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巴斯德走进微生物王国

  巴斯德的父亲是一位制革工人,曾在拿破仑的军队里当过兵。尽管家境贫困,但巴斯德从小就勤奋好学,而且聪明伶俐,颇具艺术天分,画画得也不错。他父亲觉得画画没前途,就把送到巴黎,进入法国有名的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按照父亲的意愿,儿子应该去攻读法律,学成后当个律师,巴斯德却没有遵从父命,而是选择了生物学和化学,投入到科学研究事业中。

1846年,巴斯德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留校当了一名实验室管理员。三年后,他到斯特拉斯堡学院出任化学助教,开始从事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获得了法国科学院授予的荣誉军团勋章。然而,他没有把自己的视线仅仅停留在化学领域里,而是把实验化学的原理、技能广泛地应用到发酵现象的研究上来,从而开辟了人类科学历史的新纪元。

就在巴斯德向生物学研究领域进军的时候,曾经流行了千百年的“自然发生说”又盛行起来。中世纪时,有人发现腐烂的肉中能长出蛆和昆虫来,而青蛙和老鼠总是在泥土堆和霉麦堆里出现,就认为许多生物可以自然而然地在一个地方突然冒出来。

经过科学家的反复验证,“自然发生说”被证明是错误的。可是自从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后,有些科学家又相信至少像微生物这样“最小的”生物体该是自生的。加罩容器中的腐肉不是长满了细菌吗?

巴斯德根据自己对发酵过程的研究,认为微生物也不能自然发生,它肯定有母体。这一下可激怒了那些“自然发生说”的拥护者,他们气势汹汹地质问巴斯德:“酵母怎么能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里,在每一世纪的每一年里,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出现,把葡萄汁酿成酒呢?这些把天南地北每个罐里的牛奶变酸,每瓶里的牛油变坏的小动物,来自什么地方呢?”

为了反击这些质问,巴斯德把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帕兰扎尼的实验重新做了一遍。他在圆瓶里灌进一些酵母汤,把瓶颈焊封严实,煮沸几分钟后搁置了一段时间,瓶里并没有生长出微生物来。

这个实验结果并没有彻底驳倒“自生发生论”的追随者们,他们涌进巴斯德的书房里吵吵闹闹:“酵母汤产生小动物所需要的是自然的空气,你在煮沸酵母汤时,把瓶里的空气加热了,这怎么能行呢?”

面对对方的指责,巴斯德经过冥思苦想,终于设计出一种新的仪器,它只让天然空气进入,不许其中的微生物进入。这就是着名的曲颈瓶。实验结果再次表明,微生物不能自然发生。在一个盛会上,他讲述了他的实验过程和结果,高声宣布道:“经过这个简单实验的致命一击,自然发生学说再也爬不起来了!”

巴斯德推测,海拔越高,空气一定越洁净,培养液受细菌的污染也就越轻微。为了验证这一点,他和助手们先后登上汝拉山区的浦佩山,爬上瑞士的勃朗峰,做了多次实验,一再证实了他的猜想。而那些坚持“自然发生论”的反对派们,虽然嘴上喊得比谁都凶,却不敢做公开实验,最后只好偃旗息鼓。

巴斯德所进行的研究从来都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始终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法国的葡萄酒和啤酒业在欧洲非常有名,但它们不易存放,常常会变酸。1865年,一家酿酒厂厂主向巴斯德求援,请他想个办法阻止啤酒变酸。

巴斯德答应了那位厂主的请求后,就在显微镜下进行仔细的观察,发现未变质的陈年葡萄酒和啤酒中,有一种圆球状的酵母细胞;当葡萄酒和啤酒变酸后,酒液里就出现了一根根细棍似的乳酸杆菌,正是这些“坏蛋”把葡萄酒和啤酒弄酸了。病根找到了,他便把封闭的酒瓶放在铁丝篮子里,泡在水里加热到不同的温度。经过反复多次的试验,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简便有效的方法:只要把酒放在摄氏五六十度的环境里保持半小时,就可以杀死酒里的乳酸杆菌,又不会把酒煮坏。这就是着名的“巴氏消毒法”,这个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市场上出售的消毒牛奶就是用这种办法消毒的。

“巴氏消毒法”拯救了很多造酒厂,丹麦啤酒商为了对他表示感谢,特地请法国着名肖像画家博纳为他画了一幅肖像送给他。这幅画至今仍挂在巴斯德研究所的墙上。

巴斯德刚刚解决了酒变酸的难题,法国南部的养蚕业又面临一场危机,一种神秘的怪病造成蚕的大量死亡,使那里的丝绸工业遭到严重打击。人们来向巴斯德求援,而他从来没有和蚕打过交道,但他一想到法国每年因蚕病要损失一亿法郎时,就把个人的荣辱扔到一旁,只身前往法国南部的蚕业灾区阿莱。

