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8年秋天,一辆驿马车从柏林赶往波兰首都华沙,中途经过一个小镇时,不料马蹄脱落了,马车无法继续前进,马车夫只好带客人们走进一家客栈休息。
在这家简陋的旅馆中,有一架相当古旧的钢琴,琴盖上积了一层灰。望了一眼这架钢琴,一个老人喃喃地埋怨道∶“真是糟糕,不知道要等多久才能再出发。”说着,他指着钢琴问道∶“有谁会弹钢琴吗?请弹一曲,让我们大家的心情放松一下吧!”
话音刚落,一位18岁的青年就走上前来。他坐到钢琴前,不慌不忙地把双手放到键盘上,从古旧的钢琴上居然泻出非常优美的琴声。人们惊异不已,纷纷围拢过来。那个年轻人弹得更起劲了,令在场的人全都为之着迷。
一曲终了,那个老人面露笑容地对弹琴的年轻人说∶“我是退休的老风琴师,在我漫长的生涯中,还不曾听过这样杰出的钢琴演奏。如果莫扎特还活着,而且听到这个演奏,一定会紧握你的手说∶你是我的继承者!”
这个受到褒奖的年轻人就是肖邦。他年幼时,稍微懂事一点儿,一听到有人弹钢琴,就会哇哇大哭起来。父母觉得很奇怪,经过观察发现,他不是害怕钢琴,而是太喜欢钢琴了,这才高兴得大哭。他一岁多时,居然能自己爬上琴凳,用小手敲打键盘,一弹出声音来就手舞足蹈。父亲发现儿子具有音乐异禀,就在他四岁时教他弹琴,六岁时又让他跟随宫廷钢琴师季夫尼正式学习音乐。
肖邦的弹奏水平提高得很快。有一天,老师临时有事情离开了学校,一些孩子趁机闹了起来。肖邦见了,就跑过去,请求他们安静下来,并且对他们说,要用钢琴讲故事给他们听。用钢琴讲故事?孩子们感到很新奇,就安静了下来。
肖邦打开了钢琴盖,一面弹着琴,一面大声地讲起了“强盗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伙杀人不眨眼的强盗,他们骑着马,拿着刀剑,想冲进一座堡垒,突然被一种什么声音吓住了,立即逃走。他们跑了很久,一个个人疲马倦,就乱七八糟地躺在地上睡着了。肖邦越弹越轻柔,那些听故事的孩子们,有的竟然也睡着了。
12岁那年,肖邦跟随华沙音乐院院长艾斯纳学习和声与对位法。这位优秀的教授,很快就发现肖邦具有成为作曲家的优异潜质,于是就对他因材施教,尽量让他自由地发展。
1827年,肖邦还是华沙音乐学院二年级的学生,就到维也纳举行了演奏会。他那纤细的触键和灵巧的指法,引起了专业人士的注意,而他自己谱写的作品则受到了浪漫派作曲家舒曼的高度赞扬。他在肖邦的乐谱上写下这样一段话:“诸位请脱帽,天才已出现!”
1830年11月初,年轻的肖邦准备到奥地利深造。出发前夕,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晚会。有位朋友送给他一个银杯,里边装着祖国的泥土,勉励他身在异国他乡,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肖邦在向大家告别时,出人意料地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深信,我将永远离开华沙,再也不回来了。我正在向祖国做永久的告别。”
这话可能是他信口说出来的,不料一语成谶。从此,他真的再也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
就在肖邦离开祖国的那个月里,华沙爆发了反抗俄国统治的起义。身在维也纳的肖邦非常兴奋,想立即动身回国,可是没有成功。由于波兰对俄宣战,和俄国有同盟关系的奥地利开始敌视波兰人,肖邦不得不离开维也纳,到巴黎谋求发展机会。就在肖邦前往巴黎的途中,突然传来华沙被俄军攻占的消息。肖邦无比悲愤,流着热泪在钢琴上敲打出激昂的音符,用来宣泄内心的苦闷与愤怒,感人肺腑的《革命练习曲》就这样诞生了。
1832年2月26日,肖邦在巴黎举行第一次演奏会。前来聆听的大多是逃亡到巴黎的穷波兰人,他们喜欢听同胞的演奏,只可惜他们收入很少,帮不上肖邦太大的忙。为了生存,肖邦准备坐船前往美国。
就在这时候,转机出现了。肖邦与拉吉维尔伯爵有些交情,他很欣赏肖邦,就安排他在贵族面前表演。那天晚上,到场的所有贵族都被肖邦的即兴演奏深深地吸引住了,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演奏告一段落时,大家都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一夜之间,肖邦成了巴黎上流社会的宠儿。
