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无声语言礼仪

  无声语言是借助非有声语言来传递、表达感情,参与交际活动的一种不出声的伴随语言。它可分为默语和体语两大类。默语是话语中短暂的停顿或沉默,书面形式用省略号表示;体语即人体语言的简称,它以人的动作、表情、界域和服饰等来传递信息,又称态势语、身势语、体态语、动作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等。

  一、默语

  默语既可以是无言的赞许,也可以是无声的抗议;既可以是欣然默认,也可以是保留己见;既可以是威严的震慑,也可以是心虚的无言;既可以是毫无主见、附和众议的表示,也可以是决心已定,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标志。当然,在一定的语境中,默语的语意是明确的。默语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话语的交际效果。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必须予以控制,才能恰到好处地发挥默语的作用,并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效果。

  二、首语

  首语是通过头部活动来传递信息的,包括点头语和摇头语。一般来说,点头表示肯定,也可以表示致意、感谢、理解、顺从等意思;摇头则表示否定,还可以表示对抗、高傲的意思。

  首语有时是伴随着同义的有声语言出现的,有时则替代同义的有声语言。然而,首语却因文化和环境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保加利亚和印度的某些地方,他们的首语是“点头不算摇头算”,其形式恰好与常规相反。但不论表现形式怎样,首语的动作幅度都不应过大,而应该优雅得体。

  三、手势语

  手势语是通过手和手指活动传递信息的。它包括握手、招手、摇手和手指动作等。根据手势语意来划分,可分为四类:表达讲话者的情感,使其形象化、具体化的手势叫“情意手势”;指示具体对象的手势叫“指示手势”;用来摹形状物,给人一种具体感觉的手势叫“象形手势”;表示抽象意义的手势叫“象征手势”。

  双手紧绞在一起,显示的意义是精神紧张;双手指尖相合形成“教堂塔尖”形,显示的意义是充满自信;用手指或笔敲打桌面,或者在纸上乱画,显示的意义是不耐烦或无兴趣;搓手,显示的意义是有所期待或跃跃欲试;摊开双手,显示的意义是真诚和坦诚;将手放在脸颊边,显示的意义是怀疑或表示愿意合作;把手插入口袋,显示的意义是不信任;捏弄拇指,显示的意义是心中紧张、缺乏自信;脱下帽子,用手将头发往后一掠,抓抓后脑勺,显示的意义是急于把事办成;等等。

  握手的含义及礼仪要求,详见本书第三章第三节。

  用手势表达“请”的意思,或介绍某人某物或指示方向时,手指自然并拢,掌心向上,以肘关节为轴,指示方向,上身稍向前倾,以示敬重;而表示再见时,一般人习惯挥手,也可将右手手指自然并拢,掌心面对客人,手指与耳部平齐,左右摆动。

  各国的文化习俗不同,所使用手势的含义也各不相同。

  手指动作,如用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圆圈,其余三指自然伸张,在美国表示“OK”,有赞扬和允许之意;在法国一些地方,有时可解释为“毫无价值”;在日本可以代表“金钱”;在中国则表示“零”;而在拉丁美洲又成了一种下流的动作。

  “V”字形手势,即伸直食指与中指做“V”字形状,手心向外,美、英等国用此表示“胜利”、“成功”;在中国则用此表示数字“二”。

  在不少国家,常用跷起大拇指表示夸奖,用左手的小指表示藐视;而日本人通常用大拇指表示“老爷子”,用小指表示“情人”。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跷大拇指是拦车要求搭乘的手势;在希腊,如果突然跷起拇指,意思是要对方“滚蛋”。

  在我国伸出右手,将手心朝下和人打招呼,是请人过来,但在英国是表示“再见”。如果他们要招呼他人过来,则是手心朝上招手,而在日本做这个动作也许会遭人白眼,因为日本人以此手势召唤狗。在中东各国做客,叫人时轻轻拍手,对方即会意而来。在非洲的不少国家,叫服务员通常是以敲打桌子为信号,否则服务员是不会理睬你的。所以,要想有效发挥手势语的交际作用,就得了解、熟悉交际对象和环境的文化特性。

