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进军莱茵非军事区:“和平”骗局与外交冒险

  纳粹对内建立独裁统治,对外奉行的则是扩张主义的外交政策,主要目标是要谋求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霸权,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帝国。在上台前,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以及历次政治演讲中就勾画出纳粹的侵略蓝图。希特勒认为,“对外政策必须确保组成国家的一个种族的存在,在人数、地域和所占地区质量之间建立良好的、可行的、自然的平衡。”他还强调,“德国有4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要养活6200万人口,平均136人占有1平方公里的土地”。据此,希特勒认为德国的人口与疆域是不相称的,不是一个强国。德国要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向外扩张,夺取斯拉夫人的土地,获得新的“生存空间”,消除德国人口过剩的危机,保障德意志民族的生存。

要实现对外扩张的计划和称霸世界的野心,就必须有强大的武力作后盾。希特勒上台初期,德国在国际上十分孤立,军事上也比较薄弱,这些都不允许希特勒公开地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明目张胆地走上扩充军备、对外侵略的道路。鉴于德国的处境与地位,纳粹统治初期有两个主要目标:对内要使重整军备合法化,迅速建立起一支装备精良的现代化军队;对外则是要摆脱在国际上的外交孤立局面,获得自由行动的空间。为此,希特勒采取以大谈和平的方式来掩盖其扩军备战的实质。他在各种场合发表演说,呼吁和平。希特勒还响应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的裁军计划,表示德国“完全愿意放弃一切进攻性武器”,“愿意解散它的全部军队”。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他还派人到西方各国游说,劝告各国不要把资财浪费在军备上,而是要共同合作,裁减军备。希特勒奢谈裁军,把自己打扮成和平使者,并非真的是要洗心革面、改弦易辙,而是企图利用各国在裁军问题上的矛盾,转移视线,迷惑世界舆论,趁机摆脱国际社会对德国的孤立,为公开扩军备战创造条件。

1933年3月,英国首相麦克唐纳在日内瓦裁军会议上提出一项裁军方案,要求法国将其陆军从50万削减到25万,同时允许德国将陆军扩充到25万,该方案被称为“麦克唐纳计划”。此计划目的在于扶德抑法,引起了法国的不满。德国认为这一计划符合自己寻求军备上享有“平等待遇”的要求,表示原则上接受这一裁军计划。但除英国外,参加裁军会议的其他国家都不同意给德国军备方面的平等待遇,德国“军备平等”的要求并未得到满足。

德国以此为借口,分别于10月14日和23日宣布退出裁军会议和国联。此举表明,纳粹德国将不再受各种国际条约的约束,公开走上了扩军备战的道路。这是德国对国联的一次公开挑衅,因此在外交上也是一次冒险行动。为了应付这次冒险所产生的后果,希特勒命令国防部长勃罗姆贝格部署军队,准备以武力来对抗国联的制裁行动。

纳粹德国退出裁军会议和国联的行为引起了各国的关注,特别是它的两个邻国法国和波兰更是感到不安。为了缓和退出国联后造成的紧张局势,消除邻国的担心,在羽翼还未丰满的情况下,希特勒展开了“和平攻势”。1933年11月15日,纳粹德国主动与波兰政府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会谈。经过会谈,德、波双方在1934年1月26日签订了一个为期10年的互不侵犯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缓和了德国和波兰之间的关系,也使波兰逐渐疏远了法国。为了安抚法国,1933年11月24日和12月11日,希特勒在柏林两次接见了法国大使庞赛,表示愿意消除两国间的世仇,但法国必须立即将萨尔交给德国。法国并未被希特勒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双方的谈判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国联的软弱无能,以及各国间特别是英国和法国间的分歧,使希特勒安然度过了首次冒险而造成的紧张局势,而没有受到任何惩罚,这无疑使希特勒今后的冒险行动更加有恃无恐。

退出裁军会议和国联以后,纳粹开始大规模的扩军备战行动。除了扩大军队编制外,还大力发展《凡尔赛和约》所禁止生产的武器装备,如潜水艇、战列舰、飞机等。

至1934年底,德国陆军扩大到29万人,远远超过《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10万人。此外,还拥有准军事部队党卫军40万人,冲锋队近100万人。与此同时,德国还拥有一支包括2500架飞机的空军。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以英法两国扩军为借口,宣布德国在军备方面不再受《凡尔赛和约》约束,并恢复普遍义务兵役制,将陆军增加到36个师约50万人。