1836年底,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经由李斯特的介绍,与肖邦认识了。这个喜欢身着男装的女人,让肖邦感觉有些古怪,而且她还有很多浪漫史,也让观念传统的肖邦很不舒服。但是在接触了几次后,肖邦发现乔治·桑是个很好的交谈对象,他可以把自己郁积在内心深处的情感痛痛快快地说出来,还可以从乔治·桑身上找到一份安全感。就这样,肖邦居然爱上了比他大六岁的乔治·桑。
这样两个人的结合,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更少不了流言蜚语。为了躲避来自外界的干扰,他俩前往马约卡岛去度假。这里的生活条件很差,却非常平静。初恋的激情点燃了肖邦的创作之火,他一生中许多动人的美妙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谱写出来的。
肖邦的健康状况一直很不好,尤其是当气候不佳时,他的肺病屡屡发作。在当时,肺病是一种极其可怕的传染病,谁也不愿意自己周围有这样一个人,所以肖邦住的地方就要经常变迁。幸好有乔治·桑细心照料,他的病情才没有恶化。
由于观念上的差异,肖邦和乔治·桑之间不愉快的事情渐渐增多,最终不欢而散。
不过,肖邦永远无法忘记乔治·桑,他在自己的日记本里小心地保留了一束她的头发,一直到他去世为止。
和乔治·桑分手后,肖邦的身体状况急剧下降。为了保证生活上的经济来源,肖邦每天都要强撑病体教五六个小时的钢琴课,这无异于慢慢加速他的死亡。1848年,衰弱的肖邦到伦敦逗留了一段时间,为流亡国外的波兰侨胞开了最后一次演奏会,回到巴黎后,他预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活不了多久了。肖邦在弥留之际,姐姐柳德维卡从华沙赶来,陪伴他度过了人生中的最后几天。当时在肖邦身边的还有他的恋人帕特卡伯爵夫人。肖邦轻声对姐姐说:“弹弹钢琴吧!”他又转眼望着帕特卡夫人,意思是请她唱一支歌。
帕特卡夫人有些迟疑,柳德维卡悄悄地向她使了个颜色,帕特卡夫人默不做声地走到钢琴边,和着琴声轻轻地唱起了那首有名的《康泰尔·兹·查·伐勒》。
歌声先是低低的,接着慢慢地高上去,向远方扩展,余音在房间里轻轻地颤抖着。柳德维卡的伴奏低沉而忧郁,使得帕特卡夫人的歌声显得愈加凄楚。这歌声,这琴声,仿佛都是在向这位天才的音乐家告别。
歌声停止了,肖邦喃喃地说:“啊!真是好听的歌,美丽的歌。”他带着依恋的神色注视着帕特卡夫人,又说:“神啊!我多么渴慕这美妙的歌声啊!请再唱一遍吧!”
帕特卡夫人的眼睛中泪水盈盈,她又轻声唱起来。这首歌再一次唱完了,肖邦进入昏迷状态。
临终前,肖邦曾对姐姐说,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但是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脏带回去。按照波兰的民间传统,一个人死后,只有把心脏埋在祖国,才算是真正回家了。
肖邦死后,所有在巴黎的优秀艺术家都参加了他的葬礼,在李斯特的指挥下,唱了莫扎特的《安魂曲》,演奏了肖邦的遗作《送葬进行曲》。送葬的人还拿出了肖邦一直带在身边的那个银杯,把里边的泥土撒进他的墓穴里。他的心脏则按照他的遗愿被送回了华沙,保存在圣十字教堂里。
文化小常识
肖邦与《玛祖卡舞曲》
玛祖卡舞是波兰玛祖维亚地方的民间舞蹈,它的音乐都是三拍子的。此外,库亚维亚克舞曲和奥别列克舞曲也都是三拍子的。肖邦的《玛祖卡舞曲》是集中了上述三种舞曲的特点创作出来的。肖邦天才地吸取了民间音乐的精华,按照高度专业化的艺术标准,在和声、调式上进行了独出心裁的创造,使得他写的《玛祖卡舞曲》
不仅有浓郁的波兰乡土风格,而且具有更高雅、更诗意的风度,亭亭玉立于钢琴音乐的百花园之中。
艺术家逸闻
音乐的力量
有一天,德国音乐家梅亚贝尔为了一件小事与妻子争吵了起来,他们争吵得很激烈,两个人干脆谁也不理谁了。
后来,梅亚贝尔有心想与妻子和解,可是又不好意思开口。怎么办呢?
他烦恼地坐到了钢琴前,弹起了朋友肖邦才送来的一首刚刚创作出来的《夜曲》。
奇迹产生了。《夜曲》那优美的旋律使梅亚贝尔忘掉了不快,消除了怒气,也使梅亚贝尔的妻子受到了感染。她一步一步地走到钢琴前边,忽然激动地抱住丈夫,热烈地亲吻了起来。
事后,梅亚贝尔和他的妻子一起写信给肖邦,感谢他的《夜曲》帮助他们夫妇重归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