  四、目光语

  由于目光语在交际中是通过视线接触来传递信息的,所以也称之为眼神。目光语主要由视线接触的时间长短、视线接触的方向以及瞳孔的变化等三个方面组成。

  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况下,目光表达的意思亦有所不同。见面时,不论是熟人还是初次见面之人,尤其是向对方问候、致意、祝贺时,都应面带微笑,用炯炯有神的目光注视对方,以示尊敬和礼貌。在交谈中,应经常与对方目光保持接触,长时间回避对方目光而左顾右盼,是对对方不感兴趣的表现;长时间地凝视、直视或上下打量对方,则是失礼的行为。

  双方从不同的方向接触视线,有不同的语意。说话人的视线往下接触(即俯视),一般含有“爱护、宽容”的语意;视线平行接触(即正视),一般多为“理性、平等”的语意;视线朝上接触(即仰视),一般体现“尊敬、期待”的语意;视线斜行,则有表示“怀疑、疑问”的意思。

  瞳孔的变化,即视觉接触时瞳孔的放大或缩小。美国心理学家赫斯经过长期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瞳孔的收缩与放大,既与光线刺激的强弱有关,也与心理活动机制有关,而且瞳孔的变化是无法自觉地和有意识地加以控制的。因此,瞳孔的变化如实地反映了大脑正在进行的活动,是折射兴趣、偏好、动机、态度、情感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高度灵敏的显像屏幕。当人们看到有趣的或心中喜爱的东西时,瞳孔就会扩大;而看到不喜欢的或厌恶的东西时,瞳孔则会缩小。

  目光凝视区域是指人的目光所落定的位置。一般划分为三种情况:

  公务凝视区域。这是人们在洽谈业务、磋商问题和贸易谈判时目光所投向的区域,即以两眼为底线、额中为顶角形成的三角区。如洽谈业务时,你注视对方的这个区域,就会显得严肃认真,对方也会觉得你有诚意。在交谈过程中,如果你的目光总是盯在这个三角区,那么你就有把握争取到谈话的主动权和控制权。因此,这种凝视在商务活动和外交活动中经常使用。

  社交凝视区域。是指在社交场所,与人交谈时目光所投向的区域,即以两眼为上线、唇心为下顶角所形成的倒三角区。当你与人谈话凝视对方这个部位时,能给人一种平等、轻松感,从而创造出一种良好的社交气氛。一般在鸡尾酒会、茶会、舞会和各种类型的友谊聚会上,较适宜用这种凝视。

  亲密凝视区域。是在亲人之间、恋人之间、家庭成员之间使用的一种凝视,其区域是从双眼到胸部之间。这种凝视往往带着亲昵爱恋的感情色彩,所以非亲密关系的人不应使用这种凝视,以免引起误解。

  在交际中,相互尊重的目光语是通过目光的正视来表达的,正视会使人感到你的自信和坦率。谈话时,将视线停留在对方双肩和头顶所构成的一个正方形的区域内,可显示你态度的真诚。

  五、微笑语

  微笑语是通过不出声的笑来传递信息的。微笑是由从嘴角往上牵动颧骨肌和环绕眼睛的括纹肌的运动所组成的,并且左右脸是对称的。

  微笑语在人类各种文化中传递的意思是基本相同的,是真正的“世界语言”。微笑对自身而言,表示心情愉快;对他人而言,则表示尊重和善意。你向对方微笑,对方也报以微笑。他用微笑告诉你:你让他体验到了幸福感,因为你的微笑增强了他的自信。换言之,是你的微笑使他感到了自己的价值。于是,有人把微笑这一体语比喻为交际中的“货币”,人人都能付出,人人也乐于接受。

  在交往中,微笑具有强化有声语言沟通的功能,可增进友谊和交流;微笑还能与其他体语相结合,代替有声语言的沟通,如在接见众多宾客时,只要边微笑边招手,也具有“欢迎您光临”的作用,同样会使客人感到热情、有礼。在交谈中,碰到不易接受的问题,边微笑边摇头,委婉谢绝,也不会使人感到难堪。

  微笑时应目光柔和,神情友善、愉悦、自然、真挚。切不可假笑、皮笑肉不笑或轻浮地嬉笑,这不仅不会使人产生美感,反而令人厌恶和不适。

  六、界域语

  界域语是交际者之间利用空间距离所传递的信息。它在交际中的作用分别体现在位置界域和界域距离两个方面。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这个“范围”每个人都像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一样保护它。在社交中,你是个受欢迎的人还是个惹人讨厌的人,主要看你如何尊重他人的空间及处置属于自己的空间。

