、护法天神等。

  二、主要礼仪

  (一)称谓

  在佛教大寺院里,一般设有高低不等的僧职和严格的管理权限,顺序大致分为:第一是方丈(住持),他掌管全寺的一切重大活动,通例三年一任;第二是班首,相当于方丈的顾问,一般有前堂、后堂、左堂和右堂4个;第三是执事,具体掌管寺内事务,分为监院(庶务)、副司(会计)、知客(交际)、知藏(典藏)、僧值(纠察)、维那(教事)等。寺院里往往拥有大批的僧伽。

  僧伽,是僧侣或修行者结合成的群体。僧伽一般由出家的比丘(和尚)、比丘女(尼姑)、沙弥、沙弥尼、正学女(见习尼)等所谓五众组成。其中的沙弥和沙弥尼,为年龄未满20周岁的出家男女,正学女则为年龄未满18岁的出家女。另外,在家修行的优婆塞(居士)和优婆夷(女居士)与出家修行的比丘和比丘女,并称为佛教四众,又称四众弟子。

  在出家的僧尼中,凡是担任有职务的,都各有职称,但非佛教信徒很难分清僧尼职称系列的尊卑高低,可将僧尼通称为师父,或称僧众为法师,称尼众为师太。如果经介绍了解了僧尼的身份后,可在他们的职称后面加一个“师”字,如维那师、僧值师、知客师等,以示尊敬。僧尼出家后不用俗姓,一律姓释。出家入道时,由其师父赐予法名;受戒时,由其受戒师赐予戒名。如果要询问法名以便称呼时,可问:“法师上下如何?”或“法师法号如何?”就能得到回答。

  (二)合十、五体、绕佛和袈裟

  佛教徒之间或教徒与施主见面时,最常用的礼节是行合十礼。做法是:双手左右合掌,十指并拢置于胸前,专注一心,以此表示敬意。佛教徒不兴握手,所以,非佛教徒不要主动与僧人握手,更不可以与出家的尼众握手。

  五体,又称五轮,指人的两肘、两膝和头。佛教徒向佛像或上层佛职人员行礼时,须行此礼,即五体都要着地。此为佛教最高的礼节,恭敬之至,五体投地。

  绕佛,是佛教徒绕着佛像右行走,以表示对佛的尊敬,绕佛圈数,可多可少。

  佛教徒穿的衣服统称袈裟,俗称僧服。僧服有三种:一是用5条布缝制而成的安陀会,又叫五衣,日常穿用;二是用7条布制成的郁多罗僧,又叫七衣,礼诵、听讲时穿用;三是用9~25条布制成的僧伽梨,重大场合穿用。袈裟原为素色,自佛教出现派系之后,各派的衣色区别有青色、黄色,也有保留赤色的。

  (三)僧尼戒规

  佛教的戒律很多,这些戒律是对佛教徒的行为乃至思想所做的种种约束,其目的是加强佛教信仰,统一僧伽行为。作为佛教徒,必须受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在众多的戒律中,最重要的要数“四重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佛教认为这些是所有戒律的根本。

  佛教对僧伽要求绝对素食,而对居士只要求定时斋戒。佛教的斋戒,有两种含义:一指过了中午不再进食;二指食素。现今的斋戒多指后者。佛教徒须戒酒。

  (四)入寺礼仪

  进入寺庙,应严肃谨慎,衣饰整洁,遵守寺规;要注意卫生,保持安静,不要嬉笑打闹,不要对佛像指指点点;严禁将一切荤腥食品带入寺院。有人在拜佛像时,不可在其前面行走;佛像前的拜垫只供拜佛时跪用,不可坐歇;未经允许,不可随便进入僧人寮房和某些不对外开放的坛口;拍照前,应先注意寺院里有无特别规定和要求。

  三、主要节日

  佛教的主要节日有佛诞节、成道节、涅般木节、世界佛陀日、观音纪念日、盂兰盆节等。

  (一)佛诞节

  佛诞节又称浴佛节,是佛教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重要节日。在我国傣族地区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称为泼水节,在日本又被称为花节。据《普耀经》说,佛陀诞生时有九龙喷香水浴洗佛身,因此,在每年这一天教徒们都要举行纪念活动,以各种名香浸水灌洗佛像,并举行诵经法会,也有称“浴佛法会”的。由于对佛陀的生日存在有各种不同见解,所以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确定佛诞节的日期上,也就不尽相同。我国汉族地区和日本均以农历四月初八为佛诞节。

  (二)成道节

  成道节,在我国民间又称腊八节,是佛教纪念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的日子。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寺院僧众都要集于大殿焚香、诵经、梵呗礼佛、讲道说法,其中熬粥供佛是其独有特点。时至今日,成道节熬腊八粥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民俗。

  (三)涅般木节

  涅般木节是佛教徒纪念释迦牟尼逝世的节日。中国、日本、朝鲜等国的大乘佛教的涅般木节,一般定为农历二月十五日。佛教寺院在这天一般都要举行涅般木法会,挂释迦牟尼的涅般木图像,念诵《遗教经》等。

  (四)世界佛陀日

  世界佛陀日即维莎迦节,是东南亚一些佛教国家把佛诞节、成道节、涅般木节合并起来的佛教节日。时间为公历5月的月圆日——农历四月十五日。东南亚一些信奉佛教的国家对这一节日非常重视,都要举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

  (五)观音纪念日

  观音纪念日包括农历二月十九日的观音诞生日、六月十九日的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日的观音涅般木日。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