随着军事力量的不断壮大,纳粹德国开始制定具体的侵略计划,第一步军事行动就是进军莱茵非军事区。

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德国不能在莱茵河两岸集结军队。1925年签订的《洛迦诺公约》再次规定,英、法、意、比、德5国相互保障莱茵非军事区的现状。但是,希特勒要向东方扩张,就不得不占领与法国接壤的莱茵区,作为抵挡法国进攻的屏障,解除后顾之忧。在进军莱茵非军事区之前,希特勒故伎重施,摆出一副热爱和平的姿态,来迷惑世界舆论。1934年8月,他在接受英国《每日邮报》记者采访时声称,德国对战争造成的灾难比任何国家感受都深,我们不打算通过战争来解决德国当前的问题。1935年5月11日,希特勒在国会发表演说,再三表示他本人极端厌恶战争,所追求的仅仅是平等和谅解。他还提出了维护和平的13点具体建议,并且表示,德国将履行《洛迦诺公约》的一切义务,保证遵守莱茵区非军事化的规定。

然而,就在希特勒表示要遵守《洛迦诺公约》的前几天,即5月2日,他已通过国防部长勃罗姆贝格向德军发出了以代号为“训练”的重新占领莱茵非军事区计划的第一号指令,要求以闪电般的速度进入莱茵非军事区。6月16日,德国国防会议工作委员会开会又进一步讨论了计划的细节。1936年3月7日凌晨,一支由19个步兵营和12个炮兵连共3万人所组成的德军以闪电般的速度迅速开进莱茵非军事区。上午10时,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外交照会被分别送交法、英、比、意4国驻德大使,把破坏《洛迦诺公约》的责任完全推到法国人身上,指责法国与苏联之间签订的条约构成了对德国的威胁,德国出于自卫,被迫重新宣布对莱茵区拥有不受限制的主权。2小时后,希特勒在国会再次发表演说,他信誓旦旦地说,德国将永远不会破坏和平!

进军莱茵非军事区,是希特勒在撕毁《凡尔赛和约》、扩军备战道路上迈出的决定性一步,但这一举措具有相当大的赌博性质,一旦失败不仅会使刚刚恢复元气的德国军事力量蒙受损失,而且也可能促使纳粹政权垮台。从双方力量对比来看,当时德国开进莱茵非军事区的只有3万人,只具有象征意义,与此相比的是法国在边境上集结了100个师。执行命令的德国将领们对行动是否能成功也没敢抱太大希望,都觉得这是一场冒险行动。国防部长勃罗姆贝格曾向德军秘密下令,如果法国人采取敌对行动,就从莱茵河对岸撤回。就连希特勒本人后来也承认:“进军莱茵兰以后的48小时,是我一生中最为紧张的时刻。如果当时法国人也开进莱茵兰,我们就只好夹着尾巴撤退,因为我们手中可资利用的那点军事力量,即使用来稍作抵抗也是完全不够的。”根据《洛迦诺公约》的有关规定,法国有权对进入这一地区的德军采取武力,英国有义务支持法国的行动。但是,法国犹豫不决,没有及时采取行动对希特勒的冒险行为加以制止。虽然法国内阁会议连续开了3个昼夜,但在与会者当中,主张采取军事行动的人很少,就连陆军部长也不愿意采取任何行动。另一个《洛迦诺公约》保证国英国不但不同意和法国联合采取行动,反而恫吓法国,扬言如果法国采取军事行动,就会导致英法之间的决裂。国联在3月14日举行会议,只是认为德国破坏了和约,也未采取任何制裁行动。这样,由于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致使希特勒的冒险再次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

正如1936年3月21日希特勒在汉堡所说,纳粹德国进军莱茵非军事区的成功,意味着“《凡尔赛和约》的精神已经被摧毁了”。西方各国在这样一次严重危机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麻木不仁和无所作为,更加刺激了希特勒扩军备战的野心,使他在发动侵略战争的道路上有恃无恐。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