巴斯德用显微镜进行仔细观察,发现一种椭圆形的棕色微粒,正是它感染了蚕以及饲养丝蚕的桑叶。他把桑叶刷上这种致病的微粒,喂给健康的蚕,健康的蚕立刻就染上了病。巴斯德还发现蚕的另一种疾病——肠管病。造成这种蚕病的细菌寄生在蚕的肠管里,它使整条蚕发黑而死。根据这些发现,巴斯德帮助蚕农制定出简单而有效的消灭蚕病的方法,很快就遏止病害的蔓延,挽救了法国的养蚕业。

1880年,可怕的鸡霍乱在法国农村流行开来,造成鸡成批死亡。为了弄清鸡霍乱的病因,巴斯德把培养纯粹的鸡霍乱细菌作为突破口。他试用了好多种培养液,但都失败了。这一下他有些摸不着头脑了,只得把这项研究暂时放一放。过了几天,他又来到实验室,用陈旧的培养液给鸡接种,鸡竟然没有受到感染,好像霍乱菌对鸡失去了作用。这是怎么回事呢?巴斯德顺藤摸瓜,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奥秘就在空气中。由于空气氧化的作用,霍乱菌的毒性便日渐减弱。凡是注射过低毒性菌液的鸡,鸡就具有了抵抗力。

预防鸡霍乱的方法找到了,巴斯德又着手研究对付炭疽病的方法。他把炭疽病的病菌放在42℃~43℃的鸡汤中,这样培养出来的病菌就不会形成孢子,从而选择出没有毒性的菌株作为疫苗进行接种。巴斯德是世界上最早地成功研制出炭疽病减毒活性疫苗的人,从而使畜牧业免受灭顶之灾。巴斯德虽然不是医生,但他对医学的贡献却是不可估量的。人们常将他与英国医生琴纳做比较:琴纳发现了疫苗,可以抵御天花;而巴斯德培养制造成功了免疫疫苗,可以用来预防多种疾病。

巴斯德是一位立志于细菌研究的科学家,而这项研究常常需要一种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献身精神,在这方面,巴斯德最值得后人学习和称颂。有一次,一艘轮船上的乘客患了黄热病,被迫停靠在波尔多港口。巴斯德闻讯后,立即赶往那里去,希望能发现一种新的细菌。临行前有好心人劝他不要去,巴斯德毫不迟疑地回答道:“生命处在危险的境地,这才是真正的生命!为了能使其他人活得更好,我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做一次实验。”到了波尔多,巴斯德立即雇了一条小船,找到了那艘载着传染病人的轮船。港口检疫人员坚持不让巴斯德靠近,他对检疫员这样说:“请宽恕一个学者追求科学的热情吧!”

在巴斯德的坚决请求下,检疫员最终放行了。巴斯德没有白跑一趟,他发现了一种新细菌,随即对它进行研究,并取得了成果。

有一次,他为了收集一条疯狗的唾液,竟然跪在狂犬的脚下耐心等待。要知道,狂犬病在当时的死亡率为百分之百,一旦被狂犬咬伤,绝无生还的希望。巴斯德对这个严重的后果比谁都清楚,但为了给人类造福,他根本顾不上个人的安危。

巴斯德晚年决心攻克对人类危害极大的狂犬病,开始研究狂犬病疫苗。在寻找病原体的过程中,他经历了许多困难与失败,最终在患狂犬病的动物脑和脊髓中发现了一种毒性很强的病原体。巴斯德把分离得到的病毒连续接种到家兔的脑中使之传代,经过100次兔脑传代的狂犬病毒给健康狗注射时,奇迹发生了,狗居然没有得病,这只狗具有了免疫力。巴斯德把多次传代的狂犬病毒随兔脊髓一起取出,制成了原始的巴斯德狂犬病疫苗。

1885年7月6日,一位法国妇女把一个九岁的小男孩梅斯特送到巴斯德跟前,当时他已经不能行走,奄奄一息。这个孩子在路上被一条疯狗咬伤了14处,医生诊断后宣布他生存无望。巴斯德冒着失败的风险,每天给他注射一支狂犬病疫苗。两周后,梅斯特转危为安,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从狂犬病中活过来的人。

这个消息迅速传遍了全世界,法国议会给他颁发了荣誉大勋章,国内外求医的电报、信件像雪片一样飞向巴黎,很多国家还把被疯狗咬伤的人送到巴黎,请巴斯德医治。为了感谢他精心治愈了被狼狗咬伤的德国农民,德意志帝国奥登堡王子送给他一个漂亮的孔雀石花瓶,上边刻着麦芽、蚕茧等与巴斯德研究成果有关的图案。俄国斯摩棱斯克有19个农民被疯狗咬伤了,被抬到了巴黎,其中有五个人已经不能走路了。

经过巴斯德废寝忘食的抢救,有16个人拣回来一条命。为了对巴斯德表示感谢,俄国沙皇为他在巴黎建造了一幢房子,这就是现在的巴斯德研究所实验室。

  §§第五章 德国科学朝圣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