  (一)位置界域

  它是指社交双方所处位置的角度,或平行或相对或成交角。

  甲与乙谈话,乙可以用四种不同的位置对之。相对于甲来说,乙1是社交位置,也是一种最策略、最巧妙的选择,体现了一种诚挚、友善的社交氛围,且有安全感、方便感。当需要保持距离时,所切三角可起屏障作用;如交谈有进展时,还可随时调整距离。乙2是友好位置,体现了一种平起平坐的亲和、信赖的交谈氛围,最有益于显示双方亲密、平等、合作的关系,适于领导与员工间的交谈,以及征求消费者意见等场合。乙3是竞争位置,同对方隔桌相望而坐,有一种戒备、防范性的感觉,一般用于会谈、谈判。乙4是公共位置,一般为双方无直接沟通需要的座位,如在饭店、图书馆等处,多是这样择位而坐。如有雅兴,彼此亦可展开一些随意性的交谈。

  以上只是从静态加以分析的。社交中的位置界域及选择要复杂得多,然而理解位置界域的个中道理,有助于我们在社交中选择适当的位置,创造理想的社交氛围。

  (二)界域距离

  它是指交际双方之间的空间距离及所体现的意义。美国西北大学人类学教授爱德华·T。赫尔博士在研究人类对自己独有空间的需求时,同时发现了四个界域区,并在《无声的语言》中加以定义:即亲热界域、个人界域、社交界域、大众界域。

  亲热界域。一般在15厘米以内,语意为“热烈、亲密”,只适宜于至爱亲朋之间或外交场合的迎宾拥抱、接吻等。而在其他社交场合,保持此种距离,非但不受欢迎,甚至会因侵犯了他人空间而遭谴责和抗议。

  个人界域。它的距离间隔在15~75厘米,语意为“亲切、友好”。这个距离为偶然相遇的人提供了隐蔽处,也是一般熟人交往的空间,在社交领域往往适用于简要会晤、促膝谈心或握手等。

  社交界域。其距离间隔在75~210厘米,语意为“严肃、庄重”。在社交领域中,主要适宜于与用户谈生意、接见来访者、企业之间的谈判等。社交界域体现了一种较为正式的非私人交往关系,双方很少情感渗透。

  大众界域。它的距离在210厘米以外,这是人们在较大的公共场合内所应保持的距离间隔,比如作报告、发表学术性演讲等。因其空间大,所以在这个界域里并无特殊的心理联系及特定的语意。在这个界域里,人们可以“视而不见”,不发生任何交往。

  由于文化、习俗的影响,同一界域应保持的距离也不尽相同甚至相距悬殊。但是,界域及其相应的距离是客观要求的。因此,在交往接触之前,必须了解双方的界域习惯,恰当地加以运用,从而使交往者处于一种和谐、协调的心理氛围。当别人侵犯了自己的界域时,应慎重处之,以礼相待;当我们因不慎(应尽量避免)而侵犯了别人的空间范围时,应立即表示歉意,说声“对不起”、“请原谅”,这样有助于缓解或消除紧张情绪和不快。

  由于服饰、仪态等的礼仪要求在前面已有叙述,这里不再赘述。

  七、读解无声语

  (一)综合观察基础上的读解

  在许多情况下,人在产生某种思想意识的时候,身体的许多部分常常会采取“集体行动”,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传达一种共同的信息。体态语在这一点上和口语、书面语有相似之处。在一定的语境里,单个的动作如单个的词一样,有时候也能独立地传达一种信息,表示一种意思。但在更多的时候,它必须把单个的动作组合成“句”,才能表达出完整的意义。

  (二)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和具体语境特点来读解

  人的动作、神态,因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性别,常会表示不同的意义。如凝眸对视这个动作,在美国人看来是关系密切的表示,英国人则把它视为一种礼貌,而我们中国人却不习惯如此。

  动作语言所表示的意义还可以因地、因时、因人、因境而有所变化。如眼睛不敢直视对方可能是有什么事要瞒着对方,但也可能是害羞、腼腆。

  因此,我们在读解无声语言时,不能把任何的动作表情、姿势看得太绝对,必须结合具体的人、具体的情境、具体的文化背景去观察、理解和判断。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